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家庭』是中國此前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產物,而縱觀人類的發展歷史,要二胎乃至多胎家庭的先例不計其數;哪怕在國內往上追溯幾輩,如非出于生理因素,基本家家戶戶都是好幾個孩子:,多生孩子多有勞動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基因(或宗族)的延續;當然,和那時候的人們缺乏科學的避孕方式和貧乏的夜間娛樂活動也有關。
對父母的影響
相較于『獨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毫無疑問會占用父母更多的精力、時間、金錢和資源等。『再生一個』本身就是對父母的挑戰:這意味著睡不了整覺、滿屋都是尿布或者紙尿褲,滿地都是食物殘渣,時刻都提心吊膽的日子要重來一遍;同時也意味著父母(在中國,尤其是媽媽、奶奶、姥姥等女性照料人)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家庭生活方面,以及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和資源。『獨生子女家庭』頭幾年只需要處理好父母 - 孩子之間的關系,并且在未來幫助孩子適應社交生活即可;而『多子女家庭』需要從一開始到最后一刻都需要處理孩子之間的競爭和沖突,因此投入的精力并非翻倍,而是翻了好幾倍。
同時,由于傳統家庭分工中,父親的主要職責是賺錢養家,母親的主要職責是照顧孩子,因此『多子女家庭』會在勞動市場上產生被稱之為『父親的獎金』(fatherhood premium)和『母親的罰款』(motherhood penalty)效應 [1]。
『多子女家庭』也并不意味著父母就能更舒服地養老。研究表明,照顧父母的責任往往主要落在其中一個孩子的肩上,而這個孩子如果未能得到其他兄弟姐妹的支持,很容易感到沮喪和無助 [2,3]。這種由于過度承擔照顧父母的職責所引起的消極情緒,有時會阻礙兄弟姐妹之間的聯系,甚至促使主要照料者從法律層面尋求幫助 [4]。
對孩子的影響
有的父母要二胎,也許因為頭胎是女兒,所以想要個兒子『傳宗接代』。這種帶有明確企圖的做法會致使父母出現明顯的偏心和不公,引發孩子不同程度的問題。然而,也有不少父母之所以要二胎,只是希望孩子能有個伴。
實際上,良好的手足關系確實會讓孩子受益終身。一項歐美的研究表明,孩子們在放學以后和手足呆在一起的時間,遠遠多于和其他人相處的時間。由于孩子們會在同樣的家庭背景下接受到同樣的教育方式,并共同延續家族傳統,因而即使成年以后他們位于不同的城市,這些童年時就被打下烙印的回憶、情感和責任等都會貫穿其一生 [5]。邁入成年期以后,由于孩子們更多地接觸到了家庭生活以外的世界,因此手足之間的陪伴會明顯下降 [6]。盡管如此,隨著時光流逝,手足關系會在中年時趨于穩定,并延續終生 [7]。還有研究表明手足接觸會成為其重要的情感關系之一,并與老年時期的健康狀況相關 [8]。
手足關系還會為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提供絕佳的機會。由于孩子們每天都在交流著,共享著同樣的家庭規則,并且擁有特殊的情感關系,因此能在這一環境中展現出與其他環境所不同的社交能力。同時,有相當多的研究表明,孩子們能從和兄弟姐妹的社會交往中學習社會認知技巧,展現出親社會(而非反社會)的一面,包括如何解決沖突、換位思考、提供情感支持,以及調節情緒等 [9,10,11,12]。
除此之外,更多的影響是無法確定的——這取決于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否得當。現有的研究闡明了手足關系對孩子各方面成長和行為的影響機理,或者說證實了其間的相關性,但是無法一言概之到底這種影響是好是壞。
例如,孩子們之間如果呈現出互相厭惡的關系,那么極有可能在未來的社會交往中也會以『厭惡』作為其與人相處的情感基調;而呈現喜愛關系的孩子,可能在未來的社會交往中也以『喜愛』作為與人相處的情感基調 [13,14]。又例如,如果對大寶的管教原本就比較嚴格,從而使其呈現出各種優秀的品質,那么作為小寶的榜樣則是正面的;而如果對大寶就缺乏引導和教育,使其性格比較消極,那么小寶也會將大寶作為榜樣,呈現出類似的『暴脾氣』、『好斗』等性格特征。
盡管不同家庭本身的情緒基調會對孩子們之間的關系產生影響,但孩子之間出現沖突的根本原因之一,即這些兄弟姐妹并非自愿選擇成為朋友的,并且在絕大多數相處時間內都缺乏成人的監管——這種狀況更容易讓孩子們失控或者產生激進的行為。跨文化的研究顯示,對于那些對兄長和姐姐管教較為嚴格的文化中,手足之間發生的沖突明顯較少 [15]。
事實上,手足關系更像是一把雙刃劍:養育得當,可能兩個孩子都發展得很好;養育不當,可能兩個孩子都呈現出較為消極的狀態。當然,沒有任何一位專家能告訴家長,如何才是『養育得當』,因為這取決于家庭內部的環境和條件,取決于孩子不同的性格和氣質,取決于父母和孩子互動的關系,所以關鍵還是需要父母更加注意孩子們的反應,從而及時作出調整。
一言以蔽之,『多子女家庭』顯然會增加父母的壓力,且未必就能讓父母更舒服地養老;盡管手足關系會對孩子之間的陪伴和社交能力帶來毋庸置疑的好處,但其對孩子的影響更多還是取決于父母是否養育得當,而并非取決于生一個還是生幾個。
參考文獻:
[1] 於嘉,謝宇. 生育對我國女性工資率的影響. 人口研究, 2014(01).
[2] Suitor, J. J., & Pillemer, K. (1996). Sources of support and interpersonal strein the networks of married care- giving daughters: Findings from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 51, S297–S306.
[3] Ingersoll-Dayton, B., Neal, M. B., Ha, J., & Hammer, L. B. (2003). Redressing inequity in parent care among sibling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 201–212.
[4] Strawbridge, W. J., & Wallhagen, M. I. (1991). Impact of family conflict on adult child caregivers. Gerontologist, 31, 770–777.
[5] McHale, S. M., & Crouter, A. C. (1996). The family con- texts of children’s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G. H. Brody (Ed.), Sibling relationships: Their causes and conse- quences (pp. 173–195). Norwood, NJ: Ablex.
[6] White, L. (2001). Sibling relationships over the life course: A pane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 555–568.
[7] Spitze, G., & Trent, K.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ult sibling relations in two-child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 977–992.
[8] Cicirelli, V. G. (1995). Sibling relationships acrothe lifespan. New York, NY: Plenum.
[9] Brown, J. R., Donelan-McCall, N., & Dunn, J. (1996). Why talk about mental st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ldren’s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siblings, and mothers. Child Development, 67, 836–849.
[10] Karos, L., Howe, N., & Aquan-Assee, J. (2007). Reciprocal and complementary sibling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socio-emotional problem solving.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6, 577–596.
[11] Killoren, S. M., Thayer, S. M., & Updegraff, K. A. (2008). Conflict resolution between Mexican origin sib- ling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 1200–1212.
[12] Kennedy, D. E., & Kramer, L. (2008). Improv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The More Fun with Sisters and Brothers program. Family Relations, 57, 567–578.
[13] Dunn, J. (1983).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early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54, 787–811.
[14] Dunn, J., & Munn, P. (1986). Sibling quarrels and mater- nal interven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 ing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27, 583–595.
[15] Nuckolls, C. W. (199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sibling relations. In C. W. Nuckolls (Ed.), Siblings in South Asia (pp. 19–44). New York, NY: Guilford.
Dr.Song,云端心理
獨生子女的辯護方
在 19 世紀末,美國有學者提出,“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本身就是一種疾脖。當然,這言過其實,過度的夸張了獨生子女在成長發展中的劣勢。但縱觀中西方,民眾普遍認為,獨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更具有攻擊性強、更加自我中心、依附性更強、與人合作性較差、任性驕橫,等等。
但是,美國研究人員于 1987 年在《婚姻和家庭》學術雜志上發表的研究,卻強有力的對獨生子女進行了辯護。這項研究對以往上百個研究的結果進行綜合量化分析,發現獨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在人格的十六個特質上并沒有顯著的區別,其中包括領導力,成熟度,外向性,社會融入度,受歡迎度,慷慨,合作,靈活性,情緒穩定性等。不僅如此,這個研究還發現,獨生子女在某些方面的發展甚至超越了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比如,他們在成就動機和智力水平上,得分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高。除此之外,這些孩子還展現出了更高的自尊水平。
有人可能會質疑,這項研究發表于 28 年前,是否對現在社會仍然有指導意義?后來,相當多的西方學者也不斷的發現了獨生子女的成長優勢。獨生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把更多的關注和關心給他們。這些孩子,也因為父母對他們情感需求更為迅速的回應,而產生更高的安全感,更加的自信。此外,與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獨生子女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大人的活動中去,和父母以及其他大人有更多的言語交流,因此他們成熟的比較快。還有的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得到更多的家庭資源,比如更多的玩具和圖書,更好的幼兒園和學校等。他們平均智力水平要比多孩家庭的孩子高 3% 左右,他們在校的學習成績也更好。
兄弟姐妹之間,對父母的關注和家庭資源的爭奪,會在孩子之間產生緊張的關系。特別當孩子們感覺到父母喜愛他們程度不同的時候,這種緊張關系會加劇。有時,這種惡化的關系有可能持續到成年,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還有很多研究者關注出生順序對多子女家庭孩子的影響。家庭中的第一個孩子,要承擔弟弟妹妹出生后的失落和被忽視,并且被迫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三個孩子的家庭,一般老大獨立堅強,老三備受愛護,而中間孩子的發展也一直有爭議。上有老大壓頭,下有老三收尾。中間的孩子,在不斷的和其他孩子爭奪父母的時間和注意力等資源的過程中,很可能變得非常自我中心。更有甚者,那種心理上的資源短缺的貧乏感,往往持續到成年,會影響到成年后工作和婚姻等的方方面面。
多子女家庭的支持者
2013 年,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以實驗證據抨擊了獨生子女的人格缺點。參與研究的 500 左右個被試來自北京,他們出生在 1979 年(計劃生育正式實施)前后 5 年內,并且成長于北京市。這些被試在實驗室的環境下,被要求進行了一系列的簡單游戲,這些游戲涉及和陌生人有金錢上的往來。研究發現,生于計劃生育政策嚴格實施之前的被試,也就是家里有兄弟姐妹的人,他們傾向于更相信別人,也更值得別人信賴,他們的自省能力比較強,他們在游戲中表現的更加積極樂觀,更愿意冒險且競爭意識較強。這些觀察的結果,在控制了被試性別、教育程度、母親的教育程度等一些列因素的影響后,仍然成立。
關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的成長優勢,筆者曾和美國的一個專業的家庭咨詢師聊過。在他咨詢過的 100 多個家庭中,孩子們一致覺得,雖然他們有時候會討厭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會發生這樣那樣的沖突,但他們最密切的最為可靠的伙伴始終是他們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關系,不僅僅是簡單地陪伴,他們更是對方的鏡子。孩子從這面鏡子中,看到了自己,學會了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習解決人際沖突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對他們日后的婚戀關系、朋友關系、以及普通的人際關系,都大有裨益。
研究還表明,兄弟姐妹的存在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大有好處。因為這種血緣的連接,可以在個體面臨重大壓力生活事件時,降低事件對個體的傷害,包括減少抑郁焦慮等。這也是獨生子女家庭的一個明顯弊端,當父母年老的時候,獨自照顧父母的辛苦和壓力,會讓個體不堪重負身心憔悴。
獨生的子女的父母,往往不自覺間對孩子過分關注。這種關注,一方面養成了孩子自戀自我中心的個性。另一方面,無形之中傳遞了高期望,給孩子施加了過多的心理壓力。更有甚者,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他們完成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和夢想。以愛的偉大名義,控制了孩子的人生,因此造成了很多畸形的親子關系。
看文倉www.kanwencang.com網友整理上傳,為您提供最全的知識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18/12508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