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軍事6月7日報道】美國國家利益雜志6月5日發表日本防務專家凱爾·溝上的文章,文章描述了作者利用“命令:現代海空戰”海戰游戲模擬中美南海之戰的情況。文章稱,在戰爭模擬中,面對中國海軍艦艇及反艦導彈,美海軍的瀕海戰斗艦全軍覆沒。
今年是2016年,美國海軍2艘最先進的戰艦正在南海支持一位關鍵的盟友,它們裝備了最新的武器和設備,穿越半個地球來對付中國。可是,這能行嗎?
一百多年來,美國海軍一直用海戰游戲來測試戰艦、戰術和戰略。現在,多虧計算機能夠處理大量數據并進行精準運算,使得程序化的“硬模擬”成為可能。
其中有一款游戲名為“命令:現代海空戰”,這是一款普通人都能玩的模擬現代海空戰爭的游戲。
“命令:現代海空戰”特別適合模擬高保真現代海戰,在游戲的beta測試(驗收測試)階段,模擬角色中甚至還包括來自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海軍中將和船員。今天,我們將向美國海軍學習,測試美國最先進的戰列艦。
可惜的是,測試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最慘痛的教訓是對美軍裝備要保持謹慎。
后911時代的戰艦
今天,我們即將派上戰場的是瀕海戰斗艦,這是一款“911襲擊”后開發的新式戰艦。
瀕海戰斗艦被設計用于近海作戰,相比美國海軍其他大多數艦艇來說,這一特點使得該艦可適應多種任務或挑戰。舉例來說,它們兼具多功能性和靈活性。瀕海戰斗艦本身的火力并不強大,依靠更換“任務模塊”來提升火力和獲得其他特殊能力,如水面戰、掃雷、反潛戰等。
一艘普通的瀕海戰斗艦裝備有57毫米速射炮,一對30毫米加農炮和多挺重機槍。該艦還配有旋轉基座防空導彈,用來防御敵方的戰機和來襲導彈。
不過,相比其他水面艦艇來說,瀕海戰斗艦的火力還是不夠,這也是該艦的批評者抓住不放的一點。批評者認為,瀕海戰斗艦應該裝備火力更強大的艦炮、射程更遠的自衛導彈,以及可擊潰與自己同等大小的敵艦的反艦導彈等。
游戲開始
游戲的情境設置在南海黃巖島周邊,位于菲律賓以西約137英里處。在現實中,中國和菲律賓都認為黃巖島是自己領土的一部分,兩國之間的緊張態勢愈演愈烈。
2012年,中菲領土紛爭差點演變成武斗,當時菲律賓海軍派遣了美國海岸警衛隊退役快艇“德爾·畢拉爾號”,對靠近黃巖島的中國漁船進行檢查。在中國海警2艘艦艇的脅迫下,“德爾·畢拉爾號”被迫撤退。
在我們的模擬情境中,年份設定為2016年,中菲兩國仍然強硬聲張各自主權。菲律賓海軍的2艘艦艇抵達戰場,分別為巡邏艇“埃米利奧·哈辛托號”和“阿爾提米奧·瑞卡德號”。戰爭一觸即發。
請注意,我們無意用假定的情節來評判北京和馬尼拉各自的領土主張,我們想象中的畫面也不會真的發生在黃巖島上,所預設的情節只是為測試瀕海戰斗艦起到背景作用。
美國海軍特意趕來支持菲律賓盟友,派遣了“自由號”和“沃斯堡號”2艘瀕海戰斗艦,均在菲艦以南30海里處。美艦“哈爾西號”是一艘“阿利·伯克”級制導導彈驅逐艦,以同等距離尾隨在菲艦之后。
1/4 上一頁1234下一頁尾頁
短兵相接
菲艦的傳感器相對粗糙,基本上靠目測或雷達導航,難以識別黃巖島周邊所有的船只。該水域還有許多其他船只,有些是漁船,另外一些身份不明。
假如菲艦“埃米利奧·哈辛托號”和“阿爾提米奧·瑞卡德號”弄明白了那里有什么,肯定會掉頭就跑。
我同時操縱著美艦和菲艦,幸好還有一架MQ-4C“特里同”無人機可供調用,這是空軍“全球鷹”無人機的海軍版。我派遣“特里同”無人機飛越黃巖島,想去調查那里到底有什么。
“特里同”識別出大量中國漁船,但其中也混雜著“狼”——中國海軍1艘名為“常德艦”的“江湖”級護衛艦(常德號于2007年3月退役,后改裝為海警1002艦。可能是游戲中數據較為陳舊)。“常德艦”以西20海里是“欽州艦”,這是一款056型新型護衛艦。
“常德艦”直接沖向菲艦“埃米利奧·哈辛托號”。
09時46分31秒,“常德艦”用100毫米艦炮向“埃米利奧·哈辛托號”開火。“埃米利奧·哈辛托號”用76毫米艦炮迅速發起反擊,幸運擊中后,又開始用輕武器攻擊“常德艦”。激烈的炮戰持續了3分鐘以上,在此期間“常德艦”幾次罷工。
突然,菲艦“埃米利奧·哈辛托號”報告,西面有導彈來襲。這是護衛艦“欽州艦”發起的攻擊。由于缺乏防空雷達和先進武器,“埃米利奧·哈辛托號”只有束手待斃。2秒鐘后,中國海軍數枚“鷹擊-83”反艦導彈從海面上不到30英尺的低空呼嘯而過,“埃米利奧·哈辛托號”被擊中。
“埃米利奧·哈辛托號”從指揮屏幕上消失。
又一枚“鷹擊-83”導彈飛向菲艦“阿爾提米奧·瑞卡德號”。盡管隔著近60英里的距離,美艦“哈爾西號”還是發射了一枚SM-6“地對空”導彈來攔截中國的導彈。但是距離實在太遠,“阿爾提米奧·瑞卡德號”被擊中,損失慘重。
美艦“自由號”和“沃斯堡號”全速北進,我命令它們攔截“欽州艦”和受傷的“常德艦”,這2艘艦艇正從交戰區往北逃竄。這是孤注一擲,因為瀕海戰斗艦不能很好地防御反艦導彈,它們只配備了57毫米艦炮和旋轉基座導彈發射器。我以為“欽州艦”的反艦導彈已經打光了,“常德艦”搭載的導彈可能一發未動,但它在與菲艦“埃米利奧·哈辛托號”的戰斗中嚴重受傷。
憑借40多節的航行速度,美艦“沃斯堡號”和“自由號”開始縮小與敵艦的距離。“欽州艦”和“常德艦”同時調轉船頭,面朝“沃斯堡號”。很明顯它們想打,那我就成全它們。美國瀕海戰斗艦“沃斯堡號”和“自由號”接到指令,一旦與敵艦距離近到足以發射“格里芬”地對地導彈,即刻交戰。“沃斯堡號”和“自由號”共載有30枚“格里芬”導彈。
當雙方相隔4英里時,美艦“沃斯堡號”用57毫米艦炮向“欽州艦”開火。“欽州艦”立刻用76毫米艦炮還擊,輕微創傷“沃斯堡號”。不幸的是,“沃斯堡號”的旋轉基座導彈發射器早早就被破壞了,這意味著它無法進行反導防御。“格里芬”導彈發射器失去了作用,“沃斯堡號”唯一的武器僅剩下57毫米艦炮。片刻之間,“沃斯堡號”被摧毀。
“沃斯堡號”受傷,嚴重起火,大量進水,毫無還手之力,是時候離開了。“沃斯堡號”開足馬力,掉頭南撤,但還是被“欽州艦”的76毫米艦炮擊中。激光測距儀受損,艦炮制導雷達受損,30毫米“蝮蛇”加農炮受損……損害報告不斷傳來。
“沃斯堡號”的命運已然注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哈爾西號”監測到2枚反艦導彈從南面飛來,發射源在2艘美艦之間,正位于黃巖島附近。會是潛艇嗎?管它是什么呢,反正移動速度高達520節。這2枚不明導彈向北飛去,直指“沃斯堡號”,情況非常不妙。“哈爾西號”再次試圖攔截,4枚SM-6防空導彈齊射,瞬間速度達到2400節。能即時消除威脅嗎?
這不重要了,“沃斯堡號”被擊中傾覆。
2/4 首頁上一頁1234下一頁尾頁
最后的抵抗
“自由號”除了進攻之外別無他法,但它僅剩一枚射程1000英里的反艦導彈。“哈爾西號”的彈藥也打光了,只剩下一架裝備“地火”空對地導彈的MH-60R“海鷹”直升機,我怕它會消失在“欽州艦”的防空火力之下。因此,如果“自由號”想脫困,必須自尋出路。
在距離“常德艦”5.7英里時,“自由號”報告稱,已經受傷的“常德艦”受損不大,但進水嚴重。“自由號”用57毫米艦炮向其開火,迅速數次擊中“常德艦”。“常德艦”的艦炮一定是損壞了,因為它無法開炮。“常德艦”被擊中數次,但并未下沉,可能是因為57毫米艦炮的火力太小。“自由號”以40多節的速度猛撲上去,用艦炮連續開火。
我在等待“格里芬”導彈發射。它們現在怎么了?怎么要這么久?
在距離敵艦3英里時,“格里芬”導彈終于發射了。之所以費了不少時間,是因為57毫米艦炮堵塞了。“常德艦”上的火勢發展到中度,仍在大量進水。“格里芬”導彈出了幾處故障,但大多數還是擊中了“常德艦”。不過,它們仍然無法對已經受損的“常德艦”造成更嚴重的破壞,因為“格里芬”導彈搭載的彈頭只有2臺筆記本電腦那么重。美國軍械庫里存有下一代超大型反艦導彈“魚叉”,每枚擁有488磅重的彈頭。但是,數百英里之內沒有“魚叉”導彈。
終于,隨著“自由號”耗盡了最后一枚導彈,“常德艦”開始下沉。但056型護衛艦“欽州艦”又趕到了,開始用76毫米艦炮與“自由號”交火。由于57毫米艦炮的射程較短,“自由號”無法還擊。我面臨著嚴重的困境:位于中國艦炮火力范圍的邊緣,我是該逃跑呢,還是該向敵人靠近并摧毀他們呢?
危急時刻,我派出了“哈爾西號”的艦載直升機,這款直升機裝備了“地火”導彈。雖然冒著被擊落的風險,但是為了救“自由號”,我別無選擇。直升機雖然無法擊沉“欽州艦”,但或許能對其造成損害,為“自由號”撤離贏得時間。
可是我又錯了,“欽州艦”和“自由號”現在已經開始交火,而且只有1艘艦艇能夠離開。“自由號”有速射炮,火控裝置也強于對手,但是“欽州艦”的船體更大,足以承受攻擊。
“自由號”被擊中著火,開始下沉,艦炮被毀。我讓“自由號”以41節的速度撤離戰場,祈禱“哈爾西號”的艦載直升機能及時趕到,掩護它撤退。
游戲到此結束。但我并不沮喪,反而覺得解脫,因為終于被人痛扁完了。
3/4 首頁上一頁1234下一頁尾頁
戰況報告
我試過重新開始這款游戲,但是很快發現,不管我操作多少次,結果都是一樣。瀕海戰斗艦的火力配置完全不能與中國艦艇相比。最糟糕的是,中國甚至都不需要用到導彈就能打敗美國。
盡管船體相對較小,但中國艦艇打出了重重的一拳。“常德艦”是20年前的設計,比瀕海戰斗艦輕1000噸,但是它擁有8枚反艦導彈和一座100毫米艦炮。“欽州”護衛艦的重量不到瀕海戰斗艦的一半,但是它擁有4枚“鷹擊-83”反艦導彈和一座76毫米艦炮。
美國瀕海戰斗艦的火力不小,這只是理論上的。雖然每艘都裝備了57毫米主炮,但這對攻擊水面艦艇來說遠遠不夠;雖然每艘都有15枚“格里芬”導彈,但這款導彈的射程比艦炮還短。“格里芬”導彈的彈頭只有13磅重,用來對付伊朗的“蜂群戰術”快艇可能比較有效,可要是用來對付中國艦艇就幾乎沒什么價值。最糟糕的是,為了讓微弱的火力能夠打到敵人,瀕海戰斗艦必須進入到中國多重武器系統的射程范圍之內。
在我們的模擬游戲中,瀕海戰斗艦都被擊沉了。這是對瀕海戰斗艦的控訴嗎?沒那么簡單。
我們配置的瀕海戰斗艦——美國目前正計劃配置——都被擊沉了。但瀕海戰斗艦在本質上是模塊化的,它們所搭載的反水面戰模塊化武器是可以改變的。例如,如果我有“格里芬”導彈和挪威制造的海軍攻擊導彈,就可以迅速擊沉這2艘中國艦艇,而不需要進行近身刀劍格斗——其實我只有一把匕首(反艦導彈)。
瀕海戰斗艦上的57毫米艦炮其實不是個問題,因為我反正沒指望用它們來打擊敵艦。當我不得不選擇用它們來對抗敵艦,這才是個真正的問題。
瀕海戰斗艦的速度是很有用,因此我能以40多節的速度推進這2艘艦艇。但是,每小時多跑10英里根本無濟于事,因為中國“鷹擊-83”導彈的射程達186英里。我情愿用瀕海戰斗艦的速度優勢,來換取在187海里之外偵察并摧毀中國艦艇的能力。
玩太多的商業模擬游戲還存在一個內在的危險。雖然游戲設計者竭盡全力,試圖精準地模擬現代海空戰,這也正是“命令:現代海空戰”的設計者所做的,但是未知的事情還是未知,正如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最多只會把這款游戲當作友情提示罷了。
戰爭是慘烈的,也是不可預知的。任何訓練、維護或雙方的秘密能力等方面的差別——有些事情不到開戰不知道——都可能會對結局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美國的國防預算越來越少,選擇也越來越難,在模擬游戲中,瀕海戰斗艦的反水面戰模塊表現不佳,這值得我們深思。我們希望瀕海戰斗艦有能力干掉比自己小一半的戰艦嗎?如何才能實現呢?我們確實還做不到這一點。
瀕海戰斗艦是美國海軍的“能工巧匠”,它的任務模塊系統可以勝任各種各樣的工作。跟所有的“能工巧匠”一樣,瀕海戰斗艦也有自己的“精鋼鉆”。但是,很少有“能工巧匠”能象我們所希望的那樣,勝任所有的工作。把所有的任務都派給了瀕海戰斗艦,給的資金卻又很有限,我們還能指望它干好什么?還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這位“能工巧匠”的“錘子”太小了。(知遠北風)
來源:環球時報
4/4 首頁上一頁234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030/23626.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