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原文】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之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知用其所長,而談者亦知其用其用也。
【譯文】 希望說出的話別人遵從,做事情就希望成功是人之常情。聰明的人不會用自己的短處,而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的笨拙,而用愚人的技巧,不至陷于困境。說到別人有利的地方,就要順從其所長;說到別人的短處,就要避其所短。甲蟲自衛時,一定會依靠堅硬和厚實的甲殼;螫蟲攻擊時,一定會用它的毒針去螫對手。所以,連禽獸都知道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游說者就更應該知道這一智謀。
在這里,鬼谷子又提到了一個大智慧的智謀:在實施作戰指導時,應當善于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我之長處,避開我之短處。只有這樣,才能趨利避害,獲致成功。
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萬物生靈皆有其賴以生存的優勢,同時也必定有其相對的劣勢存在。不要拿雞蛋去碰石頭,而要拿石頭去碰雞蛋。以己之長,攻他人之短,才能獲得成功。
若漠視自身長處,一味地對自己的短處耿耿于懷,拿自己的短處和對手的特長相比,其做法無異于自取其辱,即使再努力也往往只能以失敗告終。
縱觀古今,揚長避短成就人生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春秋時期,孫臏用下等馬對上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的方式幫助田忌獲勝;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放棄走蘇聯紅軍“城市包圍農村”的老路,毅然決定發揮自身優勢“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兩軍相遇強者勝,兩強相遇智者勝。要干大事,就不能將自己的弱點、短處暴露于人前,更加不能用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較量。揚長避短,以己之長,攻人之短,才是成功的硬道理。
李左車,趙國名將李牧之孫,智謀過人。秦末,六國并起,李左車輔佐趙王歇,被封為廣武君。
公元前204 年,韓信率兵征戰趙國前,深知李左車的智謀,因此下令:“活捕李左車,誰抓來活的,賞一千金;誰要是送來死的,不但沒有賞金,而且罪加一等,軍法伺候。”
李左車向陳余獻策,陳余未聽。結果,韓信大破趙軍,斬陳余,擒趙王,趙國滅亡。李左車也被活捉,因韓信戰前的特別囑咐,李左車在亂軍混戰中沒有受傷。
當李左車被韓信的部下五花大綁送來之后,韓信不僅沒有對這個敗軍之將進行任何羞辱,在態度上也沒有絲毫的怠慢,他親自走到李左車的面前,恭敬地解開了他身上的繩子。
接下來,韓信極其謙虛有禮地說:“我有一事請問先生,現在收復了趙地我想乘勝追擊,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請問先生,這樣可行嗎?”
李左車見韓信為人如此厚道,自己是俘虜,還如此以禮相待,心中甚為感激,便真誠地說道:“我作為敗軍之將,怎敢給您指點。只是我私下認為,將軍您現在準備立刻攻燕伐齊的計劃是不成熟的,甚至可能是一個致命性的錯誤。”
“何以見得!”韓信問道。
李左車說:“將軍一日之內以3萬人馬打敗了20萬趙軍,聲名傳聞海內,威望震撼天宇,這是何等神勇的戰績啊。這些雄偉的戰績都顯現了大將軍您的長處和優勢。但是,現在雖然您看起來似乎氣勢如虹,但是軍隊掩蓋不了潛在的疲態,這是您的劣勢和短處。您現在若把這支疲憊的軍隊開赴前線,只能造成力不能敵的困苦局面,您的劣勢會加倍地暴露給敵人,如此時間一長,糧草用盡,您的敵人就可坐等您的滅亡。”
一向狂妄不羈的韓信聽完后,也不得不佩服李左車先生的見識,他越加謙虛地向左車先生討教起來:“依先生之見,那我現在該怎么辦呀?”
李左車很自信地回答道:“我以為,善于用兵的人,從來都不肯拿自己的短處攻擊別人的長處,而是揚長避短。將軍不如暫且停止任何軍事行動,就在趙國休養生息,以仁收服人心。燕國的統治者和人民看到您的勇和仁,豈敢不服,豈愿不服。在這種連鎖反應下,強大的齊國也只能見風使舵,追隨將軍您。穩定了燕國、齊國,瓦解他們的斗志之后,一切都會朝著有利于將軍的方向發展了,即使有難解的事,也可以順勢迎刃而解了。”
韓信權衡利害,感到此計甚妙,聽從了廣武君李左車的計謀,果然把趙地治理得井井有條,在治理好趙地后,韓信又派人勸降燕國和齊國,實現了不伐而降,不戰而勝。
所謂的用兵之道,并不是一味地強攻豪掠,而是要先揚長避短地行動,這樣行動的阻力就會大大減小,效率也會提高。韓信正是憑此,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與此相反,一代梟雄曹操,在風華正茂之時,卻執意讓不習水性、不通水戰的北方將士在長江天塹與通水性、精水戰的東吳子弟交鋒。漠視揚長避短的用兵之您的劣勢和短處。您現在若把這支疲憊的軍隊開赴前線,只能造成力不能敵的困苦局面,您的劣勢會加倍地暴露給敵人,如此時間一長,糧草用盡,您的敵人就可坐等您的滅亡。”
一向狂妄不羈的韓信聽完后,也不得不佩服李左車先生的見識,他越加謙虛地向左車先生討教起來:“依先生之見,那我現在該怎么辦呀?”
李左車很自信地回答道:“我以為,善于用兵的人,從來都不肯拿自己的短處攻擊別人的長處,而是揚長避短。將軍不如暫且停止任何軍事行動,就在趙國休養生息,以仁收服人心。燕國的統治者和人民看到您的勇和仁,豈敢不服,豈愿不服。在這種連鎖反應下,強大的齊國也只能見風使舵,追隨將軍您。穩定了燕國、齊國,瓦解他們的斗志之后,一切都會朝著有利于將軍的方向發展了,即使有難解的事,也可以順勢迎刃而解了。”
韓信權衡利害,感到此計甚妙,聽從了廣武君李左車的計謀,果然把趙地治理得井井有條,在治理好趙地后,韓信又派人勸降燕國和齊國,實現了不伐而降,不戰而勝。
所謂的用兵之道,并不是一味地強攻豪掠,而是要先揚長避短地行動,這樣行動的阻力就會大大減小,效率也會提高。韓信正是憑此,實現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與此相反,一代梟雄曹操,在風華正茂之時,卻執意讓不習水性、不通水戰的北方將士在長江天塹與通水性、精水戰的東吳子弟交鋒。漠視揚長避短的用兵之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70224/10618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