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沈紹功:為什么很多人想養生,結果卻“養了病”?
現如今,養生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的熱門話題,不僅中老年人對預防保健如數家珍,隨口還能說出一些古今名方,好多年輕人也開始講求科學飲食鍛煉,將養生列入自己的日程安排之中,有點像“全民養生”的感覺。
但是您可知道,很多人自以為是在養生,其實卻是在“養病”。
舉個例子您可能更好理解。有個很受老百姓歡迎的養生節目,曾推出一款以薏米來祛濕健脾的食療方,效果非常好。但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喝,我就遇到過一個不適合的案例。
我的這位患者是個中年女性,她描述說自己最近經常胃脹,尤其是晚飯后更嚴重,時不時還頭暈,大便稀。我看了看她的舌頭,舌苔白而水滑,右手脾胃脈沉滑,這是脾胃虛寒,水濕停于胃。
詢問之后得知,一個月前她婆婆看了這個養生節目的薏米食療法,之后就每天熬薏米粥,這位女士心想婆婆難得這么疼自己,那就多喝點吧,但沒想到婆婆的好意卻適得其反。
其實薏米生用是偏寒涼的,這位女士本來就脾胃虛寒,吃了生薏米豈不是寒上加寒、雪上加霜!我給她開了一劑苓桂術甘湯,并勸她暫時不要喝薏米粥,以后想喝也一定用炒薏米,炒過的薏米就不會那么涼了。
前兩天有位中年男士來找我,進門一看架勢就是位大老板,他說他的問題就是覺得渾身沒勁,讓他最想不通的就是吃了那么多補藥,反而更難受了。高麗野山參、北海道海參、青海蟲草、東北人參······補藥吃遍了也沒見一點好轉。我看他的面色黃暗發黑,舌苔白膩,脈沉滑。這說明他的病并不是因為虛導致的,而是因為濕,中醫講“脾主肌肉”,濕阻礙了脾的運化,他自然會渾身沒勁。
這位老板每天大酒大肉,再加上各種上好補品,不僅沒補進去,還對脾胃造成了極大的負擔,脾運化無力就生濕,濕堆積起來又妨礙脾,最終成了惡性循環。中醫講“閉門留寇”就是這個道理,濕氣就相當于一個進了你家的賊,你不去把賊趕跑,反而關起門來盡心盡力的侍奉他,你說你能好過嗎!久而久之不僅會出現身重乏力,如果體內代謝廢物排不出去,三高、脂肪肝就找上門兒了。
這就是典型的補出病的例子,現代人普遍攝入營養過剩,還要用黃芪、枸杞、阿膠等等補氣養血,卻不知道自己的脾胃已經無法承擔這么重的負荷。身體好不好其實不在于你吃了多少,而在于你消化和吸收了多少。
藥食同源是沒錯,但也要分清楚是否適合自己再下嘴。比如:秋季天干氣燥,應該多吃梨和百合,但痰濕咳嗽的人一定不能多吃;阿膠養血,但脾胃虛弱的人容易滋膩礙胃,而且月經期間更不宜多服;黃芪補氣,但氣血不虛的平常人久服則容易上火。所以在制定自己的食療法時,并不是說您看到了電視臺、網上哪個方子,覺得適合自己就照搬使用,你最好能夠咨詢一下醫生。
其實只要你能“管住嘴邁開腿”,疾病就會離你遠遠的。雖然我說“邁開腿”,但也不能過度運動。古人講“生病起于過用”,我就見過不少因為運動過量生病的案例,有因為汗出過多導致心悸氣短的,有打羽毛球久了跟腱受損的,還有踢足球腰頸膝踝都有問題的……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
《黃帝內經》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大意就是告訴我們,真正的養生就是順應四季,情緒平和,適度適量,不急不躁。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保證生活規律,就一定會養出健康的體魄。
最后,我要勸誡大家,一定不能道聽途說地養生,更不能盲目地養生,否則很有可能背道而馳,養出一身的病。
作者:沈紹功,國家級名老中醫,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傳人。北京衛視《養生堂》、江蘇衛視《萬家燈火》節目重要嘉賓。著有代表作《大國醫講了你才懂》,內含心口相傳的養生良方。
壹號專家(微信ID:yihaojiankang)旗下大眾營養與健康頻道,微信關注【免費讀】健康好書!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iankang/20170317/124088.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