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依靠美國的軍事援助,于1946年組建了以坦克、裝甲車為主要裝備的快速縱隊。那么,解放軍戰士們是怎樣對付這些鐵家伙的呢?
壕溝阻截
1948年12月3日,解放戰爭進入了第三個年頭,時任國軍裝甲兵司令的蔣緯國率領約四十輛M3A3、T-26輕型坦克,開赴蚌埠以北,支援李延年第6兵團沿鐵路向西北進攻,企圖打開拯救黃維兵團的通道。解放軍擔負阻擊任務的是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第18師第52團,由縱隊副司令員皮定均直接指揮。面對國民黨軍隊坦克的沖擊,我解放軍采用了設置陷坑的辦法。這種被稱為“雙堆集陷坑”的挖掘很有學問。
為了讓敵坦克準確入坑,解放軍在陷坑兩側挖開明顯的壕溝,為了防止墜溝,坦克只好沿預留的道路前進,但這條路中間就是設好的陷坑。陷坑一般用中等粗細的木棍做架子,再用葦席、玉米秸壓好,最后覆土,并在土上進行自然處理,這與一些戰士家中狩獵用的坑相似,只不過用途改作了抓坦克。
當然,陷坑的尺寸需設計得當,落入陷坑的坦克要被牢牢地陷住。根據國民黨軍隊裝備的M3A3、M24、T-26輕型坦克的外部尺寸,我軍把陷坑設計成前淺后深的長方體,長度設計為坦克車體長的兩倍,最大深度為坦克高度的一點五倍至兩倍。坦克一沖進陷坑,就會一頭沖向對面的坑墻,坦克炮管會深深地插入土中。對這種境遇的坦克,我軍戰士一般先用輕武器射擊進行警告,爾后用手榴彈砸開艙蓋,迫使敵投降。對于拒不投降的敵人,有的戰士想出了在家種地時的辦法,引來河水一通狂灌。由于那時的坦克密封性能很差,坦克快被淹沒時,乘員只好開艙逃跑,但打開艙蓋時,外面陷坑的四周,早已經有了一圈黑洞洞的槍口。
縱火焚燒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隊使用的M3A3輕型坦克雖然火力弱(主炮口徑為三十七毫米)、裝甲防護差(裝甲厚十至四十四毫米),但用來對付缺少重武器的解放軍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子彈打在這種坦克的鋼板上啪啪作響,手榴彈只能炸出一團團煙霧,坦克照樣隆隆而去。但這種美國坦克采用的是汽油發動機,由于汽油燃點太低,整車防火性能極差。
針對國民黨軍隊坦克性能,我軍創造了縱火焚燒的戰術,這種戰術主要采用了兩種燒法。
一是柴秸火障燒烤。淮海戰役中,面對敵軍坦克的猛攻,華東野戰軍除集中炮火攔阻要道、設置陷坑區外,還特別利用當地易燃的柴秸布置火陣,阻止敵坦克攻擊。面對熊熊烈火,裝備汽油發動機的M3A3坦克不敢貿然前沖,只好主動轉向撤回。 (注釋:這一幕在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中有所表現)
二是燃燒瓶摧毀。燃燒瓶用兩種或多種不同比重的燃料混合而成,最常見的成分是汽油和焦油,其中汽油是主要燃燒劑,焦油的主要作用是使汽油粘在裝甲板上燃燒,防止它快速向下流淌而影響燃燒效果。解放軍由于極度缺乏好用而管用的輕型反坦克武器,士兵們很快就制成了各式各樣的燃燒瓶。最常見的一種是在瓶子里灌滿汽油,瓶口用布條塞住并引出一截,使用時將浸有汽油的布條點燃后投出。當燃燒瓶在坦克裝甲上被撞碎,流淌出的汽油被點燃后,能夠引燃坦克的外置油箱,或者使油箱過熱而爆裂。
爆破摧毀
1948年11月11日,黃伯韜第7兵團十萬余人在徐州以東的碾莊被包圍后,徐州“剿總”的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的第13兵團,由徐州沿隴海鐵路兩側并肩東援,企圖解救黃伯韜兵團。
參加救援的敵軍擁有一百多輛M3A3輕型坦克和裝甲車,向我軍阻擊陣地發起一次又一次的攻擊,解放戰爭中最大規模的反坦克戰就此展開。
面對氣勢洶洶的坦克,我軍戰士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用集束手榴彈、炸藥包炸坦克,用新繳獲來的M9式60毫米火箭筒打坦克,頂住了敵人的多次進攻。國民黨軍第74軍步兵在八輛坦克引導下,向解放軍3連陣地發起沖擊。眼看坦克距離陣地只有三十米,6班班長高喊:“大家不要動,沉住氣,等它再近些,沖上去用炸藥包炸毀它!”4班班長舉起炸藥包向敵坦克喊道:“來吧!炸藥包在這里!”八輛坦克不戰而退,竟然轉向逃走。
戰斗中,值得一提的是美軍剛剛援助國民黨軍隊的M24“霞飛”坦克,這種坦克比M3坦克火力和防護力更強,是國軍坦克部隊的王牌裝備。在姚莊的阻擊陣地上,這種新型坦克首次遭遇了“坦克滑鐵盧”,領教了我軍血肉之軀的厲害。坦克的履帶里被插進了爆破筒、木棍和步槍,履帶不是被炸斷就是被卡死,頂部的天線被拔掉,望遠鏡被砸爛,坦克又聾又瞎,戰前威風凜凜的M24“霞飛”坦克被搞得灰頭土臉。
(注釋:作為美國的盟友,二戰期間中國得到了包括“巴祖卡”在內的大量美援裝備。截至1945年4月底,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中國軍隊的“巴祖卡”中運抵印度的共有1886具。按照史迪威將軍的安排,在印度蘭姆伽重新編練的中國駐印軍中,每個營屬追擊炮排中都配備有兩具“巴祖卡”。蘭姆伽整訓期間,學習操作這些美式火箭筒是步兵的重要訓練科目之一。在反攻緬北的戰斗中,駐印軍裝備的“巴祖卡”在對付日軍坦克和工事火力點方面取得了一定戰果。
1947年4、5月間美軍撤離中國時,向國民黨方面移交了大量武器裝備,其中僅海軍陸戰隊第1師在乎津地區就遺留60mm火箭彈3646發、88.9mm火箭彈300發,加上抗戰結束后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的,當時的國民黨軍隊中也有一定數量的“巴祖卡”及彈藥。到1946年12月,新六軍、十三軍、七十一軍分別裝備84、99和97具“巴祖卡”,六十軍和九十三軍也各有34具和47具。1947年,國民黨兵工署曾經嘗試仿制過M9A160mm“巴祖卡”和M6A3火箭彈,并就各式單、聯裝發射器和更大口徑的火箭彈進行過研究,但因內戰等原因未能深入。不過,對付既無坦克,裝甲車輛,也很少依據堅固工事打陣地戰的人民解放軍來說,這些“巴祖卡”似乎并未起到多大作用,反而逐漸成為了我人民解放軍的反坦克利器。
騎兵、卡車追擊
1948年11月30日,國民黨軍放棄徐州,數十萬人在混亂中向永成方向退逃,我軍追擊部隊連日疾進,于12月4日將杜聿明集團的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全部合圍在西南的陳官莊、青龍集地區。經過近兩個月苦戰,我軍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全線總攻,杜聿明集團徹底崩潰,國民黨軍能夠開動的坦克開始各自逃竄,我軍上演了追打坦克的絕技。
戰士們徒步躍上一輛企圖突圍的坦克,用手榴彈猛砸其潛望鏡和瞄準鏡,迫使其停車,七名乘員繳械投降。當戰士們得知有十余輛敵坦克突出重圍向西逃竄后,立即登上繳獲的坦克和大卡車,順著敵坦克的履帶痕跡疾速追擊,一鼓作氣追出數十里,共繳獲五輛坦克。其中,最為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解放軍華東特種兵縱隊騎兵部隊“紅馬”支隊。當得知有幾輛敵坦克突圍向西逃竄后,騎兵們翻身上馬,飛馳地追了上去,很快就追上了一輛坦克。敵坦克兵被英勇神速的騎兵嚇呆了,立即伸出白布投降,至下午五時共追上并俘獲敵坦克六輛。被俘的國民黨軍戰車第1團副營長說:“騎兵追坦克,這在世界戰爭史里還是第一次!”
(注釋:根據《軍中老張片》(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0年1月 ISBN 978-7-5033-2244-0)一書記載,騎兵追擊坦克一事發生在49年1月9日。1月6日華東野戰軍向被圍在陳官莊地區的杜聿明部發動總攻,準備接應杜聿明突圍的國軍戰車獨立團一營15輛M3A3坦克沒能找到杜聿明,慌亂中決定自行撤退,隨后在途中被解放軍打掉9輛。華野司令部判斷杜聿明可能藏身于逃跑的6輛坦克之中,隨即電令特種兵縱隊加強巡邏。1月9日早8時,特種兵縱隊騎兵團(以下簡稱特縱騎兵團)三大隊發現敵蹤并追擊,在火神廟附近俘虜了第一輛陷進溝里的坦克,敵坦克兵棄車,鉆進剩下的5輛繼續西逃。
剩余5輛坦克在劉大莊附近被特縱騎兵團一大隊截獲展開追擊。一大隊使用狼群戰術,在敵坦克后方的兩翼呈分散隊形展開,躲避敵坦克的機槍和37炮并向坦克射擊,同時尋機接近坦克投擲手榴彈。騎兵機槍組不時繞到坦克前方射擊駕駛孔,二區隊甚至騎馬逼近坦克后從馬背上跳上坦克破壞天線和潛望鏡。在這過程中,先后有兩輛坦克在半聾半瞎中陷進泥地而投降,幾名騎兵戰士受傷,一區隊隊長袁化先重傷陣亡。
剩余敵3輛坦克行至步橋附近時,因被一小河溝阻礙而調頭集中火力向一大隊反沖,一大隊下馬在一片墳地散開還擊。二區隊副隊長王廣華、機槍手蔣步寬、彈藥手李振香、班長湯傳厚和郭長青先后陣亡。一大隊隊長孟昭賢考慮到敵坦克內超員(其中一輛坦克里甚至還有該坦克營指揮官的太太)、無水食物補給、機械長時間機動、悶熱(發動機、火炮射擊和人擠人)、缺氧(不敢開艙蓋)的情況,在和三大隊部分人員會合后繼續窮追緊纏,稍后,一輛坦克因艙內熱不可忍、機件損壞而投降、一輛坦克陷進溝里被俘。
最后一輛坦克繼續頑強的向西逃跑(……),此時部隊和馬匹已經十分疲勞,不斷有人掉隊。一大隊隊長孟昭賢挑選20余人馬繼續追擊。到毫縣蘆家廟附近,敵坦克終于停了下來,騎兵經過搜索,將棄車逃跑的敵軍全部抓獲。
此次戰斗從早上8點持續到夜里8點,12小時共追擊100余里,繳獲敵坦克6輛,坦克內43人無一漏網。但一大隊犧牲9人。戰斗結束后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特電嘉獎,特縱騎兵團一大隊榮立集體一等功,王廣華(犧牲)榮立一等功,孟昭賢因(后任北京軍區裝甲兵技術部部長,1994年去世)指揮有力榮立二等功。)
淮海戰役國共雙方 最大規模裝甲突擊作戰!
核心提示:淮海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參戰人數最多的戰役,也是參戰坦克和裝甲車輛最多的戰役。是役,國軍投入了250輛各式坦克和裝甲車輛,解放軍除了動用從集束手榴彈、炸藥包、火障、巴祖卡火箭筒和騎兵的各種反坦克武器外,也投入了華野特縱坦克分隊參與作戰。
淮海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參戰人數最多的戰役,也是參戰坦克和裝甲車輛最多的戰役。是役,國軍投入了250輛各式坦克和裝甲車輛,解放軍除了動用從集束手榴彈、炸藥包、火障、巴祖卡火箭筒和騎兵的各種反坦克武器外,也投入了華野特縱坦克分隊參與作戰。
下面就來回顧一下這場大戰中的裝甲兵吧。
先說國軍的裝甲兵編成和使用方式。
抗戰結束后,國府以二戰美援裝甲車為主成立戰車1團,以其他日、意、蘇式戰車為主成立2團和3團。這些部隊投入內戰后,在行政管理上,戰車團由行營/剿總直轄,1團2團歸徐州剿總,3團歸華北剿總。作戰上,從戰車團中抽出1個戰車營(約40輛坦克) + 1個步兵旅/師 + 搜索營、工兵、汽車團、炮兵團等組成快速縱隊,快速縱隊再編成到機動兵團中進行作戰。
47年魯南戰役第1快速縱隊被華野殲滅,豫北戰役第2快速被中野殲滅縱隊。魯南戰役,是國軍在撤退行軍途中,粟裕結合天時地利,果斷擊--雨雪交加,國府空軍不能出動,裝甲和后勤車隊被解放軍逼到泥濘沼澤地帶,一片大亂中被解放軍吃光。豫北戰役,第2快速縱隊本來就比較弱,只編了1個戰車連,作戰時被解放軍第一夜突擊包圍,和其他部隊割裂,白天空步坦炮聯合突圍失敗,第二夜就殲。
這兩個縱隊后來都重建。淮海戰役,第1、第2、第4快速縱隊分別編在邱清泉第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黃維第12兵團序列里,全軍覆沒。淮海戰役中比較出名的一次坦克攻擊,是戰役第二階段,徐州剿總裝甲兵司令部參謀長蔣緯國上校親自督陣,帶著戰車2團1個營和1團的1個連,配合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向北攻擊救援黃維兵團。如果說這魯南、豫北兩役還是國軍裝甲兵在解放軍突襲下死得糊里糊涂,淮海戰役就是國軍裝甲兵成規模攻打解放軍步兵陣地了。
下面是解放軍方面對淮海戰役中反坦克作戰的描述。
解放戰爭爆發后,國民黨軍節節敗退。為了對付人民解放軍靈活機動的運動戰,國民黨軍于1946年開始籌建快速縱隊。快速縱隊由步兵師(旅)加強戰車營(約40輛坦克)、搜索營、工程兵營、汽車團和炮兵團等組成。第1快速縱隊于1947年1月4日在魯南戰役中被殲滅。第2快速縱隊于1947年在豫北作戰中被擊潰,后又重建,由戰車第3團第3營配屬給步兵第125師編成(師長陳仕俊任司令,戰車第2團團長吳文芝為副司令),并被編入孫元良指揮的第16兵團序列內。第3快速縱隊以步兵第96師為編成(師長鄧軍林兼縱隊司令,劉志道為副司令),該縱隊編在邱清泉指揮的第2兵團序列內。第4快速縱隊由步兵第118師為主編成(師長尹鐘岳兼縱隊司令),該縱隊在黃維指揮的第12兵團序列內行動。
在淮海戰役中蔣介石孤注一擲,投入裝備精良的3個快速縱隊,以及嫡系的裝甲機械化部隊,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所投入的裝甲機械化部隊主要有:戰車第1團、戰車第2團、裝甲炮兵團(即榴炮第5團)和徐州“剿總”直屬裝甲汽車營。坦克裝甲車輛總計約250輛,包括M3A3輕型坦克、M5A1輕型坦克、T-26輕型坦克、95式輕型坦克、M4中型坦克、LVT水陸輸送車、36式裝甲汽車等。然而,事實卻令蔣介石大失所望:3個快速縱隊形同虛設,實戰中從末集中使用過;戰車部隊也都是以連為單位分散配屬步兵戰斗,結果都被人民解放軍打得落花流水。
徐東阻擊戰“國軍精華”被粉碎
1948年11月11日,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將國民黨軍黃伯韜第7兵團10萬余人,包圍在徐州以東的碾莊圩地域。從簡12日開始,徐州“剿總”的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的第13兵團,在坦克、飛機掩護下,由徐州沿隴海鐵路兩側并肩東援,企圖解救黃伯韜兵團。參加東援的坦克部隊主力是蔣介石次子蔣緯國苦心經營的戰車第1團。該團裝備精良,許多軍官經過二戰印緬戰場的鍛煉,戰斗力較強,號稱“國軍精華”。團長趙志華曾在駐印遠征軍中擔任過戰車營營長,參加過著名的瓦魯班戰斗,他壓根就沒有把以步兵為主的人民解放軍放在眼里,以為這回可以再創一次“瓦魯班的輝煌”。他當著“剿總”司令劉峙和副司令杜聿明的面,聲稱自已可以“親率戰車誓解黃伯韜之圍,如果步兵跟不上,戰車可以單獨打到碾莊圩”。
華東野戰軍負責阻援的部隊,雖然裝備與敵相差懸殊,但在數量上處于絕對優勢。廣大指戰員戰斗激情高漲,許多部隊在魯南戰役中參加過全殲戰車第1團第1營的戰斗,積累了豐富的打坦克經驗。戰士們搶在敵坦克進攻之前占領預定地區,利用河流、村莊、山坡等有利地形,構筑防御陣地,嚴陣以待,快心不讓敵人的解圍企圖得逞。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30/6215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