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作為一個互聯網前端老鳥,這么些年下來,做過的項目也不少。從最初的我的QQ中心
、QQ圈子
,到后面的QQ群項目
、騰訊課堂
。從幾個人的項目,到近百號人的項目都經歷過。
這期間,實現了很多的產品需求,也積累了一些經驗。這里稍作總結,希望能給新入行的前端小伙伴們一些參考。
做好需求的關鍵點
要說如何做好一個需求,展開來講,可以寫好幾篇文章,這里只挑重點來講。
最基本的,就是把握好3W
:what、when、how。
what
:做什么?when
:完成時間?how
:如何完成?
需求場景假設
為了下文不至于太過枯燥,這里進行需求場景的模擬,下文主要圍繞這個“需求”,從what、when、how 三個點展開來講。
假設現在有個論壇的項目,產品經理小C提了個需求 “給論壇增加評論功能” 。作為 前端工程師 的小A接到需求后,該如何高質量的完成這個需求。
- 項目名稱:興趣論壇。
- 項目組主要成員:前端工程師小A,后臺工程師小B,產品經理小C。
- 產品需求:給論壇增加評論功能。
備注:此時我們腦海里浮現的應該是下面這張圖。
What:做什么?
可能有同學要拍案而起了:Are you kidding me?不就加個評論功能嗎,我還能不知道該做啥?
答案很殘酷:是的。
根據過往經驗,不少前端同學,包括一些前端老司機,做需求的時候,的確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 產品經理:提的需求不明確。
- 前端工程師:沒做好需求確認。
情況1:產品需求不明確
說到產品需求不明確,前端的兄弟們估計可以坐一起開個訴苦大會,因為實在太常見了。典型的有“拍腦門需求”、“一句話需求”、“貼個圖求照抄需求”。
回到之前的例子:給論壇增加個評論功能。
別看連原型圖都貼出來了,其實這就是個典型的“需求不明確”。比如:
- 是否需要支持富文本輸入?
- 是否需要支持社會化分享?
- 發表評論后,評論怎么展示?
- 。。。
也許經過一番確認,最終的需求會是下圖所示。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做好需求確認,避免后期無意義的返工和延期。
情況2:未做好需求確認
再次強調一下,無論何時,一定要做好需求確認。再有經驗、再負責的產品經理,也幾乎不可能提出“100%明確”的需求。
同樣,回到上面的需求。
現在已經確認了,需要支持富文本輸入、需要展示評論,這就夠了嗎?其實不夠,還有很多需求細節需要進一步確認。比如:
- 評論最大支持輸入多少個字?(非常重要,關乎后臺存儲方案的設計)
- 1個中文算1個字,多少個英文字母算1個字?(產品語言、技術語言 之間的溝通轉換)
- 輸入內容過長,如何進行錯誤提示?(交互細節)
- 輸入內容過長,是否允許提交評論?如允許,是對評論內容進行截斷后提交?(容錯)
- 用戶未輸入內容的情況下,評論框內默認提示文案是什么?(交互細節)
- 。。。
可以、需要確認的內容太多,這里就不贅述。
看到這里,讀者朋友們應該明白,為什么前面會說,幾乎不存在“100%明確”的需求。
很多需求細節,同時也跟技術實現細節強相關,不能苛求產品經理都考慮到。這種情況下,作為開發者的我們應該主動找出問題,并與產品經理一起將細節敲定下來。
When:完成時間?
一個同時有前端、后端參與的需求,精簡后的需求生命周期,大概是這樣的:
需求提出-->開發-->聯調-->提交測試->需求發布
一個需求的實際發布時間,大部分時候取決于實際的開發工作量。如何評估開發工作量呢?最基本的,就是明確“做什么”,這也就是上一小節強調的內容。
這里我們假設:
- 需求已經明確,小A的開發工作量是
3
天,小B的開發工作量是3
天。 - 假設小A
9月1號
投入開發
那么,是不是9月3號
下班前需求就可以發布了?
答案顯然是:不能。
要得出一個靠譜的完成時間,至少需要明確以下內容:
- 前端、后臺 各自的工作量。
- 前端、后臺 投入研發的時間點。
- 前端、后臺 聯調的工作量、時間點。
- 需求提交測試的時間。
- 需求測試的工作量。
最終,需求的完成時間點可能如下:(跟預期的出入很大)
對于需求完成時間的評估,實際情況遠比上面說的要更復雜。比如需要考慮節假日、成員休假、多個需求并行開發、需求存在外部依賴項等。以后有機會再展開來講。
How:如何完成?
完成需求容易,如果要高質量完成,那就需要費點功夫了。同樣的,只挑一些重要的來講
- 明確需求、關鍵時間點
- 嚴控開發、自測、提測質量
- 及時暴露風險
- 推動解決問題
- 關注線上質量
明確需求/關鍵時間點
這塊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前面已經講過了,這里不再贅述。
嚴控開發、自測、提測質量
作為一名合格的前端工程師,對自己的開發質量負責,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時常問自己:
- 開發:是否嚴格按照需求文檔完成功能的開發。
- 聯調:在與后臺同學聯調前,是否已經對照測試用例,對自己的模塊進行了嚴格的自測。
- 提測:提測前,是否已自測、聯調通過;測試正式介入前,產品是否提前部署到測試環境,并進行初步的驗證。
嚴格把控開發、自測、提測質量,這不但是能力,更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如果能做到這點,不單節省大家的時間,還可以讓其他人覺得自己比較“靠譜”。
備注:以下截圖,是筆者之前一個需求的自測用例(非完整版)。同樣是評論功能,自測用例將近50個。
及時暴露風險
風險意識非常重要。在需求完成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各種意外的小插曲出現。對于前端同學,常見的有:
- 視覺稿/交互稿未按時提供。
- 需求變更。
- 工作量評估不足。
- 后臺接口未按時、按質完成。
- bug有好多,但修改不及時。
上面列舉的項,都可能導致需求發布delay,要時刻要保持警惕。一旦出現可能可能導致delay的風險,要及時做好同步,準備好應對措施。
打個比方:
前面說到,小A 評估了3天的開發工作量。等到開發的第2天,發現之前工作量評估少了,至少需要4天才能完成。
這個時候,該怎么辦呢?
相信不少同學都是這樣處理的:咬咬牙,加加班,4天的活3天干,實在完不成了再說。
這樣處理潛在的問題不小:
- 給自己增加了過重的負擔。
- 沒能讓問題及早的暴露解決。
- 可能打亂項目的整體節奏。
更好的處理方式是:及時跟項目組成員同步風險,并落實確認相應解決方案。比如適當調整排期、砍掉部分優先級不高的功能等。
推動解決問題
對于一個職場人能力的評判,“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個評估標準。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體現呢?
舉個例子,提測過程中,出現了不少bug,對于小A來說,該怎么辦呢?這里分兩種情況:
- bug主要是小A的。
- bug主要是小B的。
第一種情況很簡單,自己的坑自己填,抓緊時間改bug,并做好事總結,降低后續需求的bug率。
第二種情況呢?如果小B比較配合,主動快速修復bug,那沒什么好說的。但萬一不是呢?
遇到這種情況,小A可能會想:“又不是我的bug,干嘛操那份閑心,需求如果delay的話,那也是小B的問題,跟我無關。”
可能不少同學的想法跟小A一樣,這在筆者看來,略顯消極,處理方式顯得不夠“職業化”。
為什么呢?
同在一個項目組,得要有團隊意識、整體意識。需求延期,首先是所有需求相關人的責任,是要一起打板子的。然后,才會對具體的責任人進行問責。
回到前面的場景,小A更好的處理方式是:做好溝通工作,主動推進問題解決。
- 了解小B沒有及時改bug的原因:有可能太忙、bug不好改、沒有意識到那是自己的bug。
- 如可能,提供必要幫助:比如跟項目經理申請,這段時間小B集中精力改bug,暫不開發新需求
- 風險同步:如果小B真的不稱職,盡快知會項目負責人,對小B進行批評教育,實在不行就換人。
關注線上質量
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又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點。需求發布上線,是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并不意味著需求的終點,還得時刻關注以下事項:
- 功能是否正常運行?
- 各項指標是否正常?比如產品上報數據、性能監控數據、錯誤監控數據等。
- 有哪些可以優化的點?優先級多高?
- 。。。
只管功能開發,一旦需求上線,立刻做甩手掌柜,同樣是缺乏責任意識的表現。試想一下,如果你是團隊的老大,你會放心把重要的需求交給一個“甩手掌柜”嗎。
寫在后面
本文中,筆者主要從一個前端工程師的角度出發,談了一些“高質量完成需求”的經驗。里面提到的不少內容,放到其他崗位也是適用的。鑒于篇幅原因,很多細節都是點到為止,并沒有深入展開。
方法論再多,最終還是需要人去落實。作為一名前端工程師,加強責任意識,主動承擔,勤于總結,做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