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生物大滅絕距今已有六千五百萬年之久,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也是地球上發生的第二大生物滅絕事件,也就是因為是這次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導致了恐龍的滅絕。讓我們一起看看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吧。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距今已有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因為它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相繼滅絕。因此在五次大滅絕當中,這一次的大滅絕事件最為著名,因為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在此終結而遠近聞名,由于海洋當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其最大的貢獻就在于消滅了地球上處于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 并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后登場提供了一個主要契機。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這一次災難主要來自于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因此在白堊紀末期所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重大崩潰。第五次生物大滅絕的時間就是在6500萬年前后,在白堊紀晚期,由于事件突然,侏羅紀以來長期統治地球的恐龍也相繼滅絕了。因此又稱第五次物種的大滅絕,白堊紀大滅絕,也就是恐龍大滅絕,通過白堊紀的簡介,我們可以了解到白堊紀中生代最后的一個紀。白堊紀是中生代的最后一個紀,它主要始于距今1.37億年,結束于距今6500萬年,其間也同時經歷了7000萬年。因此無論是無機界還是有機界在白堊紀都經歷了一場重要的變革。它主要位于侏羅紀之上、新生界之下。白堊紀同時也是中生代地球表面受淹沒程度最大的一個主要時期,在此期間北半球廣泛沉積了白堊層,1822年比利時學者J.B.J.奧馬利達魯瓦將其命名為白堊系。由于白堊層是一種極細而純的粉狀灰巖,它也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積,主要由一種叫做顆石藻的鈣質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蟲化石所構成。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 它也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滅絕事件,約75%--80%的物種滅絕。因此在第五次大滅絕之中,這一次大滅絕的主要事件顯得最為著名,因為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在此終結而聞名, 由于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貢獻就在于消滅了地球上處于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 并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后登場提供了主要契機。 這一次災難主要來自于地外空間和火山噴發,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一次或多次隕星雨造成了全球生態系統的崩潰。 它的撞擊使大量的氣體和灰塵進入大氣層,以至于陽光不能穿透,從而導致全球的溫度急劇下降,這種黑云遮蔽地球長達數年之久,植物也不能從陽光當中獲得一定的能量,由于海洋之中的藻類和成片的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的基礎環節也因此而被破壞了,因此大批的動物也因饑餓而死,其中就有恐龍。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從支持小行星撞擊說的科學家們所推斷,這次撞擊相當于人類歷史上所發生過的一場最強烈地震的100萬倍,由于所爆炸的能量相當于地球上核武器總量爆炸的l萬倍,從而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進入了大氣當中。由于大氣中高密度的塵埃,太陽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地球上,從而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迅速降低。因為沒有了陽光,植物也在逐漸的枯萎死亡。沒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龍也饑餓而死。沒有了植食性的動物,肉食性的恐龍也失去了食物來源,它們也同時在絕望和相互殘殺當中慢慢地消亡。幾乎所有的大型陸生動物都沒能幸免于難,因此在極其寒冷和饑餓當中絕望地死去。由于小型的陸生動物,像一些哺乳動物則依靠殘余的食物勉強為生,終于熬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日,等到了古近紀陸生脊椎動物的再次大繁榮。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撞擊假說的支持者發現了許多相當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主要觀點。最有力的證據就來自在K/T(白堊紀和古近紀)地質界線上所發現的銥異常和沖擊石英。根據科學家們所推測,這種高含量的銥元素就是哪顆撞擊地球的小行星所帶來的,因為沖擊石英就是在撞擊的整個過程當中而形成的。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是由美國人查特吉大約l0年前所提出了一種類似的假說。他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撞擊地球的兇手不是一顆小行星或者隕石,而是彗星雨。由于大量的彗星雨直接撞擊到地球上,從而形成一個環繞地球一周的撞擊帶,其中有2塊巨大的彗星體成為了恐龍大滅絕的“主犯”:一塊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墨西哥灣附近的巨大的隕石坑,另外一塊撞擊到現在的印度大陸上,形成的隕石坑比墨西哥灣附近的隕石坑還要大。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212/67831.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