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治傷傳人,“變與不變”中見精誠

記者/許蕾

清晨,時間還沒到點,學生還沒到位,75歲的石氏傷科傳人石印玉教授已經打開診室門,迎進了病人和家屬。

石印玉每次門診會準備5張加號券,對第6個來加號的只能說抱歉,因為要保證每個病人有充足的診治和溝通時間。

毛巾卷卷治頸椎病,原來是這么來的

“石氏傷科”是我國著名的中醫骨傷科世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上海市名中醫石印玉作為石氏傷科的第四代傳人,在南來北往的病人身上感受著時代的變遷。

一、疾病譜在變:從單純外傷到傷病交加,從腰痛、腿痛到身心俱痛

一百多年前,來傷科求治的人多是跌打損傷,以及風寒濕相關的痹痛。今天的診室里,皮開肉綻、骨折出血的病人已很少見,各種痹痛也多由燥濕內熱所致。這與現代人生活環境、工作方式的改變有關。

一位女病人四十歲上下,渾身關節酸痛,大骨頭、小關節都痛,喉嚨也痛,像有東西卡著……她長期病休在家,多項骨傷科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最近的五官科電子喉鏡檢查也未見明顯異常。

另一位六十多歲因退行性關節炎就診的婆婆,在十多分鐘的問診中,一直訴說著自己脾氣如何變得暴躁,如何因一點點小事坐立不安。

毛巾卷卷治頸椎病,原來是這么來的

石印玉說,這些病人不僅存在瘀阻經絡,還夾雜肝氣郁結、虛火燥熱等表現,治療上需活血化瘀、扶正通絡,還需疏肝解郁、清熱燥濕,同時需要調攝情志、少食肥甘等生活方式的引導。石氏傷科倡導“十三科一理貫之”整體觀念,把握骨傷疾患病理機制,吸取中醫內外各科精華,融會貫通,廣收博蓄,這些特色在現代臨床治療中得以充分展現。

二、治傷觀念要變:“老法子”要與高新技術接軌

35歲的劉先生拄著雙拐進入診室,自訴右脛骨骨折內固定手術后六個月,“半年多骨頭一點沒長,急死了”。他帶來的影像資料顯示,斷骨間幾乎沒有新骨形成,確實無愈合證據。外院建議劉先生接受植骨手術,他慕名來到以治陳傷聞名的石氏傷科。

經仔細檢查,石印玉認為劉先生的斷骨不愈合,跟他手術后沒有早期康復鍛煉有密切關系。

毛巾卷卷治頸椎病,原來是這么來的

劉先生說:“是有醫生叫我多走多鍛煉,但也有醫生說骨頭沒長好不能動,我不知道聽誰的好,想想現在骨頭全靠鋼板撐著,還是保險點不要動了……”

石印玉解釋說,過去傷科醫生接骨后,只能用小夾板做外固定,當然要囑咐病人制動,以免導致劇痛和接合的斷骨錯位。而現在使用鋼板、鋼釘內固定,如此強度的固定和支撐,怕什么?

“我是在國外摔傷做的手術,術后第三天醫生就叫我下地走路。唉,我要是回國后能堅持就好了。” 劉先生說完,就站起來在診室里來來回回地走動,仿佛要把過去半年的時間補回來。

劉先生這樣的病人并非個例,石印玉嘆息道:“這就是學了一半的‘先進技術’。國內的骨折手術和器材都已和國際接軌,但新術式新器材會用了,醫療費用上去了,有些醫生新觀念新思路卻不跟上,最終病人將不能獲益。”

三、中藥劑型在變:老藥新用、內藥外用體現獨特智慧

門診中,石印玉經常對病人說:“給你開兩張膏藥。”此膏藥就是著名的復方紫荊消傷膏,由石氏傷科的祖傳外敷劑三色敷藥發展而來。三色敷藥不論是對骨折、脫位的復位之后,還是傷筋的初期,均能起到活血化瘀、涼血清熱、消腫止痛的作用。經過歷代傳承和改革,三色敷藥更名為復方紫荊消傷膏,于1993年通過上海市科學技術成果鑒定,以“巴布膏”這種全新的劑型面世,使傳統膏藥舊貌換新顏,使用也更方便、更干凈。

毛巾卷卷治頸椎病,原來是這么來的

麝香保心丸是經典的心內科用藥,能想象它在石氏傷科也大有用武之地嗎?石印玉經常會為陳傷舊傷的病人開出麝香保心丸處方,囑咐病人:把丸藥捻碎,攤在膏藥上,貼在傷處。這是利用了麝香保心丸中麝香的辛香走竄特性,促進治傷藥的滲透吸收。

四、大醫精誠不變:最少痛苦、最少花費,恢復最大功能

門診中,很多病人是抱著“能不開刀”的希望而來:斷骨不愈合的病人希望不要植骨,骨折對位不良的病人希望不要打開重新接,強直性脊柱炎病人希望不要做松解術……對這些病人說一句“吃點藥、貼點藥,我們來想辦法讓疼痛減輕、功能恢復”,這需要多大的擔當。石印玉認為,給病人帶來創傷和痛苦的手術尤其是風險性手術,應該是必須為之才走出的慎重一步。

毛巾卷卷治頸椎病,原來是這么來的

不開刀,可以手法治療,但需要醫者“手藝超群“。一位女孩摔傷了,骶尾骨痛不可觸,痛不可坐,做完檢查后沒有發現骨折。石印玉卻說:“里面還要查一查。”在病人和家屬驚愕但信任的目光中,石印玉為病人做了“肛指檢查”。實際上,這就是一種手法治療,旨在按摩松解受傷后痙攣的深部肌肉。很多病人經此“一指禪”,劇痛立刻緩解。

不開刀,可以保守治療,但更需要病人的依從和配合。對頸椎病病人,石印玉會囑咐他睡覺前用毛巾做個毛巾卷,墊在頸項部,每天堅持15 分鐘。這其實也是一種外治法,幫助病人恢復正常的頸部生理曲線。對需要長期服藥的病人,石印玉會反復叮嚀:“這膠囊每天早飯時吃,和最后一口飯一起吃。”這樣具體的醫囑,可以讓病人重視并牢記:很多治傷藥有刺激性,不能把傷治好了,卻把胃吃壞了。

“醫生,我下次什么時候再來您這特需門診啊?”幾乎每個病人在問診結束后會這樣問。

石印玉會拿出手機或翻開日歷,仔細核算這個病人下次復診的時間。但更多的時候,他是對病人說:“好了還來什么?”

病人不放心追著問:“好一點,沒全好呢?”

他就笑:“也不用來,普通門診去續藥就行。”

祝福這些“一次性”的病人,也祝愿那些“再來”病人早日“再也不來”。

毛巾卷卷治頸椎病,原來是這么來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iankang/20170113/87001.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