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文/廖保平

12月13日,中國大陸將迎來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這一天的到來,很多人期盼已久。

2005年,時任全國政協常委的趙龍在當年的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提交提案,首次提出把每年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國家公祭日,由國家領導人參與整個公祭活動,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使世界永不忘記,讓國人永遠銘記。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決定,將每年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南京市對首次公祭日早已著手準備,考慮到公祭日會有大量人流涌入,南京將實施嚴厲的環境管控,比青奧會還要嚴;公祭當日,南京2000多工地停工,拉響防空警報,全城車輛停駛鳴笛致哀1分鐘,行人就地默哀1分鐘。

可以想象,凄厲的警報震動耳膜,77年前悲慘的歷史記憶不斷復現,將是一次民族情緒的集中調動,更有可能是一種國家意識的重塑。事實上,國內某官媒已發表評論,“國家公祭日:一種培養國家意識的新符號”,認為國家公祭“可以警示我們反抗侵略,有助于培養我們的國家意識。”

需不需要將國家公祭日變成培養國家意識的新符號值得討論,在我看來,國家公祭首先應視為一次還賬,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戰爭中的死難者進行公祭,是國際慣例,比如波蘭、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將1月27日設為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二戰屠殺中的死難者;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將德國投降的翌日設定為勝利紀念日,在這一天他們為戰爭中犧牲的戰士哀悼,并慶祝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包括聯合國2005年確定的“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國際上有許多類似的公祭日。依葫蘆畫瓢本不是難事,不知是出于黨派意識,還是其他原因,遲遲沒有設立國家公祭日,讓人費解。

公祭是一種痛苦的選擇,祭奠猶如揭開傷疤,直面血淋淋的舊痛,但這是人類走向成熟理性所必須的選擇,只有不斷地直視傷痛,才能抗拒遺忘,才能反省造成這種傷痛的根源,時時警醒自己,不要重蹈復轍。

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無論是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只要有戰爭,就會有犧牲,就會給無數家庭帶來傷痛,這種傷痛不只屬于戰敗國和被侵略者。正是因此,戰敗國、侵略國德國和意大利公祭二戰中的死難者,戰勝國、被侵略國俄羅斯等國也公祭二戰中的死難者。戰勝國、被侵略國俄羅斯等國并不反對德國和意大利進行公祭,反對的只是“任何否定納粹大屠殺歷史事實的做法”,這也是聯合國所公認的精神。

單純以哀悼死難者,尊重生命,反思戰爭,企求和平為目的的公祭,都應該受到歡迎,包括日本進行的類似公祭。不能說,中國可以公祭自己的死難者,卻反對日本公祭自己的死難者,這是另一種形式對生命的不尊重。

我們固然痛恨仇人、侵略者,但是,當仇人、侵略者死掉了,不能繼續作惡了,我們是否還應該痛恨?或者說將這種痛恨轉移到他的親朋好友、他的國民同胞身上?這也許合情,但未必合理。一個侵略者不但自己失去了生命,而且給他的父母子女親人朋友帶來巨大的傷痛,這種生命的喪失和傷痛是令人遺憾的。進而言之,不是人非人,是戰爭把人變成了“非人”,不是人非正義,是這種對生命的剝奪及其殘酷的后遺癥是非正義。終極而言,我們應該痛恨的是惡本身,而不是行惡的且與惡同歸于盡的人。

一場早該到來的國家公祭終于來了,但能不能等來對生命的真誠尊重和對戰爭的深刻反思,真不好說。倘若還只停留在“雪恥”的民族情緒中,以史為鑒的價值就要大大降低。牢記歷史,不是為了累積仇恨,但寬恕死去的敵人,也不等于忘卻,而是為了警醒惡本身,是為了避免歷史重演,這才是對所有死難者最好的悼念和告慰。


來源:百度百家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8946.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