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深入深喉]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
1. 這里指的是對主流社會有廣泛影響的電影,地下重口電影不算。
2. 請勿在本樓內貼重口電影截圖。下面就看看www.niubb.net的小編為您搜集整理的參考答案吧。


網友Nymph[深入深喉]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給出的答復:
答案寫了一小半,發現了電子騎士老師寫了跟我思路很像的一篇。不過想來其中推薦的電影略有不同,分類也略有不同,還是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吧。

價值觀這個詞其實很難定性的。所以我覺得把對主流世界有重大影響的電影,或者說是產生過巨大爭議的電影,還是回歸到更容易歸類的tags上:宗教、種族、青春(毒品)、性、社會準則倫理、政治。就信手舉一些例子啦。

宗教題材:

宗教領域的敏感性毋庸多說,而且覆蓋面甚廣。而且由于部分原教旨信仰的存在,甚至不如實按照宗教經典拍攝的電影都可能引起爭議。而宗教領域的這類有爭議的電影,常有的下場就是被禁映(或者被某個國家禁映)。但是由于其中優秀電影在思想性上的深度,通常都能在文化圈內引起廣泛的反響,最終這些思想或多或少的會以更溫和和不經意的方式,在其他作品中被體現出來。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可能是馬丁·斯科塞斯拍攝的《基督最后的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 )。這部電影把耶穌塑造成了有私欲的凡人,甚至娶妻生子。反倒是猶大在其中是忍辱負重的圣人。在將「神」演繹成凡人的層面上,這部電影算是最有名的,老馬丁也可能是其中最著名的導演。

票房最高的,則是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2004)。其中對于耶穌受難全程的血腥刻畫,以及把耶穌死亡的罪責全部歸咎于猶太人,都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引起了廣泛反響,上新聞的頻率幾乎是當年最高。這部電影全球票房破6億美金,直到現在還保持R級片在北美的票房紀錄。

除此之外,特瑞瓊斯和帕索里尼是兩位對宗教題材極為狂熱的導演。特瑞瓊斯的《萬世魔星》(Life of Brain,1979)在他作品中最為出名,理所當然片子的編劇是特列·吉瑞姆。這部荒誕諷刺喜劇,講述在羅馬統治下的巴勒斯坦,一個普通男人因為參與反羅馬的地下組織而被誤認為是彌賽亞(猶太人企盼的復國救主),并最終被施以十字架刑的滑稽故事。其中極盡嘲諷之能事,理所當然讓宗教人士大為惱火。至于帕索里尼,更不用說,他拍攝的一系列電影都掛著禁片之名諱,但多年來卻始終被廣大影迷和電影從業者借鑒和討論。《十日談》(Il Decameron,1971)以及《索多瑪的120天》(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1975)這兩部可以算作代表。

另一部很有名,但確實有點重口味的大禁片是《魔法圣嬰》 (The Baby Of Macon,1993)。影片的男主角是后來的伏地魔大人,當年還是年富力強的鮮肉。故事非常驚悚,處女生子、宗教斂財、圣子圣嬰、瀆神、先奸后殺、分食圣嬰以求庇佑等等,單是把關鍵詞列出來就足夠嚇人了。但更重要的是在其中探討的宗教的扭曲以及人性的無奈。

種族題材:

種族話題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就一直是好萊塢喜歡的話題,多少年過去了,每隔一陣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里必然都會有一部跟種族問題有關的電影。而且,種族話題時常會被藏在各種題材里。而且,若是我們不把種族關系局限在黑白領域,會發現其中精彩的電影多如牛毛。

六十年代,西德尼·波帝埃憑借出演《桃李滿門》(Lilies of the Field,1963),讓黑人斬獲了第一尊奧斯卡影帝。雖然這部電影有點雞賊,主旨就是贊頌黑人青年的淳樸正直和善良,但在那個肯尼迪遇刺,馬丁·路德·金全國巡講,種族歧視法被廢除的特殊年代,整個美國社會都對該片矚目非常。另一部大名鼎鼎的《猜猜誰來吃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1967)更是強烈沖擊了美國人的神經,電影直接把話題聚焦在種族通婚上,并給以了非常正面和樂觀的預計和評斷。影片陣容也十分強大,男女主角分別是凱瑟琳·赫本和斯賓塞·屈塞,黑人影帝波蒂埃出演其中的黑女婿,屈塞在影片完成后17天離世更是讓電影充滿了新聞賣點。雖然主題在今日看來有些嘩眾取寵(特別是黑女婿搶新娘的戲碼),但在那個年代卻恰如其分的通過細致的心理沖突,打到了美國社會的痛點。

我們單從奧斯卡的片單一脈相尋。七十年代,好萊塢的視角主要放在社會變遷中「青年人與社會的矛盾」以及「現行社會的危機之上」,種族題材一時被冷卻。但是八零年代,先是有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拍攝的《紫色》(Purple,1985),影片聚焦在美國南部黑人家庭的生活現狀,現在看來雖然石丕寶的溫情牌打的讓人有點受不了,但在當時卻獲得了全美人民的廣泛同情(尤其還附帶了11項奧斯卡提名顆粒無收的大新聞)。幾年后,在奧斯卡大獲全勝的《為戴茜小姐開車》(Driving Miss Daisy,1989),再一次通過反映黑人司機與白人老太長達25年的友情經歷,把大時代里美國南部黑白人的關系轉折融入其中,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再近一些的電影大家可能更加熟悉了,就不一一介紹。1993年的《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 )聚焦的是猶太人和日耳曼人;同樣視線集中在集中營的還有1997年的《美麗人生》(
La vita è bella);1998年的《美國X檔案》(American X History)回歸到白人的自省;1999年的《綠色奇跡》(The Green Mile)用超自然的「黑人上帝殺人犯」的故事打動人心;2002年的《死囚之舞》(Monster's Ball)誕生了第一位黑人女影后;2004年的《盧萬達飯店》(Hotel Rwanda)則描述了黑人內部的種族屠殺。
其后,2004年的《撞車》(Crash),2006年的《巴別塔》(Babel),2007年的《老爺車》(Gran Torino),2008年的《穿條紋睡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2009年的《第九區》(The Ninth Zone),2011年的《相助》(Help),2012年的《盲點》(Blind Point),2013年的《為奴12年》(12 years a slave),還有今年奧斯卡提名的《塞爾瑪》(Selma)。如果范疇再擴大一點,誰說《阿凡達》和《猩球崛起》說的就不是種族問題了?

而且,種族問題的電影通常都能收獲非常好的票房,上面列舉的例子里,幾乎每部電影都能在頒獎臺上風生水起,還能在票房上賺的缽滿盆滿。不提其中的投機之意,但這些電影所表達的東西,這么多年來確實在一點點的促進著不同種族之間的融合,無論如何都功不可沒。

先寫到這里,沒什么贊就過一陣再說吧……

青春題材
(填坑中……

情色題材
(填坑中……

社會題材
(填坑中……

政治題材
(填坑中……


網友Ronnie X[深入深喉]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給出的答復:
那就不得不提《色戒》。
……哎 占個坑改天寫好嗎。
----------------------懶惰如我差一點就棄坑的分割線· 文長慎閱 · 閱后即焚------------------------------------------

《色戒》的原版短篇小說發表當年就曾飽受爭議,很多人解讀后的觀點是,張愛玲將自己與胡蘭成的那段情寄于其中,因而對小說里的漢奸進行了美化。時隔30年電影版上映,由其引發的價值觀討論更為激烈。不少人認為,《色戒》宣揚的是高尚的愛國情操在情色和肉欲下的妥協,鼓吹的是對中華民族價值底線的挑戰。而在我看來,李安在繼承張愛玲原著精髓的基礎上又賦予了這個故事超越那個時代的更深遠的涵義。

如果說張愛玲的原著講的的「通往女人內心的路是陰道」、「權力是男人的春藥」這樣人性視域下的愛和欲,那么李安的電影則是透過情色、欲望中的人性去探討人本身的價值——權力只是一時,愛情也并非占據人生的全部,但那個時代的可悲之處在于,人們無法覺醒并發掘出人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應當具有的價值。

也不知張愛玲是不是故意,偏偏給女主起名叫王佳芝,好像是在暗示她的一生都是「枉價值」:年幼喪母,父親只帶了弟弟去英國而拋下她一個人,說是物質條件所限無法帶她一起走,但到英國不久卻再婚,僅給王佳芝留下的一棟房子也被舅媽所占.....命運的不濟使王佳芝一直活得異常隱忍,這邊佯裝平靜地給父親寫信道賀新婚,那頭卻一個人在電影院里聽著對白哭得淚流滿面....大屏幕里男主角正說著:“可是我有家庭有孩子,我是一個肩負著責任的男人...”

就是在這樣的境遇下,王佳芝懵懵懂懂地加入了愛國話劇社。首場演出的成功讓她感受到自身價值被肯定的快樂。她在舞臺上的眼淚都是真的,可那眼淚壓根與“中國不能亡”的慷慨激昂聲沒多大關系。鄺裕民的眼淚也是真的,可他的眼淚里并不完全是家國恨,更多的是想到家兄出征而亡的悲痛。—— 那個時代里,似乎所有人都在愛國情緒的感染下陷入巨大的悲憤,可說到底,大家都不過只是被悲劇的大環境推著走的小人物罷了。

這個故事從來就沒想講什么民族大義為國犧牲。它要展現的,是這出暗黑的大悲劇下人們價值是如何被扭曲甚至踐踏。王佳芝是如此,鄺裕民也是一樣。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還是蔑視人價值的推動者。且不說這個暑假刺殺計劃何其幼稚和愚蠢,單是半逼迫地要求王佳芝學習男女之事并以此去引漢奸上鉤,這種行為就跟強迫賣淫沒有區別。為什么說是半逼迫?幾個小伙伴是背著王佳芝作的這個決定,根本沒問過她的個人意愿。同時王佳芝那時對自我價值的認識也是半夢半醒,雖然無奈,但眼看著大家為都在為刺殺計劃出力,何況還是打著抗戰愛國的旗號,也由不得她不答應。

鄺裕民一句「再不殺就要開學了」的臺詞設定不是來搞笑的,是故事里對這群幼稚大學生們的諷刺。可光是蠢也就罷了,熱血澎湃的他們從未認識到,有些時候,蠢,便是惡。時代與社會的惡誘發出人性的惡,他們,都曾是惡的一部分。

再說易先生,何嘗不是更加扭曲的一具行尸走肉。觀眾只見他與牌桌上官太太們的曖昧不清,與王佳芝的迎來送往,卻不見他的陰郁嚴肅、警覺少言甚至獸性大發之下,全是內心隱藏著的巨大的恐懼。他不敢去黑暗的地方,也不敢相信任何人,這種恐懼到達了什么地步呢?李安說:
床戲是將易先生的內心活動外在化,外顯他的恐懼、他的憤怒和挫折。
你可以形容一個人如何不具備相信別人的能力,但更絕的是讓他在高潮時都不敢閉上眼睛。
他曾對王佳芝說,“別人都害怕,但你好像沒有這種恐懼。”
人們的確更容易被自己所期望卻不具備的特質所吸引,不是嗎?

易先生對王佳芝卸下防備的過程,大概也是王佳芝慢慢發掘自己作為人的價值的過程。

故事里的地下情報工作者真是全心為了民族大義而拼死嗎?可不盡然。鄺裕民要為他死去的哥哥報仇,后來的組織頭頭老吳要為他被易先生害死的老婆孩子報仇.....可王佳芝跟他有什么仇?什么都沒有。如果沒有這么一場安排,這兩個社會地位千差萬別的人也許這輩子都不會有交集。她是負有保家衛國責任的戰士嗎?也不是,她只是一個和其他女同學一樣“渴望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也期待著一場怦然心動的美好愛情的普通姑娘。可盡管如此,她還是被推到了離危險最近的地方,打著為民族大義犧牲的旗號。而躲在她身后的人呢?除了交給她緊急情況下自盡用的毒藥,燒毀她寄給父親的信,他們從來沒有為王佳芝考慮過。
鄺裕民后來倒是考慮過。可也正如王佳芝拒絕他的親吻時所說:三年前你可以的,為什么不?
一切都遲了。

王佳芝終于也有不再隱忍的時候。老吳叫她必須要為組織效忠,繼續把易先生栓在她的陷阱里。她再也按捺不住一直以來的痛苦和壓抑,小小激烈地爆發了一次:
你以為這個陷阱是什么?我的身子嗎?你當他是誰?他比你們還要懂得戲假情真這一套。
他不但要往我的身體里鉆,還要像條蛇一樣的,往我心里面越鉆越深。
我得像奴隸一樣地讓他進來。
只有「忠誠」地待在這個角色里面,我才能夠進到他的心里....
每次他都要讓我痛苦得流血、哭喊....他才能夠滿意。他才能夠感覺到他自己是活著的。
在黑暗里,只有他知道這一切是真的....
這就是為什么,我也可以把他折磨到撐不下去我還要繼續...直到精疲力竭我崩潰為止!
每次最后,他身體一抽倒下來,我就在想,
是不是就在這個時候,你們是不是就該沖進來朝他的后腦開槍!
然后他的血和腦漿就會崩到我一身!........說這些的時候,她自己都忍不住痛苦得顫抖。因為她越來越明白,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自我追求的人,而不是一個用完便可丟棄的復仇工具。盡管她已經被丟棄太多次了。

易先生何嘗不知自己也只是個工具。
他們在日本小酒館里約會,王佳芝說:我知道你為什么帶我到這里來,你想要我做你的妓女。
易先生笑了一下說:我比你懂得怎么做娼妓。
他的壓抑中也滿滿的都是憤恨,所以才在聽到日妓們唱歌時對王佳芝說:
你聽,日本人唱歌像哭,聽著像喪家之犬。
王佳芝說,那我來給你唱一首吧,我唱得比她們好聽。
于是起身、站遠,悠悠地唱起一段《天涯歌女》:
「郎呀咱們倆是一條心」.....
李安太溫情,張愛玲的原著里本是沒有這一段的。若只為歡場作戲,唱到這一段便算了,無非是給男人撒嬌獻媚。可王佳芝唱了整三段。唱了家山北望淚沾襟,唱了患難夫妻恩愛深,還唱了
人生呀,誰不,惜呀惜青春......唱到這里,陰森冷峻如眼前的這個不愿相信任何人的男人,也緩緩地握住了王佳芝的手,眼眶也早就紅了一遍又一遍。
這算不算是愛情,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此時的易先生,這個自我價值扭曲到連自己都恐懼自己的人,也為這片刻的溫存和理解而感動。
他和王佳芝,本都是一樣可悲的人。

李安太會講故事。每一個配角包括他們的眼神、故事節奏、情節起伏,甚至配樂,都是戲。如編劇所言,整部電影里,沒有一個是多余的鏡頭。
只可惜,成也床戲敗也床戲。
這部電影因為大尺度的情色戲飽受爭議,同時也廣得關注。可也正是由于大部分人對床戲的關注,而忽略的電影本身想要傳達的價值,以及李安設置那幾場床戲的良苦用心。

故事的結尾,再次閃回到最開始的那一回眸
「王佳芝!上來呀!」
從那一刻起,所有人的命運都被改變。

什么叫悲劇?魯迅說,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


網友佳同學[深入深喉]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給出的答復: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031/29424.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