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從小教會孩子自控力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當孩子在擁擠的商店、假日家庭聚餐或是家里吵鬧時,作為家長,你可能很沮喪。但你可以幫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教他們如何應對尷尬的情
從小教會孩子自控力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當孩子在擁擠的商店、假日家庭聚餐或是家里吵鬧時,作為家長,你可能很沮喪。但你可以幫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教他們如何應對尷尬的情形而不是沖動行事。
教孩子學會自控是父母可以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為這是孩子以后獲得成功最重要的技能。幫孩子學會自控通過學習如何自控,孩子可以做出適當的決策及應對壓力的方法,從而獲得積極的結果。
例如,如果你說晚飯后才可以吃冰淇淋,孩子可能會哭泣、懇求、甚至尖叫,希望你會屈服。但如果有了自控力,孩子就會明白亂發脾氣意味著沒有冰淇淋,耐心等待才是明智的選擇。
下面的建議會告訴你如何幫助孩子學會自控:
1.出生到2歲
面對想做的事和能做的事之間巨大的鴻溝,嬰幼兒可能會感到十分沮喪。因此,他可能會亂發脾氣。為了防止孩子哭鬧,可以用小玩具或其他活動來轉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2歲大時,可以在指定區域,比如廚房的椅子或樓梯底部——采取冷處理讓孩子明白哭鬧的后果,并教他應該自己平復心情而不是亂發脾氣。
2.3-5歲
你可以繼續使用冷處理,但不要有時間限制,一旦孩子平靜下來就停止時間計算。這可以幫孩子提高自控力。如果孩子在尷尬或困難的情形下沒有失控,可以適當表揚一下。
3.6-9歲
孩子開始上學時,就能更好地明白失控的后果。對于做出好的還是壞的行為,他們可以自己選擇,可以讓孩子在哭鬧前思考并觀察情形。鼓勵孩子先離開尷尬情形幾分鐘,冷靜一下,不要哭鬧。
4.10-12歲
大點孩子的感受通常更易了解。鼓勵其去思考是什么導致他們失控,然后對其進行分析。和孩子解釋,有時這種開始尷尬的情形最終可能并沒有那么糟糕。鼓勵孩子在應對一些情形前,先思考一下。
5.13-17歲
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但還是要提醒青少年考慮長期后果。敦促他們在應對壞情形前先停下來分析并討論問題,而不是失控、撞門或大喊大叫。如果有必要,可以通過取消孩子某些特權的方式來向孩子反復傳達自控是個很重要的技能這一信息。
當孩子失控時:
在管教孩子時,想要控制大喊的沖動可能會很難。但是,要堅定、實事求是。在孩子哭鬧時,保持冷靜,向孩子解釋大喊大叫、發脾氣、摔門是不可接受的行為,這樣做可能會導致很嚴重的后果,同時告訴孩子會有哪些后果。要堅持自己,不退縮,這樣孩子才會明白哭鬧沒有用。例如,如果孩子在你解釋了不買糖果的原因之后還繼續哭鬧,那么不要妥協,從而讓他明白發脾氣是不可接受的,也是沒有用的。
此外,和孩子的老師談談課堂情景及適當的行為預期。問問老師是否告訴過孩子如何處理問題。
做好自我控制的榜樣。如果遇到了令人惱火的情況,孩子也在現場,那么要告訴孩子你沮喪的原因,然后討論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如果鑰匙丟了,不要難過,告訴孩子鑰匙丟了,然后和他一起找鑰匙。如果找不到,那就走下一個建設性的步驟(如返回鑰匙最后一次在你手中那一步)。讓孩子明白在遇到困難時,良好的控制情緒從而解決問題是最好的措施。
就愛閱讀www.92to.com網友整理上傳,為您提供最全的知識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61214/70117.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