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你們周圍有沒有人是多疑型的?

作為一個管理心理學家,我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工作場所,然后我發現了很多有多疑癥跡象的人,我稱他們為“索取者”。索取者只追逐自己的利益,都是想從別人那得到好處。與之相反的是付出者,付出者的行為準則是“我能幫你做些什么”。

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是哪個類型。我們每個人都會付出和索取,你是哪個類型取決于你大多數時候的行為模式,也就是你的默認模式。有一個簡短的測試可以說明你是哪一類型,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看到這張圖,你笑的越晚,可能說明你傾向是索取者。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索取者都是自戀狂,有些超級愛付出的付出者也會是自戀狂。索取者還有一種類型是精神病患者,這里我們不加贅述。



我非常好奇索取者和付出者的比例分布,所以我調研了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三萬人。我發現大部分人都是既在付出也在索取,他們處于中間地帶,即“中間者”。中間者一直試圖在尋找保持索取和付出的平衡,我幫你,你幫我,這看起來是很安全的策略,但是最有效的策略嗎?答案是“不一定”。

我研究了很多公司的上萬名員工,工程師也記錄了他們的工作效率,比如醫學院學生的成績和銷售員的業績。

出乎意料的是,各行業中表現末位的員工基本都是付出者類型。那些沒有完成本職工作的工程師都是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幫別人,而沒有精力和時間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些考試成績不好的醫學院學生很大一部分也是付出者模式,遵循著“我喜歡幫助別人”的原則。

銷售人員也是一樣,業績最低的都是那些平時最寬厚的人,后來我跟他們親身接觸時也問過,他們說是因為太看重顧客了所以舍不得把不好的東西賣給他們。



你覺得自己是哪種類型呢,付出者,索取者,還是中間類型?

矛盾的是,付出者犧牲了自己,卻成全了整個公司。有很多證據(考察公司內部付出行為的頻率)證明,在那些人們互相幫助,分享有用的信息并提供指導的公司里,公司的整個表現都很好,包括利潤高,消費者滿意度高,員工穩定性高,而且運營成本都會降低。付出者為他人付出了很多,自己的利益卻受損了,所以今天我想談談怎樣建造一個付出者會成功的企業文化。

如果付出者在公司中表現很差,那么哪類人會表現最好呢?好消息是,索取者不是表現最好的,他們雖然升職很快,但大多數情況下很快也會降回來,通常都是栽在中間型的手里。因為中間型的人秉承以牙還牙才能創造一個公平的世界。如果中間型碰到一個索取者,他就會覺得有責任要懲罰那個索取者,那樣正義才能得到伸張。

因為大多數人都是中間型,所以如果你是個索取者,早晚都會被中間型拉下來,所謂出來混總歸要還的。那么你可能會說,那是中間型的人在公司中表現最好了?答案依然是No。在我所研究的每個公司每個行業中,表現最好的是付出者,對,依然是付出者。

我收集了上千名銷售人員的業績數據,你可以看到,付出者處于兩個極端,業績最不好的大部分是付出者,業績最好的也是大部分是付出者。同樣的,計算機工程師和醫學院學生的數據也呈現了同樣的趨勢。付出者處于最好和最壞的兩端。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怎么能創造一個環境讓付出者表現優異呢?怎么才能做到呢?不僅僅是在公司里,在非盈利機構,學校,政府里怎么才能更適合付出者發展呢?



第一個重要的事情是你要重視付出者的價值。因為如果不小心的話,他們可能會選擇關閉自己。所以你需要保護周圍環境里的付出者,關于這點,我從《財富》雜志推薦的一個企業家Adam Rifkin身上學到了很多。

Adam名下有很多的公司,而且他非常樂于助人。他的秘密武器是“五分鐘的幫忙”,他說“當你幫助別人時,不必像特蕾莎修女或者甘地那樣,你可以提供小小的卻能別人帶來很大價值的幫助”。比如介紹兩個人認識,當他們認識后可能互相之間會提供價值,或者是分享知識,或者是給別人一點反饋,或者簡單到只是鼓勵。這些五分鐘的幫忙可以幫助付出者設立邊界保護自己。


第二件重要的事是,如果你想建立一個付出者會脫穎而出的文化,需要保證尋求幫助這件事是很自然的,那樣人們才會更多的去尋求幫助,就像在家里一樣。

成功的付出者也很愿意接受別人的幫助。如果你管理一個組織,你真的可以做些事情,讓人們更自然自如的去尋求幫助。我和同事一起研究了很多醫院,我們發現在某些樓層,護士們之間都互相幫忙,而在某些樓層,這種互動很少。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在那些互相幫助的樓層里,有一個護士,她的工作就是幫助他人。當設定了這么一個角色的時候,就等于是說我可以理直氣壯的叫別人幫忙了,叫別人幫忙不會顯得我很弱,這個環境實際上是鼓勵可以主動尋求幫助這種行為。

主動尋求幫助這件事不但對保護付出者的利益和成功來說很重要,同樣對構建一個付出型的組織來說也至關重要。數據顯示公司中75%到90的付出行為都始于一個請求。但很多人就是羞于開口。他們覺得求別人幫忙顯得自己能力不夠,也不知道該去找誰幫忙,不想給他人增加負擔。如果沒有人主動尋求幫助的話,付出者會覺得勁兒沒處使會受挫,而他們是很樂意幫助別人的。


但我覺得如果你想構建一個付出者成功的組織,最重要的是團隊成員的選擇。我發現,如果你想構建一個付出型組織的話,肯定要有很多的付出型成員,但我還驚奇的發現不止于此,一個索取者的負作用是付出者正作用的三倍,就是那句古話,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但一顆石子卻只能激起一小點漣漪。

即使你團隊中只有一個索取者,你會發現付出者也不再付出了,他們會說,我周圍都是農夫與蛇中的蛇,為什么我還要付出呢?當你團隊中有一個人是付出型時,他不大會帶動大家,反而大部分的人會把更多的工作強加在他頭上。所以,有效的招聘,合理的篩選和團隊建設不止是引入付出者,而且還要清除索取者,最后團隊中就剩下了付出者和中間型。付出者會繼續付出因為不用擔心后果,而中間型,他們的美德之一就是隨大流。


怎么能盡早的發現索取者呢?第一次見面是很難發現的,但我們可以參考人性的一個特點,就是親和性,親和性這個指標適用于很多不同的文化,親和的人友好禮貌,經常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加拿大就有很多這種人(演講嘉賓來自于加拿大)。

加拿大還真的舉行過一個比賽,評選最能代表國家的事物,我以為優勝者會是楓糖漿或者冰球運動,但最后是加拿大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加拿大人,在任何情況下像加拿大人那樣表現就足夠了。

如果你是很有親和力的人,你就會理解那種隨時準備著幫助人的心情。不友善的人不會這樣,他們會更難相處,多疑,喜歡挑戰別人,喜歡讀法學院。這不是玩笑,而是經驗性事實。

剛開始我認為親和的人應該是付出者,不親和的人應該是索取者,但經過數據分析我發現并沒有這種相關性。親和或者不親和只是看起來而已,并不能說明跟你打交道會感覺好。付出和索取更多的說的是你的價值觀,內在動機,你與別人相處是為了什么?



如果你想準確判斷別人的話,還是需要畫一個矩陣圖。

親和的付出型很容易識別,他們對所有事情的態度都是“好的”,不親和的索取者也很好辨認。

還有兩種組合,一種是不好相處的付出者,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就像一個計算機工程師說的那樣,界面不友好,但操作系統很棒。

不好相處的付出者在組織中的價值很容易被低估,因為他們給出的建議雖然很必要但沒人想聽,所以我們應該提升對這部分人的注意,而不是簡單的一開始就否定他們,說他們是神經病或者自私的索取者。

最糟糕的一種是表面溫和的索取者,也就是當面可能甜言蜜語,背后可能會捅你一刀。

我最喜歡在面試中問一個問題來辨識這些人,這個問題是,請說出四個對你職業生涯影響最大的人的名字。索取者給出的四個名字通常職位都比他們高,因為他們擅長拍馬屁和上位后把人一腳蹬開。付出者給出的四個名字通常職位都比他低。其實通過人們對餐廳服務生和Uber司機的態度也能辨認出他是付出者還是索取者。



如果我們努力的話,我們就可以把索取者剔除出隊伍,讓尋求幫助變得自然,保護付出者的利益鼓勵他們幫助別人,我能就能重新定義成功。成功不只是贏得比賽,成功更多的是關于付出和奉獻。

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成功是幫助他人成功。如果我們可以傳播這個觀念的話,就可以扳倒那些多疑的人,就可以構建一個人人都為他人著想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每個人都會支持你,都會發現你的閃光點。付出者的世界并不虛幻,會成為現實的,我想生活在那樣的世界,我們一起努力創造一個那樣的世界。

本文來源于Ted演講:Adam Grant: Are you a giver or a taker?

“本譯文僅供個人研習、欣賞語言之用,謝絕任何轉載及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本譯文所涉法律后果均由本人承擔。本人同意簡書平臺在接獲有關著作權人的通知后,刪除文章。”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70109/83960.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