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導讀:

看文倉網友為您分享以下“淺談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資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對92to.com的支持!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商州區板橋鎮岔口鋪小學 雷建鵬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實施素質教育要重視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下面我來談一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培養質疑興趣。

要 使學生在課堂上樂于提問題,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例如《撈鐵牛》一課教學時,教師在揭示課題時先出示“撈”字,讓學生演示 何謂“撈”,教師在發問:“撈”字怎樣理解?學生回答:從水中取出物體叫“撈”。隨之,教師再讓學生用“撈”字組詞,學生組詞:撈魚、撈船、打撈„„。最 后教師在“撈”字后面顯出“鐵牛”二字,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來,學生發現了問題:鐵牛怎么會在水里?為什么要撈鐵牛?誰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撈鐵牛?并自然 地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思索閱讀課文,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之所以能發現這些問題,緣于教師的激趣和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打開了學生的思路。

二、培養質疑能力。

“學貴有疑”,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有“疑”可質,如何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我認為:

1、在預習中指導質疑

二年級下半學期開始,我為了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的習慣,在課文預習上有了新的要求。以往我的預習本上只要求學生預習課后生字(包括字音、音序、部首、除部首外有幾筆、組詞),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在預習生字新詞之后,針對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問題來。

拿 第6課«春天來了»為例,學生的問題可比我想象中的豐富多了。有針對字、詞的意思提出質疑的。如:“微風”是怎樣的風呢?什么樣子才算“舒展”?又如: “柔軟”是怎樣的感覺?有針對課文結構提出問題的。如:課文寫關于春天的哪些特點?除了書上說的外,你還知道春天有的特點嗎?又如:你們知道夏天的特點 嗎?等等。這是我未曾意料的結果,讓我對孩子們的思維來不得半點輕視,更引起我對學生探究欲望的濃厚興趣。

2、從題眼入手培養質疑。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課題質疑,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所以,很好地對課題質疑,可以訓練學生審題以及概括能力。

如 教學如在教學《珍珠鳥》一課、出示課題后,學生從課題質疑,學生提出的疑問有:珍珠鳥給我怎樣的感覺?我如何與珍珠鳥之間建立深厚的感情?而這些問題正是 課文的重點,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后再去讀書、自學自悟,相信不用費老師太多

的口舌學生就能理出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互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又如 《再見了,親人》,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親人”來質疑:文中“親人”具體指哪些人?為什么稱她們為親人?然后導讀課文,學生可從總體上領悟“親人”的共同特 點:她們都曾為了救助志愿軍而不惜作出重大犧牲。課文講讀結束后,可以再次引導學生審題質疑,如“朝鮮人民為什么對待中國人民志愿軍勝過親人呢?從而啟發 他們從另一角度注意文中寫到的志愿軍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內容,使課文“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 成偉大的友誼”的中心得以徹底顯現。

3、從課文的內容上質疑。

為了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應訓練學生找出 句、段中的重點字詞。如教學《李時珍》第四自然段時,可啟發學生抓住“完善”質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怎樣的藥物書才算是完善的?李時珍為什么要編寫完 善的藥物書?把“完善”換成“完整”行不行?為什么?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認識和思維特點,通過想一想、議一議,進而讀懂這個自然段。筆者還常 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性格、動物形象進行分析,或按自己的愿望重編故事后埋怨地問:“為什么八路軍不早沖下來,害锝王二小被殺害了?”說得挺有道理,于 是筆者就設了幾個放緩坡度的小問題。通過激烈的討論、合理的想象后,學生明白了:王二小的犧牲是誘敵必然的代價。如果八路軍很早沖下來,不但無法保證王二 小的生命安全,還會造成更

多的傷亡。王二小深深地了解工作的危險性,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做了。質疑的結果,王二小的形象豐滿了,學生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 國主義教育。

4、指導養成質疑的習慣。

質疑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學生敢問,這是前提。學生愛問,養成良好習 慣,這是關鍵。學生敢問、愛問還不夠,還要使學生會問、善問,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這是培養質疑能力的核心。由于學生知識有差異,發展又不平衡,一些老師 在談到“質疑”時,擔心這種新的教學方法只能使優生更優,差生更差。的確,課堂上說得頭頭是道的大都是優生,后進生只是在一旁觀望。因此,在培養過程中, 不能把敢問、愛問、會問、善問絕對分開,而要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認識。通過經常教育使學生樹立以下觀念:不懂就問,敢于發問才是好學生;學問的積累就要 靠好學和善問。對于怕問的學生側重于從培養敢問入手,對于有膽量問的學生則進行會問、善問的培養,以最終形成質疑、釋疑的學習氛圍,這樣讓全體學生在掌握 質疑方法,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培養,智力得到發展,這才是進行質疑的著眼點和歸宿點。

三、要把握好質疑的度。

這樣的教學 (指前面提到的教學方法),有人怕學生的思維像“野馬脫韁”,難以駕馭;有人怕學生的問題瑣碎而不到位,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其實大可不必。實驗證明,教 會學生發

現問題,正是讓教師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把教學的主要時間集中難點上,“教其不知,釋其所疑”。只要注意如下控制即可:(1)時間控制。首 先,要把握質疑的時機,特別在講授新課時和新課結束后,讓學生質疑的時機,特別在講授新課結束后,讓學生質疑。其次,質疑時要給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 不要怕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做到“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不亂“。四是,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無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于形式走過 場。(2)對象控制。質疑問難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兼顧,尤其要鼓勵差生質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 后問題越來越多,更無從問起了。(3)范圍控制。要保證質難問題的質量,既要拓寬內容、范圍,又要進行范圍控制,不能漫無邊際,要作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 學生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如《十里長街送總理》第一段中寫道:“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 引導學生針對“焦急”與“耐心”這一對看似矛盾的詞進行質疑。又如初讀《偉大的友誼》一文后,學生提出了“馬克思的生活為什么困窘?”“恩格斯為什么要幫 助馬克思?”“為什么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是偉大的?”等問題,教師可啟發學生對幾個問題進行分析,然后引導學生體會為什么第三個問題更有思考價值,更 有深度?實踐證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總之,質疑問難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金鑰匙,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向“自能讀書”邁進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要使學生做到在閱讀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學中問,問中學。學生學會了思考,也就學會了質疑。學會了質疑,語文教學中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就落到了實處。


百度搜索“看文倉”,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01/80469.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