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寫作這件事,我是這樣看待的:人因為外界客體的刺激,導致人思維的運轉;在思維的過程中,牽動情感的起伏;在思維與情感的共同作用下,人有心聲要表達,于是借助約定俗成的文字符號,就實現了信息的交流與傳遞。這個過程就是寫作。所以,在多年前,對作文教學教什么,我曾有過這樣的表述:作文教學的教者要創設相關的情境,激發情感,在情感、想象中還原情境;寫作者要在文章中創設情境,在情境中抒發情感。因為在我看來,所有的文章都具有情境性,文章都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創設情境、表達情感,并要將讀者帶入作者心中的那個情境,這個情境既是現實的,也是理想與情感共同融合的。正是這種情境感的創設與擁有,實現了作者、文本、讀者三者的對話與交流。
因為有如上的觀點,當李志恒老師的文稿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不禁為之一震:李老師在作文上的觀點,跟我的認識和理解竟然是如此驚人的一致。
李老師說,作文是有生命靈性的,組成其靈性的元素是:觀察,這種觀察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也不是以往我們所熟悉的“五感共用”,他提倡的是六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覺,通過“六覺”立體感知感覺人、事、物所處背景下應有的體驗。正是這種對外界的感知感覺,刺激了人思維的活動,所以作文活動源于思維,思維是作文的靈魂,是作文生命的律動。外界的感知感覺在思維的活動之下有了結果,這個結果只貯存于人的大腦之中,要將感知與思維的結果轉換為交流的信息源,那就需要借助文字、語言這種載體,來溝通人的心靈與思想。
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在李老師看來,一個人如果要想寫好作文,必須打通“六覺”。“六覺”敏感,對“背景”感受才能深切;有了深切的感受,到了寫的時候,需要還原“背景”下的感知感覺時,才能將“六覺”體驗立體地、綜合地呈現給讀者,才能實現對“背景”生動、逼真的還原,最終實現通過文字、語言撥動讀者心弦的奇特效果。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李老師以語言訓練作為抓手,將人“六覺”所能涉及的詞語、句段以及語境,進行了分門別類的、系統的整理,以期解決孩子們在作文時“六覺”所需的語言詞匯問題。語言詞匯的提供,實際上也是“六覺”情境神經的一種喚醒。當人有了情境的意識后,又為其提供可供輸出與表達的途徑與載體,思維、情感表達效果的增強,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了。
或許,有人讀到李老師對“六覺”系統梳理的內容會感覺繁復,以致心中會發出“有這樣整理的必要嗎”的疑問。回答是肯定的。李老師以一種窮盡式的態度來搜集、整理“六覺”所涉及的語言、詞匯,不單單是為孩子的寫作提供輸入的信息元素,而是這些語言、詞匯的提供,一定也能滋養、豐富人的感知感覺。當人的“六覺”變得敏感的同時,就會讓那些曾經稍縱即逝的、模糊的感覺變得深刻、清晰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李老師要解決的問題,其實也不僅僅是寫作的問題,因為語文教材里的課文都是有“背景”的,是“主體”在“背景”下的活動,是“六覺”感知感受下的結果。如果學習者“六覺”神經是交互相通的、敏感的,那么其對課文中“六覺”呈現的內容就是敏感的,就極易捕捉到寫者思維與情感的表現點。如果是這樣,通過“六覺”敏感度培養的學習、閱讀就必然是高效的,更是優質的。如此一來,便可實現閱讀為寫作服務,寫作可提升閱讀效果。
通過“六覺”語言的訓練,就能解決作文中所有的問題了嗎?其實,李老師在文章中開宗明義說得很明白,通過這套“六覺”的語言訓練系統,只是要重點解決作文具體與生動的問題。有必要說明一下的是,李老師的這套“六覺”訓練系統是與其學校《三階作文》配合使用的,有《三階作文》作為宏觀的構架與支撐,“六覺”訓練作為微觀操作的補充,作文教學的成功就很正常了。
作文的問題太多,作文難教,面對太多的問題,面對作文這塊難啃的硬骨頭,是選擇回避、等待,還是自己想方設法來克服困難,解決問題?不同的態度,會有不同的結果。在這方面,李志恒老師,無疑是一位勇者,更是一位智者。李老師是以語言培養為作文教學的突破口,其內容之繁復,其工作量之大,本身就是令人發怵的一項工作,但李老師沒有退卻,而是選擇了迎難而上,其勇氣、其精神,著實為人所欽佩;面對以思維為命脈,以感觸為抓手,以語言為載體的系統工程,李老師條清縷析,一點點做著建構,實現著自己對作文的認識與解構,并且將之轉化為一種可以執行的操作之法,如此過程,非智者不能及也。作文這條路,需要勇者,更需要智者。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22/93095.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4 Thu 2017 23:28
“六覺”:作文的神經元
文章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