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京新
小時候我老爸給我的歷史觀是這樣的:
清政府打不過八國聯軍是因為貪生怕死,加之糧餉克扣,士兵沒有積極性。國軍打不過日本侵略軍是因為不抵抗,為了和共黨制衡實力,等等。
高中歷史課,老師講到晚晴時期中國的軍事技術已經大大落后于西方,是打敗鴉片戰爭的重要因素。當時我受老爸的影響根深蒂固,不禁和老師爭論起來。我覺得技術因素都是最次要的,八旗太慫、漢奸太多才是主要原因。后來由于我太過胡攪蠻纏,老師直接跟我說讓我去讀『天朝的崩潰』,如果讀完了還有任何疑問,他隨時給我解答。
讀完之后,我徹底拋棄了原先的想法。 書里說服我的不是任何高明的辯駁之術,其實就是簡單的事實和細節的堆砌。
林則徐建起的炮臺群,笨重,難以轉移,射程不足,炸膛率高,有很多炮甚至不能轉角。軍艦迅速轉移戰場之后,重金打造的炮塔群全都成了擺設。而在這背后的都是技術問題:
笨重是因為鑄造技術低下,單位體積的金屬材料強度不夠,所以只能增加炮管厚度,這是羸弱的工業能力的縮影。
射程不足是因為火藥配方不科學,加之原材料精度也達不到,爆炸力不夠,而且每次爆炸都會留下大量殘渣,間接影響了填裝速度。直至民國時期,大部分火藥生產都依賴民間小作坊,配方靠經驗摸索,這是化工能力不足的體現。
炸膛率高是因為彈皮的鑄造中有氣泡,不能轉角是因為設計落后。
后來我去和我老爸講,即使刨除那些主觀因素,中國依然打不贏鴉片戰爭,不是所有問題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順利解決。之后也和他提了很多原因,他卻頗為不以為意,和我說,中國可是有四億多人呢!我沒辦法解釋,只能說,你去看看『天朝的崩潰』就知道了。其實我明白,指望一個這樣年紀的人去看完一本歷史學術類書籍是不現實的。
這整件事對我震動極大。讓我感受到幾點啟發:
一、偏見源于無知;
二、對于自己不夠了解的事不要輕易下結論,即使大家都這么說;
三、我們在文化上,長期以來可能過于在意主觀因素的影響,而往往忽視了客觀因素的重要性。
下面說說第三條。
自我打小以來,「客觀原因」一直是一個貶義詞。
試想上學時候有一天英語沒考好,老媽問我,為什么考這么低分數?
我要是說,因為我覺得的我這一段學校的學習方法有問題,作業寫了很多,不起什么作用。
或者,我覺得我們老師教的太糟糕了,除了讓我們背課文,就是讓我們抄單詞,上課不是看電影就是小組討論,也不知道好好講講課。
再或者,我覺得我不是這塊料,學語言太困難了,不如拿好基本分,把精力放在其他科目上吧。
不論我說的是其中任何一條,老媽的回答一定是:
不要找客觀原因,從你自身找毛病!都是一個班的學生,都是一個老師教的,怎么有人就能拿高分?
這句話是無懈可擊的神邏輯,忽略了個體差異性的問題,就不詳細討論了。
可是為什么作為大家都喜歡這個邏輯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是它的精髓所在,就是,它把問題像皮球一樣踢向了學生自己。
簡而言之,改變主觀條件比改變客觀條件容易多了,逼孩子努力是不需要成本的。
你想想,改變一個效率低下的學習方法有多難,又有多麻煩。首先要和孩子溝通,要談心,問題出在哪里,還要給他應有的信心。接下來還要和老師一起溝通,通過大量對于試題錯誤的分析,找到弱點和癥結。找到癥結之后,還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解決辦法。最后,這個解決辦法可能還要付出很大代價,輔導班要花錢的,越好的老師花銷越高,上輔導班路途遙遠還要接送,等等等等。結果呢,效果還不一定很明顯。
顯然這一切太煩人了啊。大多數人在第一步就折了,后面根本談不到。所以,還是把客觀原因扔到一邊吧。雖然一味談主觀因素的可能更沒有效果,但是顯然操作起來要省事兒多了。而且,不參與,也就不承擔責任,你說學習方法不好,你自己想轍呀,別的方法還是不行,這得賴你吧。我要是讓你按我的方法和計劃來,萬一沒效果,豈不是要怪我咯?
那么說到這兒,可以轉到正題了。中國足球踢得不好原因是什么?
如果談客觀原因,這個問題就復雜了,從人才選拔,到訓練方式,再到戰術戰略,要不要請更優秀的教練?要不要出國學習?要不要改進制度?
這顯然太麻煩了。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是簡單粗暴的邏輯和結論。
所以,踢不好是因為他們那幫白眼兒狼沒好好踢,就應該讓他們贏不了球就槍斃!他們到時候一個個兒就都能踢好了!
這個答案顯然是錯誤的,但是,
人們總是相信他們愿意相信的「真相」,
尤其是對于無知的人。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882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