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世界,看與被看,我們彼此影響。在5年的時間里,評論家李楠先后采訪了21位攝影家,寫成了《影響:中國當代攝影交往錄》,首版即居亞馬遜攝影理論圖書排行榜第一名,并入選當年《中國圖書報》、《新京報》年度圖書。 在這本書里,他們以帶著溫度和深度的思想交鋒,猶如一場痛快淋漓、逸興遄飛的精神聚會。
他們拍得都不錯,看看他們怎么說。今天推出第一位攝影師:馬良。
1972年生于上海,現居上海
2004年至今從事獨立藝術創作
1995年至2003年從事廣告影片的美術指導和導演工作
《祈禱的斯利那加婦女》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y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評介】
這幅照片攝于1948年。,在克什米爾,幾位斯利那加(SRINAGAR)的婦女在哈里帕布山(Hari Parbat Hill)向即將從喜馬拉雅山后升起的太陽祈禱。她們肅穆的背影簡潔流暢,和遠處的連綿的群山構成了視覺上的對比,一名站立的女子向著光芒伸出雙手,這樣一個瞬間,仿佛將圣境與人間無聲地聯結起來。觀看者的視線不由自主地隨著手勢向天際無窮延展,而心靈也似乎被著充滿了意味的姿態引領到了飛升的國度。布列松非常擅長用畫面中諸元素之間的精妙關系來闡明他隱藏的意味。
李楠:“有些人認為你的照片都是像拍MTV和電影一樣設計擺拍出來的,比方說工作團隊里還包括化妝、服裝什么的,根本不能算是攝影。你怎么看?”
馬良:我的作品里也有時光的存在呀,即使是演員扮演也會有謝幕的一刻,時間里的任何瞬間都是不可重復的。我覺得,即使是現場抓拍,但拍下的那一個瞬間不動人,也是沒有意義的。
李楠:你的作品很夢幻,許多人把你當作一位觀念攝影家,覺得你好像趕上觀念攝影熱了。
在我對自己作品的審視里,能夠成立的作品必須達到兩條:第一,它必須是審美的,是符合基本的視覺美學的。第二,它敘述的東西必須是人們感同身受的,與當代生活有關系的。
李楠:你的照片有時候看起來很像影片的某一個定格,而畫面的每一個細節都能看出一種精心的布置。好像是一種制造?
李楠:現在你個人和作品的知名度相當高了,這個過程其實并不容易。你怎么看曾經走過的這段歷程?
李楠:近年來新銳攝影在中國大行其道,說起來,你當年出道時也算“新銳”,也是從網絡慢慢成長起來的,聽說去年你拒絕了某個與“新銳”有關的活動邀請,為什么?你怎么看當下這些熱門的新銳攝影?
馬良:在我看來,攝影就是說出靈魂里想說的話,很誠實、甚至很沖動地想說出來的話。
李楠:“我覺得人一輩子想說的話其實也就是那幾句,甚至說,終其一生,可能都是在說一句話。或者,一生能把最想說的一句話說好,就已經很完滿了。”
李楠:“你的作品都來源于你個人的內心體驗,時間長了,有掏空的感覺嗎?有創作的危機感嗎?”
在這亂世之中,如果我的瘋狂能給了別人勇氣,那是我非常開心的事情。
本篇訪談及評論所有圖片由攝影家馬良本人提供并授權本書使用,特此致謝!
⑴波德萊爾: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Baudelaire 1821-1867),法國著名詩人,代表作《惡之花》。
⑶平遙攝影節: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最具知名度的國際攝影大展之一,首屆于2001年在山西省平遙縣古城舉辦。
而他今年四處游走的《移動照相館》,將這種隱喻在煙火現實中點燃,給普通人造夢,也給自己試煉了一把鍛造現實的能力。
以上內容來自李楠《影響:中國當代攝影精神交往錄》一書,經李楠授權發布,圖片來源本書和馬良官網。如需轉載請微信后臺聯系編輯。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APP投稿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104/39805.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