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隨著《湄公河行動》的熱映,一場關于湄公河以及金三角地區的話題再一次成為熱議,湄公河,金三角,毒品,軍閥,這些對于絕大部分當代中國人來說都十分陌生的詞匯究竟意味什么?它們是如何在金三角生根發芽的?它們組合在一起又對于當今的中國有著什么影響?今天的推送軍武菌就和大家一起去探秘一番。

 


▲金三角地區示意圖,狹義上的“金三角”地區為緊鄰湄公河流域的紅色區域屬于緬甸,老撾,泰國的“三不管”地帶而廣義上的“金三角”其范圍則要大的大的多,它涵蓋了緬甸東部、北部的大片國土以及泰國和老撾相當部分的北部領土,在這個黃色的區域內,軍閥、罌粟、混亂、黑幕、戰亂,星羅棋布,和它相比紅色的金三角區域充其量只是它通往外界的一條運輸通路

 

第一粒罌粟種子


1825國家勢力正是如日中天的英國人在全面地考察了這片多山,多雨,熱量充足且海拔較高的地區之后,依仗著東印度的公司的火槍快船,源源不絕的向這片土地運來了大量的罌粟種子,并不斷的強迫世代生存在這里的少數原住民種植這種遠道而來的妖艷之花,第一粒罌粟的種子一經落下,便成為了這片土地上的動亂之源并綿延至今。

 


▲對于妖嬈而熱烈的罌粟花來講,金三角地區正是它們的樂園與天堂,伴隨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殖民腳步,妖艷的罌粟花海先后在世界諸多殖民地區呈現,印度、東南亞、阿富汗任何適宜其生長的地方幾乎無一幸免

 

靠著金三角地區的高產的鴉片,只過了短短15年的時間,英國政府便逼著忍無可忍中國人虎門硝煙并一舉借此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屈辱且帶有標志性的《南京條約》,自此中國的禁毒斗爭也和“金三角”結下了糾纏至今的“梁子”。

 

殘兵的歸宿


二次大戰之后隨著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者的瓦解與衰落,傳統的殖民地勢力范圍出了不可避免的權力真空,這些權力的真空地帶為一些即將到來的新主人提供了一塊寶貴的喘息之地,他們就是在劉鄧大軍席卷大西南的號角中敗下陣來的國民黨殘兵們。

 


▲在劉鄧大軍的強力追擊之下,地處西南地區的

國民黨軍除了極少數空運撤臺以外,

絕大部分就只剩下了投誠,滅亡與出國落草三條路



▲即使是現在,面對這些國軍殘部的自嘲

標語,依舊會令讀者產生無盡的唏噓慨嘆

 

面對這些敗退而來的前正規軍們,戰斗力基本不入流的當地軍事武裝和渾渾噩噩的政府軍基本處于無可奈何的局面,政府軍幾次進剿碰釘子之后,基本就對這些來自異鄉的“客人”采取了一種不管不顧的態度,“生我者祖國不可歸,客居者他鄉又貧寒。”為了求得生存,介入當地的鴉片生意就成了海外殘軍一個繞不過去的謀生手段,從一開始給販運毒品的馬幫提供武裝護衛開始,流落他鄉的國軍殘部逐漸的開始進入到當地的生意中去。

 

上個世紀60年代之后,國民黨當局在撤臺一部分孤軍之后便向世界做出了自此不再對緬北殘余部隊負責的宣言,也因余此,那些不愿意遠赴臺灣的剩余孤軍們徹底淪為了無人問津的“遺孤”,已成遺棄的狀態下,坤沙、羅星漢、彭家聲(坤沙,羅星漢,彭家聲等等這些后來叱咤風云的金三角大佬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就是他們都在國軍殘部開辦的軍事訓練營中學習過)這些已經漸漸成勢的地區大佬的隊伍之中也就多了很多以往孤軍軍士的身影。

 


▲第一大毒梟坤沙的參謀長兼智囊張蘇泉

就是一名1948年畢業于成都中央陸軍軍官

學校(屬黃埔第20期)的國軍正規軍軍官

 

越戰,越戰越亂


臺灣的念想斷了,隔壁的生意卻紅火了起來,伴隨著美軍在越南的大打出手,遠渡重洋而來的五十萬美國小伙子在東南亞創造了巨大的毒品消費市場,“金三角”正式在此時迎來它的“黃金時代”。

 


▲由越戰而引發的中南半島上的

動蕩直到21世紀初才算基本穩定

 

在越戰期間的中南半島上,一個姑娘一晚上五美金就已算高價,陣亡一個嘍啰只要二十美金撫恤,而一支全新的M-16步槍在腐敗的士兵手里只要五十美金就可以打包帶走。也正式在這個“黃金時代”里,“金三角”地區基本實現了“以毒養軍,以軍護毒”的成熟模式并延續至今。

 


▲大毒梟坤沙所部出產的海洛因品牌“雙獅地球”以其幾乎百分之百的純度成為了毒品界第一奢侈品牌,這一紀錄迄今為止仍然無人可以替代

 

新世紀,新諸侯,新毒品


隨著世紀之交的逐漸臨近,“金三角”地區也迎來它新一輪的勢力洗牌,以 1996 年坤沙集團向緬政府投降為標志 ,傳統的三大販毒勢力均告瓦解(殘軍集團、畏蒙集團和坤沙集團)。

 


▲坤沙,“金三角”最后一位“教父”級別的人物,在他淡出江湖之后,“金三角”的毒品市場徹底進入了群雄并起的“大爭之勢”,極為諷刺的是,“坤沙”時代是金三角內部毒品最為低潮大的時期,因為任何在這位“第一毒梟”勢力范圍內吸毒的人員都會被其立即處死

 

舊的去了,新的來了,這之后金三角的毒品產銷正式進入了一個諸侯并起的“戰國時代”1989年緬共解體 ,曾經效力緬共的四大軍區紛紛自立門戶,緬共中部軍區變成了“緬甸民族聯合軍” (簡稱佤聯軍 );緬共東北軍區變為“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 (簡稱果敢同盟軍 ); 緬共 101軍區變成克欽新民主軍; 緬共815軍區變成了“緬甸撣東同盟軍” (簡稱撣東同盟軍 )。 1995年 8月,原果敢同盟軍在勐古地區的部隊發動兵變,宣布建立“撣北勐古民族自衛軍”,這些改頭換面的武裝力量為了自身生存紛紛投入了金三角的“傳統行業”中去。

 


▲這些形形色色的武裝力量互相割據形成了緬甸長期戰亂的根本原因,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他們之間的武裝沖突也找到了新的爆發增長點,每每見諸報端的我國邊民被榴彈殺傷事件,也多是因此而起

 


▲緬北長期的戰亂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兵役制度,很多武裝割據地區的男性一旦成年(這個成年標準基本在14歲左右)就要加入軍隊終生服役,每月的薪餉待遇為100元人民幣,40斤大米,這些名目繁多的武裝力量基本都有著“高大上”稱呼,但是仔細想想,光靠種地的收入,他們買的起一年打掉的子彈嗎?

 

1996年坤沙投降后 ,他的相當一部分殘部并未選擇同坤沙一起向政府繳械 ,而是率部獨立 ,另立門戶,“10.5”湄公河慘案的首犯“糯康”即是此類毒梟的典型,至于那些新的以家庭為單位的披著合法企業外衣的販毒小團伙更是數不勝數。

 

在這些“新世代”的毒梟手里。毒品也被玩出了花樣,搖頭丸、k粉、冰毒、大麻凡所應有無一不有。

 

世紀之交的1999年,金三角的冰毒產銷量超過了 200噸大關 ,正式取代海洛因成為了金三角的第一“拳頭產品”,與這些新型毒品發展的時期幾乎相同,我國的南部邊疆也在八九十年代逐步邁入了和平,穩定,互市的開放階段,于是,如何和這些新型“鴉片”作斗爭也就成為了我國緝毒警察們的首要任務。

 

截止2014年年底,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實際吸毒者共約1300萬人以上,這些各種各樣的“癮君子”每年大概會消費將近5000億毒資(包含間接經濟損失在內),還“貢獻”了每年大約百分之三點五的艾滋病新增病員(因交叉使用注射器感染)。

 


▲來自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大部分都會和槍產生關系,也就是緝毒警察常說的“毒槍同源”,在我國,每年因吸毒而造成的刑事案件占到了全國刑事案件總數的百分之十二點一,緝毒警的犧牲比例達到了其他警種4.95倍,負傷比例更是高出了十倍以上,正所謂“金色盾牌,熱血鑄就”,沒有這些在有形和無形戰場上緝毒警察們的付出,毒品必將毀壞社會。


致敬!中國緝毒警察。

 

參考資料:

《金三角毒品形勢的變化與國際合作》劉稚

《中國與金三角地區國家間的毒品安全問題》陸怡雯

新華網相關報道

央視相關報道

鳳凰網相關報道

《冷暖人生--坤沙殘部今何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109/43792.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