文章出處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生日的經歷,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吃著蛋糕,唱著生日歌,其樂融融。在古代,過生日都稱為“ 壽慶”,跟著美食網一起來了解一下壽慶時的習俗吧。

壽慶時的習俗

人逢周歲、16歲(弱冠)、20歲、壽誕( 50歲以上)均要慶祝。平常生日, 做壽慶的人吃染紅的雞蛋或用雞蛋煮線面,全家吃“生日面”。

舊俗認為年滿50稱“壽”,因而50歲開始做“大生日”,又稱“做大壽”,設宴酬神請客。以后每逢10年1次的“大壽”最為隆重。但“做大壽”并非真正在逢10這年的誕辰日舉行,而是提前一年做,或推遲一年做。慶賀日期則依出生月、日而定,一般取農歷。

民國時,在壽日之前由子孫發請柬,親朋戚友備豬前腳、酒、面線、米桃、高燭等物品,以雙為限,先送往壽家,壽家接后回報銀幣和清點賀品。壽日前往拜壽,滿堂忌不吉利語。禮畢,先進壽面,然后排筵。請戲班或布袋戲班來家助興,視壽家財力而定。有的親朋請戲班慶壽,主人須另請彩戲來演,以答謝親朋美意。

一些較有名望或書香門弟的長者做生日,講究慶壽儀式。廳堂中置香案,案頭壽燭高燃,堂中懸掛壽星圖,兩邊帖春聯。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橫批則寫上“延年益壽”“壽星高照”等佳句。做壽誕的長者上坐堂中( 老夫妻白首齊眉者同坐),接受兒孫輩跪拜祝壽,平輩、好友行揖手禮。祝壽者有的還會詠頌祝壽詩句,俗稱“做四句”。普通人家不設壽堂,但必貼壽聯,掛壽星圖,增添喜氣瑞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壽俗有變化。慶壽之日早晨,全家老少吃壽面,象征壽男壽女健康長壽,吃壽面忌諱把面線、面條夾斷。是日,兒孫輩都應聚集祝壽。女兒、女婿、孫女、孫婿、外甥等也都要攜帶祝壽禮品前來祝壽。較有名望的長者壽誕,族內晚輩和親友近鄰也帶著禮品前來祝壽。

祝壽所帶禮品有壽面、壽桃、壽龜、雞蛋、雞、鴨、魚、豬肉、酒、糕餅等,禮品俱要雙數,意為“好事成雙”,并要染成紅色或帖上紅紙,表示“見紅大吉”。祝壽的禮品,只能收其部分,余者奉其帶回,意為彼此福壽,忌送鐘,以避“送終”之嫌。出嫁的女兒和夫君回家拜壽,壽禮是從頭到腳的穿戴,以及老人喜愛的用品食物。

80年代以后,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論老人、年輕人、兒童都時尚過生日。吃生日蛋糕、唱生日歌、開生日舞會,有的在電視、廣播上為親朋好友點歌祝賀生日。一些殷富之家,時尚到高級賓館酒樓、餐廳宴請賓客,高朋滿座,甚為隆重豪華。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61027/11115.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