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澤東,字曰潤之,筆名任之,誠中華亙古第一偉人也。公元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出于湖南湘潭韶山沖。公元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卒于北京,享年八十有三。
公少有大志,慨然以天下為己任自勵,心懷國家,情系民眾,勵志向學,學以致用。于一九一四年入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聚合同道,結交同志。畢業前夕以“革新學術,砥勵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發起成立新民學會,砥礪品行,鍛煉身心。畢業后創《湘江評論》,建共產主義小組,傳播革命,凝聚人才;組織先進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培植人才,深造后進。
一九二一年七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一九二三年六月,赴廣州出席中共三大,任中央組織部長之職。次年,協助李大釗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一九二六年,主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一九二七年到武漢任全國農民協會總干事,先后撰寫《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開始將馬列主義之真理,結合于中國革命之實踐。八月,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之著名論斷,隨即赴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建立中國第一支工農紅軍。旋率部登上井岡山發動土地革命,開創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一九二八年四月同朱德領導之南昌起義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任黨代表、前敵委員會書記。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農村包圍城市”之宏論,從中國之實際出發,在國民黨政權統治比較薄弱之農村發展武裝斗爭,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政權之道路。嗣后任第一方面軍總政委,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連續粉碎國民黨軍四次圍剿。時“左”傾路線領導集團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后,遭到排擠貶斥,遂致第五次圍剿失敗。一九三四年十月紅軍被迫開始長征。
長征初期,因左傾冒險主義一味退卻,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于不利地位。湘江之戰,雖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由于連續苦戰,紅軍損失慘重人員銳減。軍內黨內要求改變錯誤領導之呼聲愈來愈烈,終于一九三五年一月之遵義會議,確定毛公領導地位,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自此之后毛公率領工農紅軍轉戰云貴川,四渡赤水,突破烏江,攻克婁山關,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奪取臘子口,翻越六盤山,到達吳起鎮,會師將臺堡。歷時十三月,縱橫十一省,長驅二萬五千里,越過十一座山脈,走過六百里草地,跨過二十四條河流,打過三百余次大小戰斗,冒著天上飛機之偵察轟炸,甩掉地上數十萬大之軍圍追堵截,終于完成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艱苦卓絕之奇跡。當其時也,眾推公出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公任此職直至逝世,歷時四十有一年。
公于革命圣地延安,雖蝸居楊家嶺窯洞,但心系抗日之大計,發表《論持久戰》,號召發動群眾全民抗戰,開展敵后游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撰寫《實踐論》《矛盾論》,開展整風運動,凝聚全黨共識;開展生產運動,度過經濟困難。于是乎延河之濱,寶塔之下,民族之精神浩蕩,抗敵之激情蔚然。遂使當時愛國之青年,紛紛于千里之外奔赴。西安事變,以民族利益為重,捐棄前嫌,力排眾議,達成國共合作局面。八年抗戰,八路軍馳騁于太行東西,活躍于抗戰前線;新四軍轉戰于長江南北,深入于抗日敵后。歷時八年,正太路破襲戰,平型關大捷,神頭嶺伏擊戰,黃土嶺戰役,陽明堡夜襲戰,廣陽伏擊戰,雁門關伏擊戰,梁山戰役等等,共產黨抗日武裝與日偽軍作戰十二萬五千余次,取得斃傷俘虜日偽軍一百七十一萬四千余人之輝煌戰績。及至抗戰勝利,為避免內戰之嚴峻局勢,順應民眾之和平需要,公以民族大義為重,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毅然決然飛赴重慶,與蔣介石政府共商和平建國之計。期間樽殂折沖,獨裁鎩羽,既彰顯大智大勇,亦贏得人心民心。更有《沁園春》之詞,一經傳播,洛陽紙貴,致當時圍繞《沁園春》詞之唱和不絕,論戰不斷,一時蔚為壯觀。
一九四六年夏國民黨軍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公與朱德、周恩來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積極防御,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粉碎國民黨軍對解放區之全面進攻。一九四七年三月起,國民黨被迫由全面進攻改為對山東和陜北兩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南麻、臨朐戰役,在四個月內先后打破國民黨軍三次進攻,粉碎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之重點進攻。羊馬河伏擊戰,蟠龍鎮攻堅戰,青化砭戰役,經過歷時一年誘敵深入之陜北轉戰,粉碎了國民黨對延安之重點進攻,解放軍遂于一九四七年夏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三大戰役,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于運動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遼沈戰役,激戰錦州,鏖戰遼西,決戰沈陽,解放東北全境;淮海戰役,會戰于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之廣大地區,解放長江以北之華東、中原地區;平津戰役,徹底殲滅天津國民黨守軍,和平改編北平傅作義部隊,隨后于一九四九年四月發起渡江戰役,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摧枯拉朽之勢,占領南京,推翻國民黨政府。蔣介石倉皇逃竄,偏安臺灣孤島。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此江山豁然易幟,國家煥然一新。
公開創人民共和政府,當選人民政府主席。戰云甫散,神州滿目瘡痍;建國伊始,國家百業待興;新政初開,華夏百廢待舉;外有西方列強之封鎖,內有殘舊勢力之破壞。公領導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制定共和國憲法,擬訂總路線方針,構建經濟發展規劃,實現三個五年計劃,政通人和,國勢日昌。兩彈橫空出世一鳴驚人,振中華之威于天下;衛星振翅騰宇一飛沖天,揚華夏之名于寰宇。當是時也官僚脫離群眾之風氣日益露頭,干部貪污浪費之陋行日漸抬頭,為防止兩極分化,為預防人民失去當家作主之權利;為防止貪污腐化,為預防國家回到權貴統治之老路,遂發動三反五反運動,文化大革命。抗美援朝,讓一個四年前還橫遭彈丸之國日寇軍隊肆意侵略蹂躪之國家,四年后遽然間創造了打敗世界上當時最強軍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之奇跡;珍寶島戰役,打得蘇聯遠東集團軍裝備有最先進T-62坦克裝甲之一個坦克旅,三個摩托化步兵團丟盔卸甲;中印之戰,亞洲第一美國旅“錫克”旅全軍潰散,英國全資資助“廓爾柯”營抱頭鼠竄;沖破重重障礙,打破種種阻撓,恢復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三個世界劃分,打擊霸權主義力量,牽制了擴張主義勢力,中國朋友遍天下,以廣闊之視野改變了世界格局,讓向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中國走上國際舞臺,打破美蘇之封鎖圍堵,為中國人打出廣闊生存空間,從此中國與兩個超級大國三分天下,以此國際政治局勢由兩極變為三極。建設事業日益興旺,國際地位日益提升,人民當家做主,國家獨立自主,華夏獨立于民族之林,中國自立于世界東方。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看今朝貪腐遍地、兩極分化,權貴笙歌,百姓悲號,道德淪喪,精神淪落,四維不張,六義無存,彈丸之國囂張乎東海,錐粟之國隳突于南海。撫今思昔,展望未來,攄懷公之蓄念,書思公之哀情,悵觸萬端,不勝感慨,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共產黨宣言言猶在耳,為人民服務墨跡未干,試問今日之域中,竟是誰人之天下?!
時維人民共和六十四載,歲次癸巳年,甲子丙寅,人民領袖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靈朔之書生謹以淳樸真摯之言,具青荷饌饈之珍,清酌庶羞之奠,鮮花雅樂之儀,致祭于毛公澤東之靈前,山呼精神萬世,高誦詩詞雄文,以拳拳之忱心,頌峨峨之偉人,以為緬懷之文。曰:
人民領袖 心系民眾
生于憂患 矢志革命
滄海橫流 引領工農
興黨偉業 竭慮殫精
建國宏圖 勞思焦心
民族獨立 求索畢生
文明建設 奮斗終身
澤被中華 立黨為公
締造共和 執政為民
鞠躬盡瘁 憂思奮進
宵衣旰食 惕厲憂勤
力挽狂瀾 擔當重任
艱苦奮斗 自力更生
高瞻遠矚 高屋建瓴
勵精圖治 扭轉乾坤
少懷大志 天下為任
輾轉求學 誓濟蒼生
新民學會 砥礪品行
湘江評論 傳播革命
勤工儉學 培植先進
驅張運動 初顯才能
共產小組 團結同仁
中共一大 創始之人
國共合作 輔弼孫文
聯俄聯共 扶助農工
秋收起義 創建紅軍
開辟井崗 武裝斗爭
革命紅都 江西瑞金
當選主席 領導工農
四次圍剿 大獲全勝
左傾冒險 脫離實情
五次圍剿 失敗告終
工農紅軍 被迫長征
湘江之戰 損失慘重
黨內軍內 一片呼聲
遵義會議 挽救紅軍
自此轉戰 黔貴川云
十三個月 十一個省
兩萬五千 馳騁縱橫
艱苦卓絕 完成長征
會師陜北 革命本營
沿河之側 楊家之嶺
圣地延安 際會風云
號召抗戰 發動群眾
整風運動 凝聚精神
打破封鎖 生產運動
寶塔之下 延河之濱
抗敵精神 浩蕩駐存
革命青年 紛紛投奔
西安事變 民族為重
國共合作 勇擔重任
八年抗戰 依賴全民
江南轉戰 太行馳騁
收復失地 國難是靖
抗戰勝利 順應民心
重慶談判 期于和平
大智大勇 彰顯赤誠
沁園春雪 昭示決心
內戰爆發 戰火重焚
全面進犯 重點進攻
戕害百姓 荼毒民眾
奮起抗擊 為民請命
三大戰役 靈活機動
各個擊破 分割敵人
軍事打擊 輔以攻心
運籌帷幄 千里決勝
渡江戰役 百萬雄兵
排山倒海 勢如貫虹
摧枯拉朽 占領南京
國政初立 百廢待興
一窮二白 山河重整
艱苦奮斗 自立更生
群策群力 同德同心
勵精圖治 團結奮進
五年計劃 規劃遠景
十大關系 雙百方針
兩類矛盾 民主集中
發展生產 趕美超英
原子氫彈 出世橫空
人造衛星 天下振奮
國勢日昌 人和政通
抗美援朝 寰宇威振
打敗聯軍 國際震動
恢復席位 聯合國中
三個世界 格局平衡
國際地位 日益提升
政治局勢 天下三分
巍巍中國 如日之升
巍巍華夏 如雷之震
赫赫大德 無愧偉人
赫赫元勛 惟我毛公
自古謚偉大之革命家者,必負曠世之才,必懷絕世之略。公高揚革命之大纛,為革命出生入死,為人民上下求索,雖九死而未悔,六位親人為革命捐軀,拯人民于水火之中,解黎民于倒懸之下。巍巍之業,可聞而不可及;蕩蕩之勛,可頌而不可名。心胸坦蕩,襟懷磊落,公之英明,可以蕙山南之木棉,融海北之飛雪;公之高潔,足以比高山之青松,擬高天之流云。今日之祭,道不完懷念之思,訴不盡欽敬之情,即令藍天做紙、滄海為墨,也難以盡述之,難以詳言之。鮮花一束,心言一文。公如有靈,以鑒我心。
嗚呼痛哉,伏惟尚饗。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70203/9754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