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2月18日發表題為《中國的2500英里射程的“航母殺手”導彈是核威脅嗎?》的文章,作者為哈里·J·卡齊亞尼斯,編譯如下:

  隨著從中國傳來的有關新一代“航母殺手”導彈(現在射程為2500英里)的消息,我們應該提醒華盛頓的國家安全部門領導人考慮一下美國在太平洋面臨的長期挑戰。

資料圖:東風26中程導彈

  在過去6年左右的時間里,當涉及中國的第一枚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D時,相關文章鋪天蓋地。在今年9月,北京推出了這種武器的更大射程版東風-26。盡管無數的新聞文章報道了這種系統的首次亮相,但關于這種新武器的具體信息仍是少之又少。然而,由于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安德魯·埃里克森教授的偵探技能,我們現在多了解了一點這種武器——及其除了人們廣泛討論的“航母殺手”之外可能的用途。

  但首先,回顧一下東風-21D和東風-26是如何運作的:導彈從移動車載發射裝置發射到大氣中,由超視距雷達、衛星跟蹤和可能的無人機提供制導。它還采用了機動彈頭(MARV)來幫助找到目標,并擊敗敵方的導彈防御系統。這種裝置可能有助于在公海打擊一艘船只,或者拒止一名潛在對手過境到沖突區。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了這種武器的運行原理了,下一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北京會使用它嗎?在潛在沖突中其用途的總體戰略是什么?其功能是什么?安德魯·埃里克森僅發現了一篇內容深入的文章,至少提供了關于這種武器的一些有用的信息。在《中國青年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有5個要點值得了解:

  要點1:東風-26有多用途——不僅僅是航母殺手。

  “與東風-21D相比,東風-26的鮮明特點是核常一體,即同一個彈體,既可攜帶核彈頭對敵實施核反擊,也可攜帶常規彈頭對敵實施常規火力突擊。它的方式是以‘不換彈體換彈頭’來實現核常快速轉換。”

  要點2:它可以在危機中幫助中國增大核武庫規模。

  在中國“核武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它作為中程彈道導彈,通過臨戰臨機換裝核彈頭,可適需形成遠程與中程、戰略與戰役相銜接的核威懾、核反擊能力”。

  要點3:移動問題。

  “相較于井式發射和陣地發射的彈道導彈,東風-26的另一鮮明特點是無依托機動發射。過去的陸基機動發射,無論是鐵路機動還是公路機動,都要預設發射陣地。雖然戰前、戰中可實施大區域機動,但機動目的地都是預設的發射陣地。由于預設發射陣地數量受限,容易暴露,一旦被毀,就會造成‘有彈無陣地’而難以發射的被動局面。且這類導彈在預設陣地的展開和準備用時較長,對于打擊‘作戰鏈’運行節奏快、機動性強的進犯之敵不是很有利。”

  “東風-26的無依托機動發射,既有高度機動性,又對發射陣地沒有嚴格要求,既有利于導彈力量隱蔽機動、全域機動,又有利于作戰單元快速展開、快速發射、快速轉移,使導彈力量的生存能力和打擊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尤其是對水面艦船這類時敏目標,一旦捕捉其機動信息即可臨機打擊,使其‘避而不及’”。

  要點4:北京希望“以攻助防”,致力于“聯合行動”。

  “隨著反識別、反攔截和高集成等技術發展,戰略戰役戰術導彈的機動性、突防性、精確性普遍提高。通過技術升級和融入一體化聯合作戰網絡信息體系,東風-26的綜合戰技性能不斷提高,堪當‘以攻助防、應對挑戰’的重器。”

  要點5:空海一體戰令中國思慮很多(可能就是他們研發東風-26的原因)

  “雖然美國為平衡軍種利爭、弱化‘熱戰’色彩、降低‘對沖’風險、謀取‘道義’加分等,對‘空海一體戰’予以‘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的包裝,但綜合信息顯示,其‘基于熱戰’‘分化地區’‘破壞穩定’等原構想和計劃并未實質性改變。反而以‘維護地區安全與和平’‘保證公域航行權不被改變’等為旗號,加緊推進了相應準備。比如,五角大樓正將航母、核潛艇、巡洋艦、驅逐艦、瀕海戰斗艦等60%的海軍兵力調整部署到亞太,整合海基、空基、天基等力量構建‘聯合打擊特遣隊’;既用政治脅迫、經濟拉攏、外交施壓等手段鞏固原有軍事聯盟,還以軍援、聯演等方式威逼利誘一些國家成為軍事聯盟準成員。”(編譯/洪漫)

  來源:參考信息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11/46858.html

文章列表




Avast logo

Avast 防毒軟體已檢查此封電子郵件的病毒。
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