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16年科技事件年報|每月選1件事件

摘要 | 小納君對2016年全年的科研熱點新聞事件作盤點,以供回首。每月選一件事件,對2016年科技大事件進行匯總。有遺漏,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1

1月份

暗物質衛星“入選”習近平主席2016新年賀詞


時空:2015年12月31日 中國

關鍵詞:新年賀詞 暗物質衛星


在總結2015年時,習近平用連續的“六件喜事”證明了“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


首先一件事是“9·3大閱兵”,習近平稱我們隆重紀念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舉行了盛大閱兵,昭示了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真理。


另外,習近平還提到,這一年,北京獲得第24屆冬奧會舉辦權,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中國超級計算機破世界紀錄蟬聯“六連冠”,我國科學家研制的暗物質探測衛星發射升空。


2

2月份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模式基本確立

●時空:2016年2月1日 中國

●關鍵詞:北斗 衛星導航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共同研制的中國新一代北斗導航第五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采用中科院導航衛星專用平臺,并首次集成了中科院自主研發的氫原子鐘、高集成度空間抗輻照專用芯片等一批關鍵技術成果,與先期發射的四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一起,對北斗全球系統的體制和技術標準進行了全面驗證,基本確立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組網模式,具有里程碑意義。


2015年3月30日,由中科院自主研制的我國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由區域運行向全球組網拓展。


3

3月份

煤氣化直接制烯烴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時空:2016年3月4日 中國

●關鍵詞:煤氣化 制烯烴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在《科學》發表的重大研究成果,突破了90多年來煤化工領域一直沿襲的費托(F-T)路線,摒棄了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氣變換過程,創造性地直接采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從原理上創立了一條結構低耗水的煤轉化新途徑,被國內外同行譽為“煤轉化領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該成果不僅是重大理論創新,而且為我國煤化工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重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4

4月份

“實踐十號”成功發射并返回

●時空:2016年4月6日 中國

●關鍵詞:實踐十號 返回式 微重力


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 “實踐十號”成功發射,并于4月18日順利返回。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中唯一的返回式衛星,主要科學目標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環境,開展流體物理、燃燒、材料科學、輻射效應、生物效應、生物技術等6類19項科學實驗,研究揭示微重力和空間輻射條件下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的規律,是迄今我國空間科學實驗種類和項目最多的單次科學衛星任務。


該衛星成功獲取了大量的科學實驗數據和資料,預期產出一批重大科學發現和原創成果。


5

5月份

在國際上率先揭示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模式

● 時空:5月26日  中國

● 關鍵詞:埃博拉 入侵機制


2016年5月26日,《細胞》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合作研究成果,首次報導了人類膽固醇轉運體NPC1及其與埃博拉病毒表面融合蛋白復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進一步闡釋了埃博拉病毒與其受體結合的化學比例。埃博拉病毒于1976年被發現,至今已有40年,它是可引起人和靈長類動物病死率極高的烈性病毒,該病毒如何入侵人體細胞是抗埃博拉病毒的關鍵科學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人體細胞把埃博拉病毒內吞進去后,埃博拉病毒表面糖蛋白與內吞體膜上的物質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能夠激發病毒的外膜與內吞體的膜發生融合,而一旦融合,埃博拉病毒就能釋放自己的遺傳物質,從而實現對人體細胞的感染過程。此項研究在分子水平上闡釋了一種新的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第五種機制),這種新機制與之前病毒學家們熟知的四種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大為不同,因而這個新發現是近年來國際病毒學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這一重大發現為抗埃博拉病毒藥物的研究提供了新靶點,預示著人類有可能針對埃博拉病毒的膜融合特點,設計相應的抑制劑,以阻斷埃博拉病毒的入侵過程,從而治療或預防埃博拉病毒。


6

6月份

中國生態環境變化十年評估報告發布

● 時空:6月24日 中國

● 關鍵詞:生態脆弱 十年評估


2016年6月《全國生態環境十年變化(2000~2010年)調查評估報告》評估結果發表,其表明:全國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低。通過調查評估,基本掌握了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及其變化趨勢、變化的時空分布特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了生態環境變化及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新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對策與建議。


調查評估結果顯示,十年間,全國森林、灌叢、草地生態系統質量總體向好,城鎮、農田生態系統格局變化劇烈,森林、濕地生態系統人工化趨勢明顯。農業生產與開發導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問題依然嚴重,城鎮化、工業化與資源開發導致的流域生態破壞、城鎮人居環境惡化、自然海岸線喪失、野生動植物自然棲息地減少等問題加劇。全國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環境風險增加,生態保護與發展矛盾突出。針對生態保護管理層面,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頂層設計不完善、責任不落實,生態保護觀念落后;重人工建設、輕自然恢復;生態保護重戰略規劃,缺乏“落地”機制;生態保護與恢復項目多頭管理,效益低下;城市建設與管理缺乏生態理念;缺乏合理的生態保護評估和績效考核機制。新時期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還需從多方面加大力度加以改善。


7

7月份

我國深海科學考察挺進萬米時代

● 時空:6月22日至8月12日 馬里亞納海域

● 關鍵詞:海斗號 中國深海科考萬米時代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里亞納海域開展了我國海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其中,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斗”號無人潛水器最大潛深達10767米,創造了我國無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及作業深度紀錄。我國自主研制的“海斗”號無人潛水器成功進行了一次八千米級、兩次九千米級和兩次萬米級下潛應用,最大潛深達10767米并懸停52分鐘,創造了我國無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及作業深度紀錄,這也使我國成為繼日、美兩國之后第三個擁有研制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力的國家。這是我國海洋科技史上第一次萬米級深海科考,標志著我國深海科考進入萬米時代。


8

8月份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 時空:8月16日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關鍵詞:世界首顆 量子衛星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量子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是借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


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態的不可復制性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竊聽和不可破解,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簽名等的無條件安全,可從根本上、永久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有助于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保持和擴大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動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9

9月份

“中國天眼”落成啟用 聚集世界目光

時空:9月25日 中國貴州省平塘縣大窩凼

關鍵詞:天眼 望遠鏡 FAST


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省平塘縣大窩凼正式啟用,它的啟用標志著FAST正式進入試運行和早期科學觀測階段。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向參加研制和建設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建設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習近平在賀信中指出,天文學是孕育重大原創發現的前沿科學,也是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戰略制高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它的落成啟用,對我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在天文領域已經做出了很多貢獻,但科學沒有邊界,我相信全世界天文科學家都會熱情參與其中。”FAST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科學裝置,由中國科學家創新設計、研發制造、組織施工,它被形象地稱為“中國天眼”,將在今后10-20年時間里保持世界一流,對于幫助人們揭開宇宙初始混沌、暗物質分布及星系演化等謎團意義重大。


10

10月份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成功

時空:10月19日 中國

關鍵詞:太空對接


神舟十一號飛船于北京時間19日凌晨3點半左右與天宮二號成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在合體3個小時后,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天員已經進駐天宮二號,并將按計劃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包含一系列的步驟,要讓兩個8噸多的“大家伙”在每秒7.9公里左右的飛行速度下完美對接在一起,這個過程仿佛就是在太空中穿針引線。


在經過5次變軌后,神舟十一號到達天宮二號后方約52公里左右的位置,這兩個8噸重的“大家伙”進入自動控制狀態,由飛船加速追趕天宮二號,為了安全起見,兩個“大家伙”在距離5公里、400米、120米和30米共四個停泊點處減速調整。


在今天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后,航天員將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將在軌飛行30天。期間,2名航天員將按照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進行工作和生活,按計劃開展有關科學實驗。完成組合體飛行后,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并于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


11

11月份

我國成功研制世界最大面積中階梯光柵

時空:2016年11月 中國

關鍵詞:階梯光柵 技術攻關


近日,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柵刻劃系統的研制”順利通過驗收。這標志著我國大面積高精度光柵制造中的相關技術已達到國際水平,結束了我國在高精度大尺寸光柵制造領域受制于人的局面。


2008年,在中國科學院和財政部共同支持下,長春光機所開始“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柵刻劃系統”的研制工作,目標為研制一臺刻劃面積屬世界之最、技術水平達國際領先的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柵刻劃機,突破精密機械加工、精密光學加工、精密檢測、高精度微位移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并研制出面積達400毫米×500毫米的中階梯光柵。


經過8年艱苦攻關,項目組共攻克18項關鍵技術,取得9項創新性成果,研制出一套大型高精度光柵刻劃系統,并成功研制出面積達400毫米×500毫米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中階梯光柵,我國幾代“光柵人”終于圓夢。


大型高精度光柵刻劃系統以及大面積中階梯光柵的研制成功,不僅打破了我國大型光學系統、遠程探測與識別等大科學裝置以及國家戰略高技術領域所需要的高精度大尺寸光柵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能促進我國光譜儀器行業擺脫“有器無心”局面,幫助我國光譜儀器產業改變低端化現狀、提升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


12

12月份

國際先進超強超短激光裝置開工建設

時空:12月2日 中國

關鍵詞:超強激光 超短脈沖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承建的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SULF)正式開工建設。


該裝置的預研工作于2016年8月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實現了峰值功率5.3拍瓦、脈沖寬度24飛秒的激光脈沖輸出,是當前國際最高激光脈沖峰值功率,并為實現10拍瓦激光脈沖輸出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超高功率超短脈沖激光是國際激光科技的競爭前沿,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巨大應用價值,將推動相關戰略高技術發展,并引發新技術變革和創造新產業。


本文由小納君整理,以供各位看官回首。

小編:三江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102/80656.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