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觀音多指天南星科、海芋屬的一種植物,在溫暖潮濕、土壤水分充足的條件下,便會從葉尖端或葉邊緣向下滴水;而且開的花像觀音,因此稱為滴水觀音,又名滴水蓮、佛手蓮等。另有著名景觀滴水觀音,高25.8米,重200余噸,設計之新穎,規模之龐大,效果之獨特,意境之殊勝,實屬世間獨一無二,非佛教寶地難得一見。

滴水觀音的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滴水觀音是一種喜溫暖、潮濕和充足的陽光的觀賞花卉植物,一般冬、春季開花,休眠花期從11月至翌年5、6月,2至4月為盛花期。一般滴水都是在早晨較多,被稱為“吐水”現象。
滴水觀音喜溫暖,25℃以上時生長迅速,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30C。有一定的抗寒能力,越冬溫度只要維持在2℃以上即可。喜半陰,不耐強烈陽光的曝曬。5~9月應進行遮蔭,遮去陽光的50%左右。其他時間則應給予充足的陽光。不耐過度的蔭蔽,否則葉柄變細變長,不但株形不美,而且容易折斷。
特別喜濕,忌空氣干燥,生長季天晴而干燥時,應經常向枝葉及四周噴水,以保持較高的空氣相對濕度。澆水要充分,但過多易導致植株爛根。因生長量大,需及時補充養分,才能使莖干生長粗壯,葉片碩大和濃綠光亮;缺肥時葉小且色黃。生長期間應每10天左右追施1次以氮為主的肥料。人秋后停施氮肥,追施 2~30:磷鉀肥。冬季停止施肥。應隨時剪去黃葉和折傷的葉柄。每l~2年需翻盆l次。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基質可用腐葉土、園土、泥炭土、河砂等材料配制。
滴水觀音有毒嗎
滴水觀音性味辛,溫,有毒。《本草綱目》記載:辛,有大毒。治瘧瘴,毒腫,風癩。滴水觀音不宜生食,否則中毒而致口舌腫脹,甚至窒息而死。體虛者慎服。另外,滴水觀音莖內的白色汁液有毒,滴下的水也有毒,誤碰或誤食其汁液會引起咽部和口部不適,嚴重的還會窒息,導致心臟麻痹死亡。皮膚接觸它的汁液會發生瘙癢或強烈刺激,眼睛接觸汁液可引起嚴重的結膜炎,甚至失明,故應盡量減少接觸滴水觀音,有小孩的家庭最好不要種植。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61027/1130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