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過年似乎已不是那么令人興奮的一件事了。和女兒說起過年的話題,好像也只有春聯、餃子、元宵這有限的幾個詞、幾件事,能夠讓她親身體驗、感受什么是“過年了”。

很懷念自己的小時候,能夠和媽媽一起經歷過年的那些事。三十多年了,媽媽依舊在重復做著過年的那些事。只可惜,如今的我,只能在每年過年回去的兩三天里零星地經歷其中的一兩件事,再也沒有小時候的感覺了。

我所生長的魯東南地區過年還是挺講究的,一般從臘月二十三小年就開始過年了,之后一周的時間用來準備年貨,直到年三十開始過大年。初一開始持續兩周,直到正月十五,這個年才算基本過完了。

記不清楚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流傳關于過年的這樣一段話:“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殺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去買酒;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記憶中,這段話最先是從媽媽那里知道的。小時候的我老是盼著過大年,因為是媽媽讓我有這個盼頭,每天都能和媽媽一起做著過年的那些事。

二十三小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辭灶(送灶)。晚上,媽媽通常會在小鍋屋(灶房、廚房)擺上貢品,燒紙跪拜灶王老爺。一邊拜一邊還念念有詞,請灶王爺吃這吃那,祈求灶王老爺保佑一家平平安安。小時候,只覺得這個灶王爺是個大神仙,每次都很認真的磕頭,希望得到灶王老爺的保佑,而且磕頭后可以吃糖。如今,對辭灶的習俗知道的更多了,反而好多年都沒有虔誠的去做這件事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的這幾年也一直未踐行此事,女兒對此更是模糊。

辭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用黃豆秸燒紙,磕頭跪拜。據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這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非常重要。因此,大年初一一定要“接灶”(迎灶)。把灶王送上了天,還得負責接回來。這樣,灶王老爺就能保佑我們了。

小年過后,開始為過大年做準備,俗稱“辦年”或者“忙年”。近一周的時間,都在緊鑼密鼓,日程安排的非常滿。首先是掃房子,又稱掃塵,也就是年終大掃除。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意思是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基本上,家家都會做這件事,只不過不一定只在二十四這天罷了。

豆腐,據說寓意“都發”,初一早上餃子下好后,都會拿一塊豆腐放在鍋里壓鍋。剩下的豆腐基本上都是和肉剁在一起,做成豆腐丸子,這是魯東南地區的一道年貨。媽媽每年都會做豆腐,而且基本上都是選擇在二十五這一天。今年也不例外。那一天,打電話問媽媽在干什么。媽媽答:“做豆腐,不是說二十五,做豆腐嘛……”一如往昔的畫面。只是,好多年不能和媽媽一起磨豆子、壓豆腐了。

二十六是我們那年前的最后一個大集,也稱“年集”。這個集,大家都是要趕的,再不趕,年前就再沒有趕集買年貨的機會了(婆婆家所在的魯南地區,“年集”則晚兩天,通常是在臘月二十八)。割肉、買菜、買對聯,爸爸一般都要在“年集”上將這些年貨一一置辦齊。

發面蒸饅頭,是“辦年”的又一件大事。早些年,沒有速效發酵粉,媽媽便拿面引子發面。現在省事了,直接用發酵粉。這一天,媽媽通常要蒸上兩大鍋面食,備好過年期間的主食。其中有白面饅頭、也有豌豆饃饃、棗卷等。最重要的是,每次都要蒸上兩條面魚,初一早上和豆腐一起放在鍋里壓鍋,預示年年有余。

如今的年輕人很少有自己蒸饅頭的,基本都靠買。婆婆家所在的魯南地區,就連中老年人,似乎也已經好多年沒有蒸饅頭的習慣了,都是直接買那種放了增白劑的大白饅頭。雖說這發面蒸饅頭的事有點麻煩,但還是有不少人仍然愿意堅守這老輩傳下來的習俗。這兩年,我也開始自己蒸饅頭。看著女兒圍著我揉面幫忙,那畫面像極了小時候的我和媽媽一起蒸饅頭。

大年三十兒(“月窮歲盡”之日,又叫“除夕”)這天,年貨都已置辦齊全,可以開心準備過大年了。下午,爸爸會在各扇門上貼上喜慶的大紅“對子”,即“春聯”(如果家里近親有去世的,一般連續三年不能貼對子)。小時候,端著簸箕、跟在爸爸屁股后面,和爸爸爭著抹漿子(用面熬成的漿糊),一起貼對子,是最開心的事兒了。因為,貼上對子,這年就到了,總算盼到過年了。每次貼對子,爸爸總不會忘記在鍋屋貼上一張灶王老爺的年畫,祈望新的一年得到灶王爺的照應。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我們通常在回老家之前貼好自家門上的對子,然后放掛鞭(鞭炮)。貼對子之后放鞭炮大概是魯南地區的風俗,魯東南地區通常不放鞭炮,而是在包好年夜餃子后,放鞭炮。每次貼對子,女兒都開心的和我們一起貼,儼然我小時候的模樣。認真的貼好每一幅對子,大人、孩子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包餃子,大概是最能夠代表過年的事兒了。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取“更歲交子”之意,寓意“新舊交替”,是過年必須要吃的一道美食。因是三十晚上,全家一起包,所以又稱年夜餃子,有一葷一素兩種餡。素餡一般用豆腐、油條(有的地方用粉條,油條是魯東南地區的年貨之一, 跟魯南地區過油酥菜差不多)、韭菜調成,葷餡則有牛肉、豬肉等。餃子的放法也很講究,要沿著蓋頂(用高粱秸稈編成的圓形器具,用來盛放水餃、煎餅、饅頭等)一圈一圈的放,寓意圓圓滿滿。餃子包好之后,不能說包完了,要說包齊了或包好了。初一早上,一定要下素餡的餃子。媽媽說,我們的老祖是吃素的,敬好了祖先,一年的日子才會好。

餃子包好,家人團圓、歡聚一堂,準備熬一宿(到夜里12點),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這叫“守歲”,俗稱“熬年”。自從有了電視機、有了春節聯歡晚會,人們就開始看著聯歡晚會守歲了。(魯南地區時興掛燈籠,除夕之日在大門口掛兩盞燈籠,通宵亮著。)十二點一過,各家鞭炮此起彼伏,開始過新年了。

大年初一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祭和拜。三十晚上雖然熬了一宿,但新年第一天還是起的很早。清晨,在院子里、鍋屋里擺滿供品,當然不能忘記盛上兩碗餃子,燒紙、磕頭,祈求老天爺、灶王爺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都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祭拜了老天,吃好初一的餃子,要出門給長輩拜年。魯東南地區,給長輩拜年一般不行大禮(跪拜禮,魯南地區至今一直堅持并踐行),表達祝福之意就好,比如,祝愿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等。長輩受拜之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拜過長輩以后,左鄰右舍或親朋好友便相互登門拜年。

為了新年有個好兆頭,初一當天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動掃帚掃地,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不能吃藥等等。新時代,有些禁忌逐漸被打破。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不斷涌現,嫁出去的女兒也能回娘家,在娘家過年了。

初二之后的時日,基本上都在拜年、串門、走親訪友中度過,大家互賀新年、彼此送上祝福。直至十五元宵節,各家重又團聚,共享難得的團圓時光。小時候,趕十五會(如今叫燈會、糖球會之類)是我最向往的事情。每次趕會,都是滿載而歸,燈籠是必買的,還有泥老虎、面人、糖人、煙花等各種好玩的東西。有時碰上踩高蹺表演,更是樂得不行。這一天,媽媽通常會用下面(次一級的面粉,也叫“二面”)蒸一鍋小燈,一共12盞,在每盞燈上捏出1-12不同數量的棱角,分別代表12個月份。每個人都會得到屬于自己的那一盞。如果你是農歷六月出生的,就會得到有六個棱角的那一盞。當然,老天爺也有份,一個棱角的那一盞就是它的。每年媽媽都會把老天爺的這盞燈放在石磨上。正巧我們家人的出生月份都不相同,且沒有一月份的,所以沒人和老天爺搶。剩下的燈,媽媽通常會分給左鄰右舍需要的人。蒸熟的燈用棉花、火柴棒、花生油做好燈芯之后,十五晚上就可以點上,照自己的五官和身體了,全身照一照,祈望身體健健康康。元宵(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是十五人人都要吃的美食。每年,媽媽都要用事先磨好的糯米粉親手包好黑芝麻、紅糖等各種餡的元宵。如今,我也開始帶著女兒一起包元宵。吃好湯圓,熱熱鬧鬧,歡度元宵之后,就算真正把過去的一年送走,迎來嶄新的一年了。

細細回味,總感覺很多過年的傳統習俗仿佛只是存于人們的記憶中,傳統離我們越來越遠,年味越來越淡了。現如今,家庭結構、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的變化,使得能夠秉承過年習俗的年經人越來越少。做豆腐、蒸饅頭、包水餃、包湯圓、備“更年陳”(“隔年飯”,一般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寓意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還吃昔年糧。)等等,人們幾乎都懶得去做了,超市購物代替了一切。

事實上,不是傳統遠離了我們,而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丟掉了傳統、忘記了傳統。如果再不重新拾起那些我們暫且記得的傳統,傳統真將會離我們遠去了。近幾年,我也開始慢慢將小時候和媽媽一起經歷的過年那些事教給女兒,帶她一起體驗、一起感受,只希望那些傳統不會在我們的身上出現斷層。

(宋振中,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原載《孔子文化季刊》總第19期。)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70126/95456.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