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變異有不遺傳的變異,僅僅是由于環境的影響,并沒有引起生物體內遺傳物質的影響,例如韓國女性整容后很漂亮,后代呢,沿著革命道路繼續整容,這就是不可遺傳的變異。

可遺傳的變異,如雙眼皮啊,單眼皮啊等。可遺傳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基因突變:由于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基因突變是染色體上某一個位點的改變,這種改變在電子顯微鏡下是看不的。突變率很低的!

例如,鐮刀形細胞貧血癥患者的紅細胞是彎曲鐮刀狀的,這樣的紅細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貧血。紅細胞是雙面凹的園餅狀。邊緣較厚,而中間較薄,就好像是一個甜甜圈一樣,只是當中沒有一個洞而已。這種形狀可以最大限度的從周圍攝取氧氣。同時它還具有柔韌性,這使得它可以通過毛細血管,并釋放氧分子,其主要工作為運輸氧和二氧化碳。

一些射線可以引起基因突變,如X射線,還有些化學物質,平時要少接觸哦!以免遺傳給后代,引起變異,那就危害后代了! 做人要厚道哦!

基因重組: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過程種,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1)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告訴我們,在生物體通過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這樣,子代和親代可能有不同的基因型。(2)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告訴我們,當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有時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導致染色體上的基因重新組合。染色體組(細胞內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

染色體變異主要是染色體結構的改變(1)染色體中某一片段的缺失(2)染色體中增加了某一片段。(3)染色體某一位置顛倒180°,(4)染色體某一片度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

染色體數目的增減(1)細胞內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2)染色體組的數目增減。

由顯性基因突變成隱性基因叫隱性突變,由隱性基因突變成顯性基因叫顯性突變。絕大多數為隱性突變。

(1)對于性細胞:

如果是顯性突變,即aa→Aa,可通過減數分裂和受精過程傳遞給后代,并立即表現出來。

如果是隱性突變,即AA→Aa,當代不表現,只有等到第二代突變基因處于純合狀態才能表現出來。當隱性突變性狀一經顯現就是純合個體。

(2)對于體細胞:

如果顯性突變,當代表現,同原來性狀并存,形成鑲合體。突變越早,范圍越大,反之越校果樹上許多“芽變”就是體細胞突變引起的,一旦發現可及時扦插、嫁接或組培加以繁殖保留。

如果是隱性突變,當代不表現。

基因突變導致原來的基因變成了它的等位基因,而且是不定向的:即一個基因可朝著不同的方向發生突變;可以是顯性突變,也可以是隱性突變,但較多的是隱性突變。如A→a1或A→a2;a→A1或a→A2等。

例1、在一個種群中發現兩種突變的性狀,其中A種性狀無論繁殖幾代都不變,而B種突變性狀繁殖到第三代又有37.5%的性狀回復到原來的性狀,以上A、B突變分別屬于()A

A.隱性突變和顯性突變 B.人工誘變和染色體變異

C.顯性突變和隱性突變 D.都是隱性突變或者都是顯性突變

注意:此題指的是突變性狀,那么隱性突變的基因型必定為隱性純合子;而顯性突變的基因型可能為顯性純合子又可能為雜合子。那么連續繁殖幾代都不改變性狀的一定為純合子,恢復性狀的一定為雜合子。

例2、野生果蠅約有0.1%的突變個體是宇宙輻射引起的,這種突變為()D

A.隱性突變 B.顯性突變 C.誘發突變 D.自然突變

例3、誘發突變與自然突變相比,正確的是()DA.都是有利的 B.都是定向的 C.都是隱性突變 D.誘發突變率某種群中發現一突變性狀,連續培養三代才選出能穩定遺傳的純合突變類型,該突變為 ( )A

A.顯性突變(d→D) B.隱性突變(D→d)

C.顯性突變和隱性突變 D.人工誘變

例4、將純種小麥播種于生產田,發現邊際和灌水溝兩側的植株總體上比中間的長得好。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 B

A.基因重組引起性狀分離 B.環境引起性狀變異

C.隱性基因突變成為顯性基因 D.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發生了變化

1.舉例說明自發突變和誘發突變、正突變和反突變。

答:通過外界環境條件的自然作用,或由植物體內生理生化變化而發生的突變,稱為自發突變。如壽星桃是由正常的桃突變而來(DwDw-Dwdw-dwdw)。自然條件下,水稻的矮生型、棉花的短果枝、玉米的糯性胚乳等性狀,都是基因自發突變的結果。

人為地利用物理、化學或其它因素影響而發生的突變稱為誘發突變。如輻射誘發引起的蘋果短枝型變異、人工誘發櫻桃緊湊型變異。

基因突變像許多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一樣是可逆的,即顯性基因A可以突變為隱性基因a,而隱性基因a也可突變為顯性基因A。前者通常稱為正突變,后者稱為反突變或回復突變。例如水稻有芒基因A可以突變為無芒基因a,而無芒基因a也可突變為有芒基因A。

2.什么叫復等位基因?人的ABO血型復等位基因的遺傳知識有什么利用價值?

答:位于同一基因位點上的各個等位基因在遺傳學上稱為復等位基因。復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于同一個體(同源多倍體是例外),而是存在于同一生物類型的不同個體里。

的ABO血型就是由IA、IB和i三個復等位基因決定著紅細胞表面抗原的特異性。其中,IA基因、IB基因分別對i基因為顯性,IA與IB為共顯性。根據ABO血型的遺傳規律可進行親子鑒定等。

3.何為芽變?在生產實踐上有什么價值?

答:芽變是體細胞突變的一種,突變發生在芽的分生組織細胞中。當芽萌發長成枝條,并在性狀上表現出與原類型不同,即為芽變。

芽變是植物產生新變異的豐富源泉,它既可為雜交育種提供新的種質資源,又可從中選出優良新品種,是選育品種的一種簡易而有效的方法。全世界有一半蘋果產量來自于芽變,如品種:元帥、紅星、新紅星、首紅、超首紅。

4.為什么基因突變大多數是有害的?

答:大多數基因的突變,對生物的生長和發育往往是有害的。因為現存的生物都是經歷長期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它們的遺傳物質及其控制下的代謝過程,都已經達到相對平衡和協調狀態。如果某一基因發生突變,原有的協調關系不可避免地要遭到破壞或削弱,生物賴于正常生活的代謝關系就會被打亂,從而引起程度不同的有害后果。一般表現為生育反常,極端的會導致死亡。

5.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自花授粉和異花授粉與突變性狀表現有什么關系?

答:有性繁殖植物:性細胞發生顯性突變,則在后代中立即表現;如果是隱性突變,后代自交也可以得到純合的突變體。體細胞發生顯性突變,則以嵌合體形式存在;體細胞發生隱性突變,不能立即表現,如要使它表現則需要把隱性突變體進行有性繁殖。

無性繁殖植物:體細胞顯性突變后,形成嵌合體,用嵌合體進行無性繁殖,可以得到表現各種變異的嵌合體,也可能得到同質突變體;發生隱性突變則無法通過無性繁殖使之得到表現。

自花授粉植物:一般自花授粉植物突變頻率低,遺傳上較穩定,但是突變后容易表現,容易被檢出。

異花授粉植物:異花授粉植物突變頻率相對較高,但是突變后不容易被檢出。因為顯性突變成雜合狀態存在,隱性突變大多被顯性基因遮蓋而不表現,只要在自交時基因型純合,才能表現。

6.突變的平行性說明什么問題,有何實踐意義?

答:親緣關系相近的物種因遺傳基礎比較近似,往往發生相似的基因突變。這種現象稱為突變的平行性。根據這個特點,當了解到一個物種或屬內具有哪些變異類型,就能夠預見到近緣的其它物種或屬也可能存在相似的變異類型,這對于人工誘變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7.利用花粉直感現象測定突變頻率,在親本狀態配置上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答:一般應該用隱性純合體作母本,用顯性純合體經誘變處理的花粉作父本進行雜交。

8.在高稈小麥田里突然出現一株矮化植株,怎樣驗證它是由于基因突變,還是由于環境影響產生的?

答:如果是在苗期發現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環境條件如土壤肥力、光照等因素引起,在當代可加強矮化植株與正常植株的栽培管理,使其處于相同環境條件下,觀察它們在生長上的差異。如果到完全成熟時,兩者高度表現相似,說明它是不遺傳的變異,由環境影響引起的;反之,如果變異體與原始親本明顯不同,仍然表現為矮稈,說明它可能是遺傳的變異。然后進行子代比較加以驗證,可將矮化植株所收種子與高稈小麥的種子播種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比較它的后代與對照在株高上的差異。如矮化植株的種子所長成的植株仍然矮化,則證明在高稈小麥田里出現的一株矮化植株是由于基因突變引起的。

9.試述物理因素誘變的機理。

答:本章所指的物理因素只限于各種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包括α 射線、β射線和中子等粒子輻射,還包括γ 射線和X射線等電磁輻射。電離輻射能使構成基因的化學物質直接發生電離作用。輕者造成基因分子結構的改變,產生突變了的新基因,重者造成染色體的斷裂,引起染色體結構的畸變。

本章所指的非電離輻射就是紫外線。紫外線造成基因分子鏈的離析。分子鏈已經離析的基因在重新組合的時候,有可能發生差錯而出現基因突變。紫外線特別作用于嘧啶,使得同鏈上鄰近的嘧啶核苷酸之間形成多價的聯合。最通常的結果是促使胸腺嘧啶聯合成二聚體;或是將胞嘧啶脫氨成尿嘧啶,或是將水加到嘧啶的C4、C5位置上成為光產物。它可以削弱C與G之間的氫鍵,使DNA鏈發生局部分離或變性。

10.試用紅色面包霉的生化突變試驗,說明性狀與基因表現的關系。

答:射線照射后的分生孢子可誘發突變,讓誘變過的分生孢子與野生型交配,產生分離的子囊孢子,放入完全培養基里培養生長(基本培養基上只有野生型能夠生長,突變型均不能生長),鑒定是否突變:

⑴.取出完全培養基中各組分生孢子,分別于基本培養基上,如果能夠生長,說明仍與野生型一樣,沒有突變;如不能夠生長,說明發生了變異;

⑵.把確定為突變型的各組材料,分別培養于加入各種物質的基本培養基中,如某一培養基上能生長,就說明控制合成加入物質的這種基因發生了突變;

⑶.如在上步2中確定為缺乏維生素合成能力的突變型,再進一步在培養基中分別加入各種維生素分別培養這種突變型,如果其中一個能生長,則說明是控制該個維生素合成的基因發生了突變。

上述生化突變的研究,清楚地說明基因控制性狀,并非基因直接作用于性狀,而是通過一系列生化過程來實現的。

看文倉www.kanwencang.com網友整理上傳,為您提供最全的知識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8/125084.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