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在其《天龍八部》一書中,關于西夏的部分有這樣的描寫:
徐長老點了點頭,道:“西夏國整軍經武,還不是來打我大宋江山的主意”白世鏡低聲道:“正是如此。凡是進得‘一品堂’之人,都號稱武功天下一品。統率一品堂的是位王爺,官封征東大將軍,叫做什么赫連鐵樹。據本幫派在西夏的易大彪兄弟報知,最近那赫連鐵樹帶領館中男士,出使汴梁,朝見我大宋太后和皇上。其實朝覲是假,真意是窺探虛實。”
顯然,這里出現了一個歷史錯誤,西夏派遣使者到汴梁,歷史記載中確有其人其事,但不是派遣出勇士去“窺探虛實”的。早在宋朝建立初期,黨項人就曾經派遣使者到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向宋朝進貢。具體的文獻記載是公元960年,早于西夏建國時的公元1032年。
黨項族是我國古老的羌族中的一支,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東南部一帶,也就是在今天甘肅省南部的大夏河流域,隨著勢力的強大,逐漸占據了青海、四川、甘肅交界處的天下黃河第一曲的瑪曲草原。英勇善戰的黨項族成了這一地區的不安定因素,他們一直和周圍的其他民族為牧場、馬匹而爭戰。唐代時,這種爭戰在黨項人與青藏高原上新崛起的吐蕃人之間進行。黨項人后來向唐朝請求內附,被唐朝朝廷安置在今天甘肅省東部和陜西省北部一帶。黃巢起義時,已經被唐朝任命為宥州(今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刺史的黨項族領袖拓拔思恭,帶領黨項軍隊南下,參加到鎮壓黃巢起義的行列中,這次行動為置身黃土高原卻一直未能被唐王朝重用的黨項人爭得了一個體面的席位——拓拔思恭被封為夏國公,并被賜李姓,這也是后來西夏建國后,人們一直稱呼西夏皇帝為李姓的緣由。
趙匡胤建立宋朝后,黨項人的勢力還很弱小。公元960年,拓拔思恭的后人、夏州節度使李彝殷派人到東京進貢,表示臣服宋朝。公元982年,黨項人領袖、被宋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的李繼捧親自到東京朝謁,表示愿意獻出自己的管轄的所有地盤,歸順宋王朝,這是黨項族歷史上第一個走進宋朝國都的首領。宋太宗欣然接受了這份主動送來的禮物,不僅授予李繼捧彰德軍節度使一職,而且出于更好地控制這些黨項高層人物的目的,提出把李氏家族遷到東京并賜國姓趙姓。這一表面上是讓李氏家族進京享福、實質上卻是鉗制黨項人的舉措,很快在黨項人內部激起了風暴,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拒絕遷往東京,他率領少數人馬離開宥州。穿越鄂爾多斯高原,在一個叫地斤澤的地方,聚集黨項之眾,開始了反叛宋朝的道路。這種反叛后來幾乎貫穿了他的孫子元昊建立的西夏王朝的全部歷史,前后一共持續了200多年。
公元1032年,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繼承夏國公位后,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朝的控制。他首先棄趙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又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朝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后幾年內,元吳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文字(西夏文)。顯道十二年(公元1038年)十月十一日,元昊在興慶府(令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宣布正式登基,國號稱大白高國(即西夏),改元天授禮法延祚。4個月后,元昊派遣大臣野利仁榮給宋朝朝廷送去奏表,說自己就是“世祖始文本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稱大白高國”。這是西夏和宋之間派出的第一個正式的、身份最高的使者。元昊去世后,他的兒子諒祚登基后,重用漢族禮節替代元昊時注重的蕃禮,于公元1061年、1062年,先后兩次派使者到東京學習中原禮儀,并以馬匹換取《詩經》、《尚書》等典籍。西夏第四任皇帝乾順即位后,派遣使者到東京,通過上書的方式向宋朝請求謝罪,此后夏宋兩國進入了近20年的冷戰時期。直到公元1144年,西夏仁宗派遣使者到已經南下的南宋朝廷祝賀天中節,這才恢復了同宋朝的雙邊關系。
金庸先生還寫道:“原來西夏人在這頃刻之間,已在杏子林中撒布了‘悲酥清風’,那是一種無色無臭的毒氣,系搜集西夏大雪山歡喜谷中的毒物制煉成水。”
西夏境內當時最大的山是祁連山,整個祁連山脈綿延幾百公里,也只有不多的幾段能有積雪,金庸先生又把他常常用的昆侖山,天山等“盛產毒物”的山脈套用在了祁連山上。
進攻之前,元昊先派人到韓琦那里請和,韓琦告誡部下說:“無故請和,必定有詐。”遂下令各堡加強戒備,并親自巡邊至高平(今甘肅平涼市東)。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lishi/20161220/7465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