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智利大地震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地震。1960年智利大地震強度高達到了9.5級,是有儀器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智利大地震造成了智利約2萬人死亡,地震造成的海嘯還使得太平洋其他沿海國家的部分城市遭受巨大損失,還有人員傷亡不計其數。
1960年5月21日下午3時,智利發生了9.5級大地震,智利大地震造成了6座死火山重新噴發,3座新的火山出現,在此次地震發生之后,還連續發生了數百次的余震,地震產生的海嘯淹沒了智利部分沿海城市,海嘯還通過太平洋造成了日本,菲律賓等沿海國家部分城市的災難,人員失蹤和建筑被毀都是此次地震產生的海嘯所為。
1960年智利大地震以及其造成的余震形成了二十世紀震級最大的震群型地震。它所造成的人員死亡和經濟損失是相當嚴重的。
智利大地震現場
在1960年5月21日凌晨六點,智利南部的阿勞科省首先發生了一場小規模地震。盡管規模不大,但卻意外損毀了該地區的通訊設施,并致使當時的智利總統豪爾赫。阿萊桑得利被迫宣布取消了傳統的“伊基克戰役”紀念日慶典。
當智利政府正在開始籌備向受災地區實施援救的時候,第二場更猛烈的地震于當地時間5月22日下午14點55分襲擊了瓦爾迪維亞城。第二場地震的攻擊范圍涵蓋了智利中部城市塔爾卡到土豆的原產地奇洛埃島之間的大片區域。濱海小鎮托爾坦甚至在地震中徹底消失。
到了下午19點,大地突然再次爆發出猛烈的顫動,人類有記錄以來最強的9.5級地震在南緯3.2度西經76.6度的太平洋智利海溝、蒙特港附近海底爆發。在震中南北800公里范圍的橢圓區域內,持續11分鐘的強震給智利當地居民帶來的巨大災難。
1960年智利大地震造成一片廢墟
在智利大地震發生之后,海水突然迅速退落,露出了從來沒有見過天日的海底,那些魚蝦蟹貝等海洋動物,在海灘上拼命掙扎。大約過了15分鐘后,海水又驟然而漲。頓時波濤洶涌澎湃,滾滾而來,浪濤高達8-9米,最高達25米。呼嘯著的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襲擊了智利和太平洋東岸的城市和鄉村。
太平洋東岸的智利城市剛被地震摧毀成廢墟,此時又頻遭海浪的沖刷。那些掩埋于碎石瓦礫之中還沒有死亡的人們,被洶涌而來的海水淹死。在瓦爾迪維亞的港口科洛,海平面被迅速抬高,形成沖擊波,導致數百人喪生。一艘在瓦爾迪維亞河上行駛的輪船埃爾。卡尼羅號被洶涌的波浪傾覆,直到今天人們在沿岸仍可看到露出水面的桅桿。
5月24日,智利大地震引起位于安第斯山區的Cordón Caulle火山突然噴發,大量濃煙挾著滾滾巖漿向北形成了一條長達5.5公里的恐怖地帶,噴發一直持續到7月22日才結束。由于當地通訊中斷,沒有人相信這是地震期間唯一爆發的火山。
1960年智利大地震中受地震影響最為嚴重的三個城市是卡拉馬(Calama),托科皮亞(Tocopilla)和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
智利大地震后的海邊
卡拉馬(Calama):智利北部城市,安托法加斯塔區埃爾洛阿省首府。位于安第斯山西坡、洛阿河畔,北距丘基卡馬塔露天銅礦21公里。海拔2266米。氣候干旱。周圍灌溉農業和礦業區的商業中心。重要的牲畜市場(以來自鄰國阿根廷的牛為主)。制造烈性炸藥,產品供應全國及玻利維亞部分地區。輸水管通西南200公里的安托法加斯塔。附近有美國建的太陽觀察站。
托科皮亞(Tocopilla):智利北部港市,安托法加斯塔區托科皮亞省首府。位于太平洋岸,南距安托法加斯塔180公里。
安托法加斯塔(Antofagasta):智利北部地區,采礦和冶煉中心。海拔2,700公尺(8,860呎),該地露天銅礦(長3公里〔2哩〕,深300公尺〔980呎〕,1915年開始開采)是世界上已知蘊藏量最大的銅礦之一。
據估計,1960年智利大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6億美元左右,這只是智利本土的統計。而由于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的不同程度不同國家的損失尚未統計。
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起的海嘯嚴重沖擊了智利海岸,掀起了高達25米的海浪,海嘯穿越太平洋摧毀了希羅,直至日本和菲律賓,受到波及的還有夏威夷,新西蘭東部,澳洲東南部以及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中國由于受到外圍島嶼的保護,受到此次海嘯的影響比較小。
1960年智利大地震后再尋找可用物品的人民
這次由智利海嘯波及的災難,造成了日本數百人死亡,沖毀房屋近4000所,沉沒船只逾百艘,沿岸碼頭、港口及設施多數被毀壞。
此次因地震遇難的人數非常之多,人們認為智利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才是主要的殺人兇手。而據說,記錄和預報這次海嘯的工具竟然是美國和全蘇聯在全球各地安置的用于偵察對方核武器試驗的探測儀器。
智利是世界上發生地震最頻繁、也是最強烈的國家,世界全部地震能量的四分之一在智利釋放。但由于在經歷1960年智利大地震之后預防措施充分,智利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卻一直不多。
1835年2月20日11時30分,位于智利中部的康塞普西翁和塔爾卡瓦諾兩地發生強烈地震。由于是在中午,市民們感到腳下的大地開始顫動,立刻沖出家門,很多人幸免遇難。康塞普西翁市的房屋每一棟每一排都是獨立分開的,地震后便出現了一堆一堆、一排一排的瓦礫,與塔爾卡瓦諾形成了截然不同景觀。塔爾卡瓦諾震后遭到海嘯襲擊,劫后只能辨認出一層磚瓦木料和斷壁殘垣。
1960年智利大地震現場照片
2010年智利大地震發生在智利中南部馬烏萊大區當地時間2010年2月27日3時34分(UTC 6時34分),震級最初報道為里氏8.3至8.5,后修正為8.8,是1960年智利9.5級大地震后震級最大的地震。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5公里,震中位于智利第二大城市康賽普西翁東北偏北方向115公里、智利首都圣地亞哥西南方向325公里處。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和阿根廷部分城市有震感。地震持續了約10至90秒。
自1970年以后,智利至少經歷過13次里氏7.7級及以上的地震,大部分脆弱的建筑都已經在地震中被毀。多年來,智利建筑業廣泛采用一種被稱為“強柱弱梁體系”的抗震設計。根據“強柱弱梁”的要求,建筑的主要支撐是鋼筋混凝土的立柱,地震發生時,橫梁盡端將會斷裂,起到化解地震能量的作用;與此同時,鋼筋混凝土的立柱依然矗立不倒,為逃生者提供寶貴時間。智利當地的每幢房屋在打樁之前,都要鉆孔測波速,計算房屋的自振頻率,以使其骨架隨地震波自由擺動。
1960年智利大地震后夷為平地的景象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212/6773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