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君按:本文系李克軍先生新書《縣委書記們的主政謀略》引言部分的摘選,原題為《怎樣“讀懂”縣委書記?》)。全文請戳最下“閱讀原文”。
這里所說的“天使化”,除了上級領導機關對縣委書記的某些要求過于理想化之外,主要指媒體對典型人物的宣傳刻意拔高,藝術作品塑造的英雄人物過于高大完美。
這里所說的“妖魔化”,當然不包括對縣委書記中的腐敗分子和腐敗行為進行正常的揭露和批判;也不包括某些縣委書記自己由廉潔奉公的“公仆”向貪贓枉法的“老爺”蛻化的過程。而是專門指在公眾輿論中,虛構或夸大縣委書記的缺陷和陰暗面,從而使盲目仇官的社會心理蔓延滋長的傾向。
對縣委書記的“妖魔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夸大“縣官”的貪腐程度,認為“洪洞縣里沒好人”。
社會上流傳這樣一個說法:把掌握實權的官員抓起來,全部砍頭,肯定有冤枉的;隔一個殺一個,肯定有漏網的;縣委書記是“一手遮天”的“土皇帝”、一言九鼎的“山大王”,沒有幾個不是欺壓百姓、貪贓枉法的。
2010年6月,網絡上出現一個帖子,說縣委書記一年提拔干部可撈100萬元,為人安排工作可撈100萬元,節日收禮可達100萬元,工程回扣可撈取幾十萬上百萬元。帖子被多家網站、社區轉載。
在某大網站,幾萬人瀏覽,144人回復,只有一人回復說“不都是這樣,腐敗的是有的”,其余全是贊同或怒罵的。有好幾個回帖說主帖太“保守”,“我們縣的縣委書記一年要(撈)1500到2000萬元”。某網站的網友對這個帖子投票,554人支持,2人反對。
二是出現官民沖突事件,只要涉及到縣委書記,各方輿論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把板子打到他們身上。
2010年9月,江西省宜黃縣因拆遷沖突造成了人員傷亡。當時,新聞單位進行了一邊倒的報道,縣委書記為首的政府官員被描繪成為欺壓百姓、為所欲為的惡魔。撫州市委當即免去了書記和縣長的職務,可是在向上級的報告中卻說,整個拆遷過程沒有違法違規行為。
由于缺少充分辯論的平臺和虛假信息追究機制,遇到此類麻煩的官員,一般都不會去和媒體較真兒。上級領導機關,往往在事實沒有搞清的情況下,匆忙罷免惹來麻煩的“縣官”,以平息民怨。這樣做,當然也會助長社會上對“縣官”懷疑、怨憤和不信任的情緒。
四是官方及某些文藝作品對縣委書記的“天使化”宣傳和描繪,放大了現實與理想的反差,助長了過分追求完美的“清官情結”和懷疑一切的逆反心理。
傳統的儒家文化,具有濃郁的理想主義色彩。仁者愛人、先憂后樂、忠君愛民等道德要求,雖然具有較強的教化功能,但也使人們形成了“圣賢崇拜”和“清官迷信”心理。
由于某些要求和教育,過分追求完美,在增強干部宗旨意識的同時,也大大助長了說大話、說假話、重宣言、輕踐諾的不良風氣。在歷史研究中,“為尊者諱”的積習從古代延續到今天,實事求是的原則很難充分體現。
除了宣傳上的“高調門”以外,文藝作品中的“神話清官”現象也很普遍,從“包公鍘駙馬、鍘親侄”的故事,到贏來一片贊譽的電視劇《新星》,都反映了人們對“天使”官員的熱切期盼以及對道德說教的迷信,對制度約束的輕視。
“天使化”輿論,不但對領導干部的教化功能日漸衰弱,而且對社會心理產生諸多消極影響。老百姓經常以“天使化”的標桿來剪裁現實。當他們發現本地的“父母官”存有和普通人一樣的某些缺陷時,便不肯容忍;當人們發現他們崇拜的偶像并非完美無缺時,積累多年的信念可能轟然倒塌,對執政當局和領導干部的信任也可能蕩然無存。
所以,“妖魔化”和“天使化”雖然相反,但卻緊密相關,從一定意義上說,“天使化”是“妖魔化”的根源之一。
全國2800多個縣委書記,思想和行為千差萬別。總體上說,品行惡劣的嚴重腐敗分子是極少數,超塵脫俗的圣賢更是鳳毛麟角。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包括某些犯有罪錯的“落馬”官員和業績非凡的模范人物),思想和行為具有多面性,也可以說具有“天使”和“魔鬼”的兩重性。
有一位在縣(市)擔任多年主要領導的同志說,如果以“文本規范”為標準去嚴查嚴處,大部分縣委書記可能要受到嚴重警告以上的處分或法律追究;反過來,如果逐個搜集和挖掘他們的先進事跡,大部分縣委書記可以成為領導干部的楷模,發個長篇通訊,足以催人淚下。
可見,對絕大多數縣委書記而言,無論是“妖魔化”還是“天使化”,都是片面的。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9041.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