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 虎媽熊孩(TigerMomsWildKids)”
文 | 虎媽
“
與其鼓勵孩子考北清常青藤,不如父母自己先考一個吧,這樣,你的孩子上北清常青藤的機會大大增加。
”
家長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寒假還沒過呢,已經有家長約虎媽規劃暑假安排了!
虎媽身邊很多家庭暑假要去國外夏令營,優質夏令營名額早就在圣誕節前就被搶光了。春季2、3月份之后才能確定的國外夏令營,往往是無需篩選或者報名不足的夏令營(那些報名后需經過選拔的夏令營,最遲也會在4月份公布錄取名單),中國蓬勃興起的中上產家庭看不上。
這只能算短期規劃,長期規劃比比皆是:
8年級學生的父母糾結孩子將來在國內工作,那么還要不要出國留學,因為大學期間的校友資源非常有利于將來職場的提升;
3年級的孩子打算6年級去留學,假期陪著父母去考察國外私校和居住地,父母開始考慮長期合法居留國外的途徑,以及孩子長大后自己回國定居的退路;
剛懷孕的新手家長考察學區房時不忘問一問新小區對口初中是哪一所;
……
很多家長深惡痛絕流行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孰不知,家長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家長的背景和經歷決定了他們希望孩子成長為什么樣的人,他們給孩子選擇什么樣的教育,他們提供什么樣的家庭條件。
家長的教育規劃,體現了他們的眼界和人脈。大概直到2010年,國外夏令營還只是北京極少數孩子的機會,他們的父母,莫不是有過國外居住或工作的經歷,或者有親戚在國外,通過人際關系介紹夏令營。
特色教育/非主流教育
就好像是同心圓,從內向外,特色教育的先驅者們,他們的影響力逐步向外擴散。家長距離核心圓的距離遠近,決定了自己孩子接受特色教育的時間早晚和程度。兩個陌生人之間怎么建立聯系?比拼的是人脈資源和信息敏感度。
各種特色教育里,虎媽最佩服的就是在家學習(homeschooling)了。首先,在家上學,要求父母一方全職照顧孩子,家庭收入穩定,其次,在家上學就是要尋找完全個性化定制教育,每一科都要匹配教師和學習資源,有些家庭甚至聯合小圈子辦起了私塾,既教自己孩子,也為他尋找同齡小伙伴。父母為此所付出的精力心血,遠超虎媽這種把孩子送到學校的家長。
在家上學的孩子,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鄭亞旗。他自己創業,生活自理。可是,如果他不是鄭淵潔的兒子,他能拿到皮皮魯的版權代理嗎?
所以,虎媽一直認為,選擇在家上學或者其他非主流教育的家庭,都是面對教育大環境時有退路的家庭。什么樣的家庭,才可以為孩子鋪就二十年之后的路?在家上學的孩子,長大后更多選擇靈活就業,不大可能進入體制內找一份安穩終身的鐵飯碗,什么樣的父母,可以接受孩子放棄穩定就業而選擇明天可能失敗沒收入的靈活就業?
父母提供的家庭經濟基礎之外,還有家長的眼界和執行力。特色教育/非主流教育應該是少數有能力的家庭的深思熟慮,而不是某些家庭無可奈何的華山一條路。
義務教育
海淀黃莊號稱“宇宙補習中心”,凡是在黃莊無法站穩腳跟的補習機構留學中介課外活動組織機構,就不要想著開拓北京市場了。
每次虎媽站在黃莊路口,都會尋思著,附近這些機構里的孩子,他們的家庭背景是什么樣的?有沒有人追蹤過,這些機構里出來的孩子,再過十年二十年,他們的人生,跟那些沒有進過機構或者考不進機構高端班的孩子相比,有什么差別嗎?
這種數據,才是我們討論“小升初的萬惡之源”“學而思為什么這么火”“教育改革應該怎么改”這些熱門話題時,最有用的證據材料。
可惜的是,目前我國教育界更多的研究,針對的是高等教育里的大學生(也許是因為調查大學生方便且不涉及研究倫理?),或者對比城鄉家庭里的孩子學業成就的差異,或者調查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的教育現狀。不是說這些研究不重要,只是虎媽個人很感興趣那些從黃莊機構里走出來的孩子。
在義務教育階段,許多研究已經證明,父母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對于兒童的學業成績,有著顯著正向影響。
“
父母收入越高,孩子越有可能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更多教育機會
城市里學區房房價一路走高,從入學機會上已經區分了孩子能獲得什么樣的教育資源。我國的義務教育,即使在同一所城市里,也存在著巨大的投入不平衡,強校在硬件投入上,不輸世界頂級學校,弱校則連基本的代課老師都找不到。
跟學校教育相輔相成的課外教育活動,學業體育文藝科技,每一項當成特長練習,都要求家長額外投入金錢,花錢似流水。這等于是讓高收入家庭進一步強化了家庭收入對于孩子學業成就的正面影響。
“
家長的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視教育投入,家庭收入越高,家長的教育參與越頻繁。
家長積極參與自己孩子的教育,這恰好是當下流行的教育理念。很多父母沒有想清楚,只有中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才能積極參與教育,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的父母,哪里有那么多休閑時間管孩子?
北京這么大,下班路上一個小時很普通,父母晚上7點才進家門,孩子如果像大熊這樣瞌睡多要早起晚上8點就上床,老師布置那么多需要家長配合的作業,還有課后班的接送,家里如果沒有人做飯掃衛生,真是亂了套,還談什么“父母參與孩子的教育”?
每個北京小學生的背后,每天下午3點到晚上9點都站著一個陪伴的大人。如果父母一方不能全職,就只能請保姆或者老人來做。
大熊班里40個學生,2名已經移民,其余大多數孩子都有過跟父母出國旅游的經歷,有些孩子小小年紀已經走過了不少國家。
學校每年都有一周春假,校長說“世界那么大,你可以去看看”,孩子們開心得笑了,上班的家長們卻犯了愁,怎么跟領導請假呢?就說“我孩子學校放假了,我要帶娃出去玩。一定要準假!”?扣工資是小事,請不出來假才是真正難!
“
家長教育程度越高,那么,孩子的學習行為越規范
性格雖天賦,習慣可培養。孩子晚上學習時,家長是否愿意放棄自己心愛的電視節目(即使那些只是無聊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會不會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學習用具和書包?先完成作業再玩?集中精力完成作業、自己檢查糾錯?會不會經常告誡孩子“你要努力”?
孩子看書時,家長在玩手機ipad、還是自己也在看書?家長要求孩子被背古詩看名著,自己又背了多少故事看了多少名著呢?能否跟孩子深入討論讀書的內容?
高效率的學習,容易產生在安靜不受干擾的環境里。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越愿意為孩子營造合適的學習環境,也越支持孩子對學習持有正面態度(積極主動地學習)。
小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受到父母的影響,等到他們升入中學,父母在這方面的影響將持續減弱消失。所以,很多中學生家長都語重心長地告誡虎媽這種小學生家長:“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習慣最重要,不要太糾結一次兩次考試成績。”
高等教育及以后
雖然很多人對高考各種不滿意,但是普遍地,大家都認為高考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向上流動過程里最公平的路徑。只要孩子足夠勤奮,就能考上心儀的學校。
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重點大學里,來自中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的比例越來越高,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比例越來越低。
因此,前幾年,某大學公布,家庭三代以內無大學生的農村考生,可以享受有限額的錄取優惠。校長的意思很明確:教育改變命運,我們要為最底層的學生提供更多教育機會。這個做法,很快因為難以鑒別學生家庭背景而停止,改成了資格審批之后按成績錄取。
那么,進入高等教育之后呢?前幾天中國青年報發表《爹媽沒的可拼,靠讀研和理工專業才能逆襲……》文章,這篇文章里的調查數據,執行時間是2007-2013年,每兩年一次,每次調查涉及28-29所高校,6400-8400名畢業生。
標題已經非常直白:首先是拼爹媽,其次才是讀研究生(還得是理工專業),才能提升第一份工作的起薪,以及更有可能從事管理技術類工作而非專業技術性工作(前者薪水高于后者)。
文章里的一些觀點很耐人尋味。
1. 高等教育里存在著代際效應,即無論孩子是本科畢業還是研究生畢業,父母收入越高,則孩子第一份工作的起薪越高,父親從事管理技術類職業,則孩子從事該類型職業的機會顯著高于其他人。
2. 即使從事同一職業,低家庭收入出身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起薪,最多也只有高家庭收入出身的畢業生的七成收入,最低可以低至五成。
3.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人文社科類專業在求職時更容易發揮家庭背景的影響,因此,低家庭收入出身的孩子更多地選擇理工專業,這有利于他們將來擺脫家庭背景的束縛。
這篇文章所引用的調查數據,終結于2013年。階層固化,已經是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之一。可以預料的是,未來五年十年之后,中國社會的階層固化現象比當下更嚴重,未來的年輕人實現向上流動,也許只會更艱難。
沒有證據表明,人文社科類專業的經濟回報,高于理工專業。上面所總結的第3點,虎媽個人理解為:
(1)擁有勤奮踏實刻苦這些“好學生”品質的學生們,更容易在理工科專業里找到;
(2)人文社科類學生更多體現了家庭教育而非學校教育的成果。
于是虎媽恍然大悟,為什么中小學老師們普遍喜歡理科生。(標準化考試里面,理科生容易出成績,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然,你也可以把這看成是一個選了文科專業的理科生在過了廿年后多么痛的領悟,嘻嘻。)
以上結論,基于調查數據而總結,請勿用個人經歷——比如“我自己勤奮刻苦,選擇了人文社科類專業”“我出身低收入家庭,選擇了人文社科類專業,也找到了起薪頂點的工作”——來反駁群體結論,二者是同一個觀察單位,但不是同一個分析單位,謝謝!
與其推孩子讀北清,
不如父母自己先考進北清
“我爸是李剛”事件過后,“拼爹”似乎成了“走后門拼關系”的代名詞,淪落成了負面詞匯。然而,現實情況是,父母最關心的孩子教育,恰恰最離不開“拼爹”。
國外大學錄取,拼爹是明擺著的一條路。校友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被錄取,一個家族里如果有好幾代人都讀同一所大學,那么他們的后代也更容易被這所大學錄取。藤校是私立學校,富貴人家的孩子根本不愁爬不了藤,藤校搶著要他們。
那么,中國的大學呢?1999年中國大學擴招以來,城市學生讀大學的比例,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農村學生。對于城市學生來說,擴招提供了更多教育機會;而對于農村學生,擴招所提供的教育機會相當有限。
城鄉差距很明顯看得出拼爹的影子,同一個城市里呢?
每年中考和高考,北京的西城和海淀總是成績最好,在學生智力水平相等的條件下,這被解釋為這兩個區的師資最好。好師資吸引了好生源,好生源又提升了好學校的聲譽,所以這兩個區的房價最貴。
高收入家庭才能買得起學區房,支付得起課外教育培訓的高昂費用,即使義務教育主張起點公平,但是也不能阻止高收入家庭支付高昂費用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當優質教育資源有限時,競爭不可避免,拼爹也是必然的結果。
有些家長厭惡拼爹,決心“拼孩子”,所以同時上三個以上奧數班的海淀孩子大有人在,名額搶都搶不到。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誰都懂,一旦落實到實踐,就變了調。
為了堵上大熊未來頂撞的嘴,虎媽先發制人:“孩子,我能考上北清,才會要求你考北清;我考不上北清,也不會逼你去考北清。”
古代人讀書,為了科舉入仕,治國平天下。現代人讀書,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健全人格、發展科學知識、還是建設現代國家?各種目標都需要,未免太貪心,只取一點,做好即可。
即使“拼孩子”,背后也有拼爹的影子。父母的遺傳基因怎么樣?家庭收入多少?教育參與程度如何?
看清楚因果,仍不忘努力和主動,這才是我的孩子在教育中應該保持的本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14/10140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