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嶺南羅氏婦科。
【組成】崗稔根30~50g,地稔根30g,續斷15g,制何首烏30g,黨參20~30g,白術15~20g,熟地黃15~20g,棕櫚炭10~15g,炙甘草9~15g,桑寄生15~30g,赤石脂20g。
【主治】脾腎兩虛之崩漏的“暴崩”階段。
【方解】二稔湯是羅元愷教授治崩三方之一,是“塞流”階段的經驗方,乃“塞流”之法,用治崩漏出血較多的階段。崗稔根、地稔根為嶺南草藥。崗稔根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干燥根,味甘、澀,性平,長于固澀止血,并有滋養之功;地稔根為野牡丹科植物地稔的根,味酸、甘,性平,擅于補血止血。兩藥相伍,共奏補腎健脾、益氣攝血之功,能塞流止血以急治其標,共為君藥。崩漏發病,其本在腎,且出血日久,陰血必耗,故臣以制何首烏養肝腎而益精血;桑寄生補肝腎,養血固沖;續斷善治“婦人崩中漏血”(《名醫別錄》),功能補益肝腎,調理沖任而固崩止血,且有強壯筋骨之效,以治腰膝酸疼;熟地黃甘溫質潤,滋陰養血,填精益髓,寓傅青主“補陰之中行止崩之法”之旨。四藥既補養肝腎,以澄源治本,又滋陰養血,補損傷之陰血,共為臣藥。脾主統血,為后天之本,故伍用黨參、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脾氣健運,一則氣血生化有源,二則復其統血攝血之權;棕櫚炭、赤石脂斂澀止血,助君藥止血塞流。上藥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兼為使藥。諸藥合用,共達補腎健脾、收斂固澀之效。
本方標本兼治,補腎養肝健脾以治病本,收澀止血、養血益陰而治出血失血之標。全方固攝止血之力較強,重在塞流止血。
【醫案】
鄧某,女,44歲,機關干部。1975年2月19日初診。
主訴:月經周期紊亂并經量過多已2年。1974年12月8日患者突然大量出血,持續不斷,至12月22日在某西醫院急診住院,診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12月25日行刮宮治療,但仍反復出血,隨后每日服婦寧片18片。至1975年2月2日出血停止并出院,但停服婦寧片后又再出血。自覺神疲頭暈,肢倦腰酸,面色晦暗,眼眶暗黑,臉頰部暗黑斑明顯,舌色淡暗無華,舌體胖嫩,邊有齒印,苔白略膩,脈細數弱不整,每分鐘110次,尺脈沉澀。
診斷:崩漏。
辨證:脾腎兩虛。治則:健脾補腎。處方:黃芪30g,黨參30g,制何首烏30g,炙甘草12g,菟絲子18g,續斷18g,白術24g,仙靈脾12g,艾葉9g。4劑,每日1劑,水煎服。并囑用艾卷懸灸雙側隱白,每次15分鐘,每日2次。
2月20日二診:患者自行停服婦寧片,陰道出現中等量出血,但比以前停服婦寧片時的出血量減少。精神稍好,余癥同前,舌脈大致同前。囑逐漸減服婦寧片量。仍守前法,兼以澀血。處方:崗稔根45g,地稔根30g,制首烏30g,續斷18g,黨參30g,黃芪30g,炙甘草15g,金狗脊24g,菟絲子15g,艾葉炭9g。4劑,每日1劑。
三診:患者2月26日起繼續服婦寧片,減至每日12片。此次來診時已無陰道流血,舌淡胖,苔白略膩,脈沉細略數,每分鐘102次。處方:照上方,去艾葉炭,并囑每周燉服1~2次吉林參,每次9g。以后基本按此方加減運用。
3月24日四診,謂月經于22日來潮,今日量少,初時鮮紅,繼而淡暗,自覺疲倦,精神比前增進,舌淡胖,邊有齒印,脈弦細略數,每分鐘92次。仍以滋腎固氣澀血為治。處方:崗稔根45g,地稔根30g,制首烏30g,白術18g,黨參18g,續斷15g,熟地黃18g,菟絲子18g,阿膠12g(烊服),炙甘草12g,姜炭9g,艾葉9g。4劑,每日1劑。
3月28日五診:謂從3月26日起婦寧片已減為每日8片,3月27日陰道出血已停止,胃納、精神增進,舌已較紅潤,舌體胖嫩較前好轉,脈細弱。處方:菟絲子18g,續斷15g,巴戟天18g,仙靈脾12g,熟地黃18g,黨參18g,白術15g,制首烏24g,桑寄生18g,五味子6g。
以后按上方加減,至4月18日已完全停服婦寧片,未見出血現象。精神、體力日增,胃納可,眼眶及面部暗黑斑漸退,一直觀察到1975年年底,未發現陰道大量出血,身體恢復正常,并能堅持正常工作。
【按】本例為更年期的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內經》云:“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更年期前后腎氣衰,封藏失司,沖任不固,故出現崩漏。崩漏反復發作2年,氣血耗損已甚,故患者神疲體倦,眼眶、面頰色黑顯著,舌淡胖,脈細數弱,尺部沉澀,乃一派脾腎俱虛之象,治療上始終以健脾補腎,固氣澀血為治。惟患者體質偏于陽虛,故用藥著重溫腎補脾,固氣攝血,使沖任得固,功能恢復,故能令多年崩漏之病,經過3個月的治療得以痊愈。
END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iankang/20170307/112752.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