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新華社南京1月9日電題:一位“三冠王”老院士的科研情懷新華社記者凌軍輝、朱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在含能材料領域貢獻突出,曾于1993年、199
新華社南京1月9日電 題: 一位“三冠王”老院士的科研情懷
新華社記者凌軍輝、朱筱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在含能材料領域貢獻突出,曾于1993年、1996年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在9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再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成為罕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三冠王”。
27項發明專利、14本專著、100多篇論文……82歲高齡的王澤山科研碩果累累,本可頤養天年。但近20年來,他主持了82個攻關課題,每年出差半年以上,多次參與野外含能材料實驗,一門心思執著于科研。
“他搞科研的勁頭之大,年輕人都趕不上!”
頭發烏黑、身板挺直、聲音洪亮……記者見到王澤山院士時,很難相信這是一位82歲的耄耋老人。
王澤山1935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歲進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從此,研究含能材料成為他一生最大的愛好。
“王老搞科研的勁頭之大,年輕人都趕不上!”王澤山團隊成員堵平副研究員告訴記者,研究含能材料經常要選擇極端條件去戶外做實驗,“一次他帶著我們在包頭做實驗,零下27度,攝像機都開不了,他卻堅持了一周,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
“王院士沒有什么愛好,如果有,那就是研究理論和做實驗。”王澤山的秘書廖昕說,老人現在每年仍有一半時間在出差,每天工作時間都在12個小時以上,“他周末很少休息,也沒有星期的概念,說起時間都是幾月幾號。”
在王澤山看來,坐在辦公室里看數據和到一線做實驗,過程和結果都不一樣。“況且,含能材料實驗比較危險,我做了幾十年,有些經驗,到現場也放心。”
科研上如此“拼命”,生活上卻很“將就”。在王老的辦公室和家里,儲存了不少方便食品,這經常就是他的一日三餐。“我對生活沒什么要求,能吃到盒飯就很好了,忙起來不吃飯、不睡覺也沒問題。”王澤山說,小時候吃過苦,青年時愛運動,才有一副好身體長期搞科研。
“他遇到難題從不繞路,也不走老路”
含能材料發射源理論與技術一直是國際軍械領域的重點研究課題。王澤山瞄準這一領域攻關,連續思考多年,獨創設計出補償裝藥的理論和技術方案,建立了“最高壓力低、做功能力大”的彈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發展新一代武器裝備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遇到問題不繞路走,凡事多想一步,就可能做出原創科研。”在王澤山看來,如今遇到難題時,很多人會習慣性地去參照國外的解決方案和研究進展,但他總希望走一條自己的路,做出超越國外水平的原創成果。
彈道研究以前全部靠手算,王澤山獨創了火藥裝藥設計算圖,把很多復雜的函數關系轉化為簡單明了的圖表,大大簡化了計算量。他還提出和發展了含能材料“設計”“燃燒”“能源利用”等一系列理論,提升了中國這一領域的基礎科研水平。
“我們有時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王老從不簡單否定,而是和我們一起耐心分析利弊。”博士生劉志濤說,王院士年紀雖大,但腦子很活,經常提出一些“腦洞大開”的新點子。
比如,王澤山跳出傳統思維,在裝備結構不做大變動情況下,通過提高能量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武器射程。目前,這項“發射能源模塊裝藥”技術的彈道性能超過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同類武器。
“他熱愛新事物,自己做幻燈片和動畫”
無論是科研還是生活,王澤山總能對新事物保持敏銳和熱情。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老式計算機,到如今最先進的實驗設備,他總是學得最快,用得最多。
“王老的幻燈片做得特別好,甚至還會做演示實驗的簡單動畫,比很多年輕人都強。”堵平說,王老特別善于接受新事物,網上訂票訂賓館、發微信朋友圈等,都能駕輕就熟,完全不用身邊人幫忙。
自己能做的,王院士從不麻煩別人。按照規定,院士可以配車。但幾十年來,他出門從不向學校要車,也不要其他人送,交通問題都是自行解決。出差也不用秘書或其他人陪,基本都是一個人。
“這樣省錢省力氣。比如去機場,如果要車就要花兩趟的油錢,出租車一趟就行。”王澤山告訴記者,有一次,他作為專家被邀請參加一個活動,由于穿得普通,又是一個人,現場工作人員攔住問他“你是司機?”他耐心解釋,一點都不在意。
“直到現在,實驗計劃、數據分析、科研材料等,甚至每一個幻燈片,他都要自己動手,親自把關。”廖昕說。
看文倉www.kanwencang.com網友整理上傳,為您提供最全的知識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70109/8411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