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茶藝舞臺表演理論講義

一、解釋課程

五級(初級)茶藝師要求的三種基本茶藝沏泡方式為:杯泡、壺泡、蓋碗泡。

針對三種沏泡方式不同場合的應用,我們的課程安排又有所側重。首先課表中帶圈圈的,如①、②等為考試應用學習,要求比較高,各個動作要嚴謹、熟練、流暢,而且動作都比較固定;

第二部分是課表中大寫的羅馬數字的品飲課,如Ⅱ、Ⅲ等為生活應用學習,所以對動作而言不是很嚴格,甚至有些隨意,只要把握沏泡的幾個關鍵步驟即可,但是這一部分卻要求對所沏泡的茶葉的深入了解,才能有所飲,有所品;

第三部分是課表中的舞臺表演理論與操作課程,為⑤、⑥兩個課程。其目的是為讓大家在學完茶藝課程之后,如果需要上臺表演,則有內容可以呈現。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以引導為主,輔以自由發揮的創造性設計,只要可以自圓其說就可以。對大家的要求是:在基本動作的基礎上,隨舞臺要求的不同而進行適當的變化。

茶藝表演在我國自古有之,隨著現代茶藝的蓬勃發展,茶藝表演也逐漸成為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與一般的藝術表演相比,茶藝表演既具有一般藝術表演的共性特征,也存在著一些個性特征,具體包括:

1、茶之性——靜。茶樹默默生長在大自然中,稟山川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天然賦有謙謙君子之風。自然條件決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與一般飲料不同,飲后使人清醒而不過度興奮,更加安靜、冷靜、寧靜、平靜、雅靜、文靜。因此茶事活動一般都應具有靜的特點。周渝先生曾說:靜不是死板,靜是活的,要由動來達到靜,是每個人都能夠達到的。有些人心里很煩,你要他去面壁,去思考,那更煩,更可怕。可是如果你專心把茶泡好,你自然就進去了,就“靜”了。所以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入靜法門,又是很快樂的。茶藝和一般的藝術不同,它是靜的藝術,動作不宜太夸張,節奏也不宜太快,音樂不宜太激昂,燈光不宜太強烈。

2、茶之魂——和。和既是中國茶道的核心,也是中國茶藝的靈魂。自孔子創立儒家以來,直到后孟子、荀子等大家的豐富,和一直是中國儒家哲學的核心思想。歷代茶人在茶事活動中常會注入儒家修身養性、鍛煉人格的功利思想,同時也就將儒家的一些精髓融入茶事當中,并提出茶具有中和、高雅、和諧、和平、和樂、和緩、寬和等意義。因此無論是煮茶過程、茶具的使用,還是品飲過程、茶事禮儀的動作要領,都要不失和的風韻,選擇的主題不宜太過對立、沖突、爭斗、尖銳。

3、茶之韻——雅。雅可與高尚、文明、美好、規范等內容,與雅一起組成的高雅、儒雅、文雅、風雅、優雅、清雅、淡雅、古雅、幽雅等等組成美好的詞匯。雅也是中國茶藝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在“和”、“靜”基礎上形成的神韻。在整個茶藝表演過程中,表演者應從始至終要表現出高雅、文雅、優雅的氣質,不能俗氣、俗套、俗不可耐。

茶藝表演的這三個藝術特征,我們在整個編創過程中應緊緊遵循,從整個茶事活動中體現出來。

二、茶藝的分類

茶藝表演的類型,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1、根據茶具分類。如壺泡法、蓋碗泡法、杯泡法等。

2、根據地域分類。如潮州工夫茶茶藝、嶺南茶藝、臺灣茶藝、江南流派的茶藝等,此

類茶具有

3、根據所沏泡的茶類將進行分類。如烏龍茶茶藝、龍井茶茶藝、九曲紅梅茶茶藝、花茶茶藝等。此類型茶藝表演比較注重科學性與茶的色、香、味、形品質特點的發揮,重在茶的沏泡技藝。

4、根據表演者分類。如農家茶藝、宗教茶藝、宮廷茶藝、白族三道茶茶藝、文士茶藝等。此類型茶藝表演比較注重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表達與藝術欣賞。

5、根據表演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分類。如民俗茶藝、仿古茶藝、宗教茶藝、創意型茶藝等。

各類型的茶藝表演還在不斷的相互融合,互取所長。

三、茶藝表演的基本要求

以解說配動作的茶藝表演,屬于創意型茶藝表演的范疇,因此此類茶藝表演的挖掘與開發可以使茶藝表演的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化,尤其要注重動作解說與沏茶程序的完美結合。

1、主題思想是茶藝表演的靈魂。無論你是取材于古代文獻記載還是現實生活,表演型茶藝都要有一個主題。只有明確了主題后,才能根據主題來構思節目風格,編創表演程序、動作,選擇茶具、服裝、音樂等進行排練。

2、環境選擇與布置是整個茶藝舞臺表演的基本環節,是整個表演最直接的氛圍營造。因此要根據表演主題來進行背景布置。背景不宜太過于復雜,應力求簡單、雅致,又能反應主題,以襯托演員的表演為主,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泡茶者身上不能喧賓奪主。

3、服飾選擇,主要以中國傳統服飾為主,一般是旗袍或對襟衫和長裙,男士則對襟褂子、唐裝或中山裝。裙子不宜太短,不能太暴露。手上不宜配帶手表、手飾,更不能涂指甲油,也不能染發。妝容以淡妝為好,不宜過于濃艷,以免顯得俗氣。有時,女士可選擇佩戴古韻的玉鐲或發簪,會有另一番效果。

服飾選擇時最好還能與所泡的茶相符合,如泡的是綠茶,其特點是葉綠湯清,那就最好不要穿紅色、紫色等色澤太深的服飾,最好選擇白色、綠色等素雅的顏色。

4、音樂可以營造濃郁的藝術氣氛,吸引觀眾注意力,帶引大家進入詩意的境界。茶藝表演過程中,演員不宜開口說話,更不能唱歌所以選用音樂對氛圍的營造十分重要。

我國有很多古典名曲,可供茶藝表演使用。如反映月下美景的有:《春江花月夜》、《月兒高》、《霓裳曲》、《彩云追月》等;反映山水之音有:《流水》、《匯流》、《瀟湘水云》、《幽谷清風》等;反映思念之情的有:《塞上曲》、《陽光三疊》、《情鄉行》、《遠方的思念》等;擬禽鳥之聲態的有:《海青拿天鵝》、《平沙落雁》、《空山鳥語》、《鷓鴣飛》等。

5、表演人數。根據主題要求,確定表演人數,一般茶藝表演的組合有一人、二人、三人和多人。一人型茶藝表演多數是生活型茶藝表演,或是給客人表演沖泡技藝。二人型茶藝表演一般是一個為主泡,另一個為助泡。主泡負責泡茶,助泡負責端茶具、奉茶或解說等,配合主泡進行泡茶。三人型的由一人擔任主泡,另外兩人為助泡,配合主泡泡茶。一般主泡位居中間,助泡分別立于左右兩旁。多人型的也一般是選擇一個為主泡,其余的人為助泡,但分工會有所不同。多人型的還有一種表演方式,可以每個人都是主泡,每個人的服裝、道具、動作都完全統一,沒有主次之分。

6、表演動作。主要是指表演者的肢體語言,包括眼神、表情、走(坐)姿等。總的要求是動作要輕盈、舒緩、如行云流水般。泡茶時動作要熟悉、連貫、圓潤、避免茶具碰撞,放在左邊的茶具應用左手拿,最好不要使雙手交叉。茶湯不能灑在桌上。表情要自然,既不能板著面孔,也不能嬉皮笑臉。眼神要專注、柔和不能飄移,更不能東張西望或窺視,給人以不莊重感,但也不能埋頭苦干,要有與觀眾交流的時候。此外編排者還應注意整個程序要緊湊,有變化,要能吸引人。

7、茶席設計。“所謂茶席設計,就是指以茶為靈魂,以茶具為主體,在特定的空間形態中,與其它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所共同完成的一個有獨立主題的茶道藝術組合整體。”簡單的說就是茶葉、茶具與點綴物(焚香、插花等)、鋪墊物(桌布等)、背景的設計與布置。舞臺表演時,還應注意座位、表演臺、泡茶臺、奉茶處等的布置與安排。

8、解說詞的設計。茶藝表演時不能過多的開口說話,只是通過沖泡技藝來表現主題,觀眾不易理解。同時,茶藝表演又是新興的藝術,許多觀眾還對此還不熟悉,所以需要對表演內容進行解說,這樣可以引導觀眾如何欣賞茶藝表演,幫助觀眾理解表演的主題和相關內容,使其更好的達到藝術效果。

解說詞的內容主要包括節目的名稱、主題、藝術特色及表演者單位、姓名等內容。創作解說詞時首先應考慮的是觀看茶藝表演的群體類別。其次是要注意解說詞的內容。解說詞的內容應是對茶藝表演的背景、茶葉特點、人物等進行的簡單介紹,應能夠使人明白此次表演的主題和內容。第三是解說詞的藝術性。

當然,解說詞的藝術性并不代表在其創作中一定要用一些晦澀難懂、過于專業或過于藝術化的詞語,以免給人在聽覺上帶來錯誤。

在語言的表達方面也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使用標準普通話。作為對公眾的茶藝表演解說,應采用普通話讓大家都能聽懂。若不能使用普通話,或普通話不標準,則會使人聽不懂,減少解說詞的藝術性。二是脫稿,在解說時最好不要拿稿,不然會給人留下對表演不熟悉的印象,同時,在解說當中還應與觀眾交流,拿著稿子就無法交流,也給人一種不尊敬的感覺。三是語言應帶有感情色彩,同樣的文字,不同人闡述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我們在解說時應投入感情,語氣應抑揚頓挫,注意朗誦技巧。不然既是表演再精彩,解說詞寫的再美,毫無感情的解說也會使人倒胃口。

9、意境營造。意境的營造是在茶藝表演主題的基礎上,將各種表現手法,如燈光、音響、背景、茶席、解說詞、起跑程序、禮儀規范等,結合在一起,更好的烘托主題,帶領觀眾進入茶的神奇世界。

10、其他。表演實踐時一定要提前做好彩排,如進場、行禮、入座、沏泡、奉茶、收具、出場等流程要熟練掌握,與現場工作人員的協調工作要做到位等等。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合理性、科學性,符合美學和茶道精神,符合中國傳統文化。

“泡一壺好茶”是整個茶藝表演的基礎,觀眾在欣賞了茶藝表演者的優雅姿態和各種動作,還能喝道優質的茶湯,這樣的表演是成功的;如果觀看了優美的茶藝表演,卻喝到一杯劣質的茶,這樣的表演無疑是失敗的。因此,沏泡技藝是茶藝表演的基本功,只有經常接觸茶、品嘗茶,通過實踐,熟練掌握鑒別茶葉質量的方法以及用水的選擇、投茶量、沖泡方法等,才能鑒別出一壺茶的好與不好,才能在整體的茶藝水平上更上一層樓。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213/69164.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