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過去幾個月里,在共產黨和軍方領導人的講話中,以及在官方媒體上,各種有關打仗的說法已經替代了和平言論。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22日以《中國重新發出好戰言論》為題報道說,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近日在青島和洛陽要求部隊官兵“一切工作向打勝仗聚焦”。這成為此類言論的最新表達。報道稱,不斷出自退役將領口中的好戰言論算不上是什么新聞了。不過在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這種語言曾經與官方的說法格格不入。2002年以來,中國政府總是小心翼翼地以“和平發展”來描述中國與外部世界交往的戰略。海航蘇-30MKK2與四掛架轟六戰機爭相出動練兵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黨的十八大報告要求建設“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的強大軍隊”。2012年11月舉行的會議把習近平推到了黨和軍隊最高領導人的位置。2012年12月中旬,習近平在升任新職務后首次出京,專門考察了廣州戰區。他告訴那里的部隊官兵,“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
公正地說,軍隊的職責就是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打仗。如果放在人們擔憂軍隊腐敗及其在和平時期的安逸心態的語境下來看,講話并不顯得那么好戰。《解放軍報》日前警告說,在最近的演習中發現陸軍某部存在嚴重弱點,例如備戰不充分以及僅僅設想最有利的作戰狀況等。報道指出,領導人的戰爭語言并不僅僅標志著更加嚴格的治軍作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國內因素的驅動。中共對于如何解決國家日益嚴重的問題存在分歧。民族自豪感和強硬姿態有助于提供重要的凝聚力。海空雄鷹團編隊起飛海軍少將楊毅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聲稱,中國應該利用其軍事的現代化震懾鄰近小國,令其就范。他說:“我們應該告訴人們我們將建造多少艘航母。這將使大國安心,并打消小國(膽敢挑釁我們)的指望。”另一位鷹派評論員任衛東本月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撰文,要求中國“丟掉……和平主義和浪漫主義”,立足于斗爭準備,打仗準備。唯有如此,中國才有可能把和平發展維持得更長久一些。
報道稱,最近的海洋爭端表明,中國已經開始這么做了。在與日本圍繞釣魚島的對峙中,北京加強了對日本控制的領土的巡邏,先是派出船只,接著又相繼派出海事飛機和戰斗機。這樣一種威懾戰略很可能會在中國的許多鄰國身上奏效,因此從中國自己的角度來看,它可能會是成功的。但是北京將會在另一條戰線上失利。中國長期以來試圖反擊“中國威脅”論。如果中國沿著其當前的道路走下去,其他的地區內國家就不得不把中國的崛起看做是一種威脅。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11/46769.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