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么是睡眠小能手?
一項由杜克大學主導的研究收集了數百種動物(其中包括21種靈長類動物,如狒狒、黑猩猩、狐猴、當然也包括人)睡眠情況方面的科技文獻,并將這些數據整合編輯成了一個睡眠模式信息數據庫。通過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對比其他靈長類物種,人類的睡眠時間非常短,平均每天睡眠7小時左右,而其他靈長類動物,如南方豚尾獼猴和狐猴每天平均需要14-17小時的睡眠時間。
不過,人類的睡眠往往更有效率,換句話說就是,在整個睡眠時間內,人類只有很少一部分時間是淺度睡眠,大部分時間都處在深度睡眠中。如,快速眼動睡眠(積極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REM)占了人類整體睡眠時間的25%左右,而鼠狐猴、獴狐猴和非洲綠猴的快速眼動睡眠最高僅占它們整體睡眠時間的5%。
杜克大學的人類學家David Samson表示:"人類是罕見的能夠實現短時間內高質量睡眠的物種。"研究人員認為,人類能夠進化成在短時間內實現高質量睡眠的現狀和人類祖先的睡眠習慣有著莫大的關系。遠古時期的人類最早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在樹上睡眠,隨著進化逐漸過渡到在地面上睡眠,這一轉變導致早期人類的睡眠時間不穩定,因而不得不在睡眠中過度注意周圍事物,如篝火是否熄滅、豹子和鬣狗是否靠近等等,這就要求人類的祖先必須要充分利用睡眠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高效的睡眠質量。相關研究于2015年12月12日發表在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101/31751.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