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發布時間:
發布時間:
2014-06-09 作者:秦前紅
一友人親屬即將在醫院做外科手術,他問我在該醫院有無熟人,我一時竟然反應失聯:“為何要找熟人,干嗎要找熟人?” 稍作冷靜思考其實便已恍然大悟———當今之下,求醫如無熟人,你便不能得到及時合理的救治,你可能會莫名其妙地被檢查,你可能會無端地被開大藥單而花冤枉錢,你可能會得不到醫生護士的善待……總之,一切理所當然的待遇會變成低三下四的垂憐或可望不可即的奢侈。 由上我又想到自己的一場經歷。某次與同城某政法大學的同行教授同機回漢,在路上閑聊時談及研究生招生中的人情世故,我說簡直不勝其擾:考前考后,不斷有各種直接間接的關系來關說托請。如果做得決絕一概不理,就會得罪很多人;如果一如所請,則又違背職分。此種公德和私德的糾纏,恐怕是無數稍有資源配置能力的國人經常必須面臨的困惑。如求人事圓融,左右逢源,則必損害正義和良知;如求處事公道,合乎法則,則必孤家寡人,窒礙難行。我有時慶幸自己當年求學時,拼爹拼叔拼舅拼姨之風不熾。否則淪落到今天,未必能夠上得了一所好大學,且能依靠知識略微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那位同行聽完我的感慨后笑稱他處并無如此嚴重的糾結,其所在的學科研究生考試錄取時也有人找,但似乎沒有我所說的那么高比例。我則反駁說來找的人不多并不意味著考風學風好,可能只是意味著你那生源背景不行。以我所知的情況而言,近年來凡考生家里有一點社會資源的,皆無所不用其極。哪怕考生本身成績優良有強大的競爭力,其家長或親屬為求徹底保險或者擔心考試不公平,也會動用一切人情潛規則。那些完全不來找的考生,排除少數例外,恐怕絕大多數只是心有余力不足而已。同行教授聽完我的話后一時默然,似乎也不能再找到反駁我的理由。 近年來,所有大學里的考試幾乎成了貓鼠互博的游戲,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較量。僅以我所在學校而言,研究生考試已再現科舉時代作弊與反作弊的智力博弈場景。從一人出卷到多人出卷,從出一套卷到出兩套卷再到出四套卷,從隨機抽卷到隨機拼卷;從各學科、各專業獨立閱卷評卷到全校集中閱卷評卷,同時伴有攝像機監控、紀檢人員巡查等等,凡人力所能想象的監控措施幾欲窮盡,但考試本身的公平性問題未必徹底解決。且當考試公平性凸顯時,考試的科學性、合理性未盡得當。多年來,社會對高考一考定終身多有微詞,但又認為高考是最公平的考試之一而不愿試水改革,因而造成舉左手罵高考舉右手贊成高考的奇譎景觀。于是高考之癢繼續綁架國人的心智,也綁架了人才異彩紛呈的成長空間。 多年前,一部《潛規則》風行天下、洛陽紙貴,但“潛規則”大行其道的土壤卻并未隨著時間的推演而慢慢淡出。是以反躬自問之,我們當下除了到菜場買菜、到商場購物不找或者較少“熟人關系”外,其他無論祈福求財或者祛病消災,無不希望委之于熟人。教育、醫療這些提供公共服務產品之處,我們要找熟人因應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預期恐懼;去法院打官司,本來有一套相對完整的訴訟顯規則,我們要用熟人潛規則占得上風或者保證不吃暗虧;政府機關本應以公信安生立威,但國人去政府辦事也要以熟人為介質才能心安……梅因所稱的“一切社會的進步都體現為身份到契約的進步”并未在這個市場經濟發展近30年的國度呈現。哪怕GDP已經成為全球老二,我們依舊不能成熟、從容面對陌生人社會所要求的穩定預期問題。 熟人關系的濫用是社會資源畸形配置的結果,并構成中國法治社會成長所必須面臨的“情、法、理”相互糾結的特殊難題。諸多初衷良好的規則因了“人情”的滲入而南橘北枳,實效大打折扣。熟人關系規則的彌漫將損害社會的公平肌理,它讓貧弱邊緣人群更加蒙受悲摧的人生命運,而增添對社會的隔膜乃至仇視;它讓強勢不肖之徒更能上下其手得受其奸,因而藐視、踐踏一切人類規則。欲根除熟人關系濫用的病灶,固然可以開出各種藥方,但真正實行民主、法治,將公權力首先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為首要之策。 |
來源: 南方都市報 | 來源日期:2014年6月8日 |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7803.html
文章列表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