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區內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級階梯,
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經歷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另一資料:陵園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經風化侵蝕及人為破壞,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的。為了防止河流沖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
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高43米。筑有內外兩道夯土城墻。內城周長3890米,外城周長6249米,分別象征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已發現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長2000米。
秦始皇帝陵是中國第一座皇家陵園,在中國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于世。1956年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游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于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了兩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了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地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規模宏大 埋藏豐富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于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里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
秦始皇陵
墓室里還注滿水銀,象征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并列著4座建筑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殊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贊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
秦始皇陵
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后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后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最多72萬囚徒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如此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后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并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長達38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布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寢殿、便殿遺址
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發現三組大型宮殿建筑群遺址,南北長約750米,東西寬約250米,占地面積18.75萬平方米,建筑密集,規模宏闊。據專家們研究分析,可能是陵園的禮制性建筑即陵寢建筑遺跡。為了敘述方便,將三組建筑群以甲、乙、丙來區分。
甲組宮殿遺址位于陵墓封土北部偏西53米處;距離原先封土的北邊沿僅有10余米,可以說是緊靠著封土北側。它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大型地面建筑,南北長65米,東西寬55米,面積3575平方米;建筑四面有散水,并繞有環廊,高出環廊1.2米的方形臺座上為主體建筑。遺址上部覆蓋有殘碎瓦片及紅燒土、灰土等。根據已知情況分析,這座建筑結構可能是重層、瓦頂,中心建筑為雙層或三層的大型建筑。
乙組宮殿建筑遺址位于甲組的北側10余米處,向南距離陵墓封土北邊沿130米,西邊與內城西墻相鄰。此遺址東西長240米,南北寬20米,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遺址內有6座建筑基址由東向西分布在一條直線上,而且面積從東到西逐漸增大,呈梯次形,大者有1000平方米,小者只有60余平方米。其中有的建筑規格較高,裝飾華貴,設有環廊和散水;有的建筑基址內出土了彩繪俑頭殘片及鐵鋌銅鏃等兵器。
丙組宮殿建筑遺址位于乙組北側僅2米處,南邊距離陵墓封土150米。遺址內共有4座建筑基址,東西向做橫一字形排列,成為一個建筑組群。建筑基址內出土有鋪地及貼墻用的大批青石板,有瓦當、板瓦、脊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錛、鍤、鑿、鏟、鋪首、栓板等鐵質器物,陶井圈、陶灶門及殘銅器等。瓦當背后的半圓形筒覆扣于房脊的一端,瓦當遮住脊部的檁(lin)頭,既起到防朽保護作用,又具有美觀裝飾的作用。
在丙組建筑遺址以北,還有大批的建筑基址,并有石子路面、成排的石下水道及大量的碎瓦、紅燒土等遺物發現。分布情況好像與乙、丙組建筑遺址一樣,也是由多座基址作東西向排列成組群。從而和甲、乙、丙三組一起構成由南向北一組組的大型建筑群。這批建筑群可以籠統地稱為秦始皇陵的陵寢建筑。
秦漢時期陵園內的禮制性建筑,有寢殿和便殿。寢殿為陵園內的正殿,以像平生的路寢,是墓主靈魂的主要居處;便殿,又名別殿、便室,是寢側的附屬部分,像平生正殿路寢旁的配殿,是供墓主靈魂像生前一樣休息、閑晏之處。
蔡邕《獨斷》中載:“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寢,起之于墓側,漢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稱寢殿。”甲組建筑基址緊靠陵墓封土北邊沿,且面積大,四周有環廊,顯然居于主要地位,應是陵寢中的正殿,即寢殿;乙、丙組建筑離陵墓較遠,也比較小,為附屬建筑,即便殿。
文獻大多記載,陵園內建立寢殿的制度創始于秦始皇時代,如《獨斷》所記。而目前見到的最早的考古資料,是秦東陵及始皇陵墓側的建筑。秦東陵一號陵園的兩座亞字形大墓封土附近,發現4處夯土建筑基址,出土有板瓦、筒瓦及部分陶器殘片。《漢書》中記載:“園中各有寢、便殿。日祭于寢,月祭于廟,時祭于便殿。寢,日四上食;廟,歲二十五祠;便殿,歲四祠。”《后漢書》載:“寢有衣冠幾杖等象生之具,以薦新物。”秦始皇陵園內的寢殿、便殿規模宏闊,寢殿內應當與漢代一樣有衣冠幾杖等象生之具。陵園內發現的飤官遺址,是掌管寢園祭祀供應膳食的處所。而且和漢代一樣,每日都要為寢殿上食及薦新物,并有專人理被枕,像對待活人一樣照料始皇靈魂的日常生活。
《史記·貨殖列傳》是司馬遷專門記敘從事商業活動的杰出人物的列傳,而巴寡婦清是唯一一個因經營丹砂入選的人,從事巴寡婦清研究的李永明認為,在當時有能力提供這100噸以上水銀的人,只有巴寡婦清。
秦始皇與巴寡婦清之間有著良好的關系:一邊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一邊是地宮建設與不死之藥的原材料“生產大戶”,而這或許便是兩者之間神秘關系的紐帶。
女懷清臺,這是秦始皇為表彰巴寡婦清而建造的古代建筑,標志著巴寡婦清的一生勛業和身份地位,堪稱中國養生醫藥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029/1827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