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12月3日下午,馬英九宣布辭去國民黨主席。黨的領袖,不同政黨不同時期,稱呼五花八門,有主席、總書記、總裁甚至元首,這些稱呼有什么講究嗎?


文/黃章晉 郭子健


政黨領袖無論是書記還是主席,通常只是稱謂習慣的差別,但有些時候卻是例外,而且,選擇何種稱呼,有時也有歷史脈絡和規律可尋。政黨領袖這個職位,到底有多少種稱呼?


【書記與主席的意識形態偏好】


如果將現當代歷史上存在過的也統計在內,黨的領袖的稱呼大約會超過十種之多。


今天用于黨的領袖最常見的稱呼,當然是書記(或稱總書記和第一書記)和主席這兩種。這兩種稱呼在多數情況下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在西方國家,一個政黨的領袖是叫書記還是主席,卻有一定的習慣規律。


主席(Chairman)和書記(Secretary),兩者在漢語和英語中的原意都非常相近。主席是指坐在最重要位置的上的那個人,而書記則是指負責文件記錄和撰寫的人。兩者在原意上的地位等級差別頗大。


盡管經引申后,兩者都可用來稱呼政黨領袖,但主席除了政黨領袖,還可用于行政和立法機關最高級別的職位,而書記則幾乎只用于政黨領袖。


主席和書記在中英文原意與引申上的微妙差別,恰恰是有些政黨習慣使用主席,而有些政黨更偏好書記的原因。


在西方,稱政黨領袖為書記的,多為左翼政黨,這種共同偏好或許是因為書記這個詞,會予人以更平等的意味。最常見的是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黨是1889年成立的第二國際的產物,他們多信奉向“社會民主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但被歸入社會民主黨的政黨,并不一定都叫XX社會民主黨,很多時候叫工人黨。


而西方國家偏右或偏保守派的政黨,黨的領袖幾乎罕有使用書記這個名稱的,他們都更習慣用主席這個稱呼。在英語國家,甚至主流政黨幾乎都不會用書記這個稱呼。譬如英國工黨,按其政治光譜,它更應該用上書記,但它和保守黨一樣,并沒有發明一個專門用于黨魁的稱呼,只能用工黨領袖這樣的詞來稱呼。

Keir Hardie,工黨創黨人之一及其第一位領袖


日本自民黨無論是其某些價值光譜,還是其強烈的門閥特征,都顯得比西方國家的保守黨更保守,其政黨領袖的稱呼也破能顯示這一保守特征:總裁。


日本政黨從中間到左翼的光譜頗為豐富,它的稱謂變化來得也遠比西方國家更為多元。日本社會黨用的是委員長,公明黨用的是黨代表,而日本維新黨是維新會和連結黨2014年9月21日合并而成,所以,它的領袖干脆就稱為共同代表。日本共產黨以前用的是典型社會主義特色的總書記,1970年后改為委員長。

日本維新黨共同代表、大阪市長橋下徹,他曾因公然宣稱“慰安婦是戰爭必需品”而被多國外交部批評為“無恥、惡心之徒”


黨的領袖用什么稱呼,有些時候的確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或價值觀取向。譬如1949年以前中國第三大黨中國青年黨,其領袖被稱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45年該黨通過決議,將其定位由革命政黨改為普通政黨,黨首也由委員長制為主席制。


最喜歡使用總書記這個稱呼的,當然是被西方稱為共產黨國家的執政黨。而這些國家喜歡使用總書記,卻是斯大林留下來的遺產。


【主席與書記的輪回】


在列寧創建布爾什維克時,總書記這個職位完全不是黨的最高領袖。而且列寧從創建布爾什維克到他去世,布爾什維克(蘇共)并沒有一個與特定稱呼用來專指黨的領袖。


十月革命前,列寧獲得的黨內明確地位,是1917年10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上當選政治局委員,雖然政治局以其為首,但并無明確職位。

1917年當選政治局委員的列寧


列寧在奪取政權后,他的職位是蘇維埃主席,在列寧時代,蘇維埃是集行政、立法、司法于一身的超級權力機構,到了斯大林時代它才變成橡皮圖章(見大象公會《一切權利歸蘇維埃》)。


但列寧很早就是布爾什維克無可爭議的精神領袖。他的話事權不在于一些臨時職位(1905年4月社會民主黨大會大會主席、1917年7月布爾什維克第六次代表大會名譽主席、1921年6月、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的名譽主席),而在于他的思想他的筆他的嘴——列寧曾主管黨的機關報《火星報》、《新生活報》,通過這個平臺,左右全黨的意志和觀念。


斯大林曾在革命前主管過《真理報》,但他既不善于寫作,也缺少深邃的思想。他在悄然掌握巨大的權力時,甚至都不是個引人注意的領袖。他的權威來自他對總書記(書記處總書記當時僅相當于秘書長)這個職位的權力運用。


1922年4月斯大林在列寧建議下當選中央總書記——選擇斯大林當總書記,是因為此前書記處三位權力相等的書記,在完成列寧賦予的消除黨代會或明或暗的反對力量時,權責不明、互相推諉,而性情粗暴的斯大林很適合這個任務。

1922年的列寧和斯大林


此前,斯大林已經承擔了分管工農兵檢察院(相當于政法委)、組織局(相當于組織部)的工作,擅長瑣碎行政事務的斯大林,迅速掌握了黨內的實權,基層黨政官員全部是他的人馬。


不以思想、理論和煽動力見長的斯大林,在列寧去世后,憑借強大的官僚機器迅速戰勝了老資格的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等人。總書記這個職位才成為黨的最高領袖的代稱。1952年蘇共取消了“總書記”這一稱謂,斯大林仍擔任書記。


赫魯曉夫有意挑戰集體領導這一黨內政治傳統,設立“第一書記”作為黨內最高領導人,而勃列日涅夫又將之改回,總書記成為蘇共最高領袖的職位就固定下來,直至蘇共解體前夕。

赫魯曉夫與斯大林,攝于1936年


蘇共的創造性發明為其陣營內的小兄弟們提供示范,自蘇共起,供全世界社會主義政黨備選的,多數情況下有書記、總書記、第一書記這三個稱呼。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時,由于代表人數少,僅選了幾個中央委員,名義上中共中央最高機構是中央局,由三人組成,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1933年中共中央設中央書記處,書記處成為中共中央最高機構,總書記也成為名義上黨的最高領導人。

1922年,時任中央局書記的陳獨秀


不過,在此期間中共實行的仍是集體領導制,總書記只負責主持會議和統籌日常工作。再加上中共根據地的分散和共產國際顧問的控制,中共的“總書記”從未真正實現個人權力集中。


轉折點發生在1943年3月20日,毛澤東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書記處主席。其轉折不在書記變主席,而是權力架構和黨的領袖權力的變化:

1、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三人組成的書記處根據中央政治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書記處實際上變成政治局之上的最高決策機構;

2、黨主席具有最終決定權,這條帶來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1943年的毛澤東與江青


中共八大后,書記處又降為負責日常工作的事務性機構,隨之增設的是“中共中央副主席”這一稱謂和政治局常委會這一機構。


使用“主席”這個稱呼,在當時也有本土化看齊的象征意味。當時中國本土政黨多用“主席”來稱呼領袖,而總書記則明顯帶有“共產國際”的附庸的意味。早在1941年4月,斯大林就考慮過解散“共產國際”這個革命任務既過時,又授人以干涉內政把柄的組織。


中共在共產國際宣布解散兩個月前改“總書記”為“主席”,不知是否是巧合。


“主席”這個黨的最高領袖稱號,中國一直用到八十年代,中共十二大取消了黨主席和副主席一職,黨的最高領導人改為中共中央總書記,未再設副總書記。而黨的最高領導人有最終決定權也被無形取消。


【總理、總裁、元首、永遠的……】


并非所有共產黨都受蘇聯影響,黨的最高領袖使用總書記這個名目。越南和中國一樣,經歷了一輪完全相同的從總書記到主席再到總書記的輪回。


1951年之前,越共(不同時期名字不同)領袖循蘇聯慣例稱總書記,1951年2月,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越南勞動黨,胡志明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胡志明也像毛澤東一樣,形成了姓氏+主席頭銜的固定稱謂。

1965年5月16日,毛澤東與來訪的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交談


但1969年胡志明去世后,主席這個稱呼被改為總書記,只有胡志明才與主席這個稱謂掛鉤,而且此后歷任總書記再無人能擁有胡志明的絕對權威。


尼泊爾共產黨是今天少數堅持信奉“毛主義”的政黨,其領袖普拉昌達堅持用主席而非總書記,或許也是一種堅守信仰的表現。

尼共主席普拉昌達


臺海兩岸雖然共同尊奉孫中山,但在使用的稱謂上截然不同,大陸絕不會在孫中山名字后面加上“總理”二字。因為孫中山的總理,是孫在國民黨的黨內職務而非政府職務。


1905年8月20日,國民黨的前身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同盟會庶務(相當于協理)。總理是黨的最高領導人。同盟會會章還規定:“總理對于會外,有代表本會之權,對于會內,有執行事務之權,節制執行部各員,得提議于議會,并批駁議案”。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圖為1912年1月,孫中山和總統府官員合影


1919年10月,國民黨經再次改組后,孫中山任國民黨總理兼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因為孫的特殊地位,孫為國民黨永久總理,此職他人不再使用。


或許是蔣介石認為他統一中國之功同樣值得特殊紀念,在1928年2月當選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后猶嫌不過癮,1938年當選為國民黨總裁。

1954年5月20日,蔣介石在臺灣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總統。時年67歲


當時法西斯獨裁在一定范圍內頗受歡迎。張學良考察意大利回來后,對墨索里尼的獨裁統治大為贊賞,蔣介石曾直抒胸臆道:獨裁就是總裁,總裁就是獨裁。


墨索里尼自認為天底下沒有人能比得過他,作為法西斯黨的領袖,主席、書記這樣的稱呼都不能表現他的偉大,于是有了“領袖”這個詞。對墨索里尼五體投地的希特勒同樣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偉人,于是也有了元首這個黨內最高領袖的稱呼。

希特勒與墨索里尼握手致意,攝于1934年6月14日,威尼斯機場


其實,德語“元首”一詞Führer,與墨索里尼專有的“領袖”是同一個詞。希特勒確實實現了對“元首”的專用權——因為希特勒的緣故,今天德國人甚至已經很少使用與這個詞沾邊的詞了。


有必要發明一些新的領袖稱謂。


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去世后,被稱為“永遠的國家主席”,金正日去世后,又被稱為“永遠的總書記”,金正恩只好用“第一書記”的稱謂,金正恩的孩子該用什么稱謂,這是個問題。

來源:大象公會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8832.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