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近日媒體集中報道了駭人的“醫托”現象:北京醫托組團坑人,患者消費萬元醫托能提成七千。昨日,北京警方做出回應,查處了一起特大“醫托”案,150人落網。然而翻查舊聞,全國各地對醫托的報道一直都有,監管部門也一直在打擊,但具有中國特色的醫托現象依然興盛,原因在哪? 北京西站A1出口,一名女醫托身著帶有“北京公交集團”字樣的衣服,與兩名同伙聊天。(據新京報)北京西站A1出口,一名女醫托身著帶有“北京公交集團”字樣的衣服,與兩名同伙聊天。(據新京報)坑人的醫托由來已久,但打擊乏力防不勝防的醫托,坑的往往是窮人的救命錢,影響最為惡劣

所謂醫托,指的是一些醫療騙子,長期活躍在大城市的火車站、地鐵口、醫院門口、掛號處,現在甚至網上也有很多。他們用欺騙的方法引誘通常來自小城市或者農村的患者,把他們騙到一些偏僻的、甚至無醫療資格的小醫院、小診所去看病,然后與“醫療人員”合伙騙取高額診療和藥物的費用。

這種行為就跟酒托一樣,但著了酒托的道還可以說有自身不檢點的原因,被騙取的財物可能也不甚緊要。但醫托騙的往往是急需治療的窮人,騙的經常都是救命錢,因此影響尤其惡劣。

我們也很難責怪患者太過輕易上當,人生地不熟等原因且不說,仔細察看媒體對北京醫托的調查,可以發現醫托們的騙術實在是相當高明,“他們組織嚴密,分工明確。遇到看上去像是病人的乘客,哪幾個醫托上前搭訕,哪幾個醫托把病人送到地鐵站,哪幾個醫托負責把病人領進小醫院、診所,都有分工。大的團伙,甚至會分出專門的人在旁邊盯梢,以防被監管部門抓現行。”醫托在勾引人上當時,還有很多具體的技巧,例如老鄉專門騙老鄉,假扮本地居民,甚至送錦旗給“醫生”演戲給病患看,等等。

醫托團伙作案,受害者則防備意識較差,甚至有心防范也會被算計(例如醫托上來就告訴你“有很多醫托”,但他是“真心幫你忙”),而且醫托騙術不斷升級變化,只為騙財毫無同情心。這讓很多外地來的病患確實防不勝防。

醫托騙術通常都非常高明醫托騙術通常都非常高明首先想到的辦法是加強打擊力度,但多年來的打擊并沒有多少效果

那么,治理醫托的辦法,首先容易想到的就是讓相關部門加強監管,讓執法部門加強打擊力度。但要知道的是,醫托現象由來已久,全國各地尤其大城市往往都有,執法部門也不是近年來才開始打擊,但效果并不明顯。就以媒體報道的北京西客站醫托而言,據說這些醫托盤踞在北京西站出站口已近20年,“這些醫托基本都是湖南籍,規模大概七八十人,以前是往各小醫院、診所拉人,大概五年前,這些人開始固定往百德堂拉病人。”

2005年的時候,北京也有一波“醫托猖獗”的報道,當時北京同仁醫院保衛處工作人員稱“我們醫院附近潛伏的醫托有一百二三十人,僅上個月我們就抓到50多人,估算他們騙取患者的救命錢超過10萬元,許多病重患者一生的血汗錢全部被他們騙光,非常可憐。”北京兒童醫院保衛處處長則稱,“今年(2005年)7月份我們醫院保衛處和月壇派出所,僅僅一天就抓到13名醫托,幫患者追回被騙款1.3萬元。”

而國家衛計委去年底曾公布,為期一年多的聯合多部門打擊非法行醫的專項行動,全國共查處了醫托行騙案件966起。

這表明,雖然對醫托現象一直有打擊,但作用有限。原因有多方面,例如打擊行動不能常態化,經常死灰復燃;醫托行騙手段高明,不容易留下破案線索;等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醫托行騙利潤空間巨大,騙子們愿意打點“周圍的關系”,從而保證能常年固守一個地方行騙。據一家民營醫院老板透露,如果有入侵者貿然進入醫托的“勢力范圍”,根本不用醫托動手,會有人出面驅逐。

這是2005年被抓獲的一群醫托,但多年來醫托一直非常猖獗這是2005年被抓獲的一群醫托,但多年來醫托一直非常猖獗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年來醫托始終猖獗就不難理解了,再呼吁加強打擊,恐怕效果還是有限。

還有人從衛生醫療管理的角度,主張嚴格管理小醫院、小診所,甚至嚴格限制民營醫療單位的辦理資格。但能不能嚴管且不知,就算嚴管了就能杜絕黑醫院黑診所嗎?恐怕也不容易。不能否認,一些市場化醫療機構對一些醫療亂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整體上來講,還是起到了分流就診人員的作用,加強管理往往容易“一管就死”,未必是好辦法。

僅靠更平均地分配醫療資源,恐怕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良方

有人提出,之所以有醫托,是因為有太多來到大城市尋醫問藥的外地病患,要解決醫托現象,要讓外地病患在本地就能治好病,因此主張在小城市和鄉鎮加大醫療資源的投入,甚至主張縮減大城市的醫療資源,讓醫療資源平均分配。

這個想法不能說沒有作用,但并不是那么容易實現的。鑒于我國醫療服務行業總體水準的良莠不齊,盡可能地平均分配醫療資源,可能會導致醫療服務水平的整體下降,因為大醫院的管理水平不是小地方的小醫院可以比擬的,要治療疑難雜癥和應對民眾日益提升的醫療服務需求,大醫院也往往有必要做大做強。當然現在確實有大城市的大醫院承擔職能過重的問題,縣域醫院的資源投入確實需要加強,但一來需要時間,二來也不能解決小地方病患得了大病非得去大醫院的問題。

強化宣傳,提醒防騙,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還有人提出,既然醫托在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醫院等附近出沒,那是不是可以效仿銀行,用各種文字和語音持續提醒公眾警惕詐騙?如鐵路部門在進京列車抵達北京之前,廣播多次提醒旅客警惕醫托,或者點明醫托詐騙術,又如北京西站廣播也持續提醒游客防備醫托,是否又能起作用?

不太看好這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方法能起到作用,因為這些提醒無助于解決病患的病痛,但醫托卻善于從這個角度騙取患者的信任,而且騙術真的是在不斷升級,難以防備。

要想真正根治醫托,還得找到更深的根源。

治理醫托,關鍵要搞明白為何醫托是中國特色“醫托現象”的產生,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失靈

醫療服務市場是一個很特殊的市場,特殊就特殊在買賣雙方之間巨大的信息不對稱,病患對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往往缺少了解,而只有醫生才是權威。這樣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就會出現市場失靈。舉一個典型例子,一個小地方的患者生了重病,沒有人能夠向他提供治病信息的指引,甚至當地醫院也提供不了幫助,病患就只好來到大城市,卻依然由于排隊等各種原因無法及時得到正規治療,這就給了醫托騙子可乘之機,他們加入了這個醫療服務市場,利用患者對醫療信息了解不足,誘騙他們以高昂價格只得到效用為負的治療,這就導致了市場失靈。

按經濟學的說法,這種信息不對稱是一種外部性,需要由政府解決這種外部性,才能讓“醫托”現象消失。

國外難覓“醫托”,關鍵在于社區首診和嚴格的轉診制度,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

事實上,“醫托”這個詞基本上只在國內出現,幾乎找不到發達國家存在醫托的報道,發達國家的醫療詐騙,往往是“患者假生病”騙取醫療保險,而不是被醫托坑。

之所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不存在醫托,是因為他們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方法是建立社區首診和嚴格的轉診制度,所謂“社區首診”和“嚴格的轉診”,以英國為例,是指居民要想享受國家免費醫療,在患病時(重大傷害等立即威脅生命的狀況除外),就必須首先由社區或家庭的全科醫師診治,并根據病情逐級轉診,病情控制后再轉回至全科醫師處進行后續性治療。醫院不接待沒有任何醫師或醫療機構推薦轉診的病人。這種制度就保證了患者在患病后,對病情有初步的了解,并知道該如何進行下一步。而不是像無頭蒼蠅那樣跑到大城市里,被醫托騙子玩得團團轉。

社區診所中的全科醫生,經過全科醫生的首診,能有效給予患者有用的醫療信息社區診所中的全科醫生,經過全科醫生的首診,能有效給予患者有用的醫療信息中國要想根治醫托現象,就必須花力氣建設好社區首診制度和轉診制度

中國要想根治醫托,就也得建立類似國外的社區首診制度和嚴格的轉診制度。有了健全的社區首診,能讓很多不需要跑到大醫院的患者留在小醫院或診所、甚至家里進行處理。更重要的是,就算是大病,配合規范的轉診制度,也能夠讓患者在大城市樹立明確醫療方向,能夠盡快獲得有針對性的醫療,減少了在陌生環境停留的時間,也就自然減少了被醫托侵擾的機會。

然而從本世紀初中國衛生當局就說要建立社區首診制度和轉診制度,效果卻非常不佳。例如,2012年北京市醫院門診總診療人次為1.97億,其中基層醫療機構5905.8萬人次,占總量的 29.9%,超過七成的門診依舊由大醫院承擔。另外,由耶魯大學、輔仁大學、廈門大學聯合完成的調查表明,北京、上海、廈門3個城市的5000多個家庭、18889個家庭成員里,僅有12.28%的居民愿意首選社區醫院。

而相比之下,在英國,90%的門急診由家庭醫生首診,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沒有進行轉診,由全科醫師完成治療,98%的門診處方藥由全科醫生開出。美國每年12億人次的就診量,其中81%發生在醫院外的醫生診所(Physician offices)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我們的香港和臺灣地區,這個比重也均超過80%。

這就是為什么國外沒有醫托,而國內醫托如此興盛。

結語全科醫生、社區首診、沒有轉診介紹就不能去大醫院,這些制度很多人聽起來還很陌生,這固然有民眾觀念抱殘守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有關部門作為還不夠。要想杜絕醫托,就必須下力氣建立這些現代醫療服務的制度。

騰訊網·今日話題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7/9913.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