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博客跟技術無關,只是自己閑暇時的思考,主題只有一個:如何讓用戶愿意點擊你的頁面,并且點的很爽。是和用戶體驗相關的主題。
作為一個程序員,我很害怕自己陷入這樣一種狀態:“最近忙著寫代碼,都沒時間思考了。”思考一直以來是提升自己的一個動力源。當我看到一個垃圾的UI,或者糟糕的用戶體驗時,我常常懷疑那個產品經理是不是陷入了這樣一種狀態:“最近忙著抄別人的設計,都沒時間思考了”,思考,同樣是提升一款產品的源泉。回到今天的主題,為了增強用戶的點擊欲,我們該思考哪些問題呢?以下是我追求的一些原則:
- 身臨其境,還原用戶使用產品時的真實場景
- 打動用戶的心,要從人的本性、原始欲望、世界觀等深層發掘
- 創造讓用戶“會心一笑”的美好瞬間
用戶與產品的交互,其實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相似的。為什么我們會感覺“爽”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內心深層的需求和期望(或者說是欲望)得到了滿足。相反,一旦我們的體驗與需求相反,則會感覺“不爽”。
舉個例子,你在飯店里點一瓶可樂,來對比一組場景:
場景A:
我:服務員~
服務員:……
我:來一瓶可樂~
服務員:……
我:服務員,來一瓶可樂!
服務員去拿了一瓶可樂過來給你。
場景B:
我:服務員~
服務員:先生您好,請問需要什么?
我:來一瓶可樂~
服務員:好的,請稍等
服務員去拿了一瓶可樂過來給你。
場景C:
我:……
服務員:先生您好,請問需要什么嗎?
我:……
服務員:我們今天搞活動,可樂一塊錢一瓶,要不要來呢?
我:……
服務員:不過期、不摻水、不需要其他消費要求哦
我:來十瓶可樂
服務員去拿了十瓶可樂過來給你。
場景D:
我:……
服務員A:先生,我們今天搞活動,可樂一塊錢一瓶
服務員B:先生,雪碧也是一塊哦
服務員C:先生,來看一下菜單吧,我給你介紹下特色菜
服務員D:先生,我們可以送外賣哦,來掃一下二維碼吧
服務員E:先生,……
我:滾你妹的!
場景A,基本沒有雙方的交互,你甚至都懷疑自己沒說清楚或者對方沒聽見。不爽
場景B,對方及時給你反饋,并做出正確的響應。略爽
場景C,主動與你交互,表示愿意為你服務,并打消你的顧慮。爽
場景D,太多的主動交互,你感覺被騷擾了。不爽。
互聯網產品的體驗,大體也逃不出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這些熟悉的場景。那么,我們怎么才能讓用戶“爽”呢?
從按鈕的四態說起
我們與產品界面的交互,絕大部分是通過點擊來完成,按鈕是最常見的一種交互對象,雖然現在的扁平化設計把按鈕設計成了其他一些形態,但其本質上還是按鈕,應該有以下的幾種狀態:可點狀態、鼠標移上狀態、鼠標按下狀態、不可點狀態。
有時候因為項目時間緊或者設計疏忽,我們產品界面上的按鈕只有一種狀態或兩種狀態,可能我們會覺得這樣也OK啦,能點不就行了,其實不然,用戶體驗往往就體現在這些細節上,不信?我用按鈕來重現上面的四個場景,對比之下,你馬上就會感受到按鈕的狀態會給用戶體驗帶來多大的差距。
你會發現四組按鈕像極了上面的四種服務員:
第一組:沒反應,“死”按鈕,你無法確定自己的操作是不是生效了。不爽
第二組:移上、點擊,都給你很好的反饋,你得到了肯定的反饋。略爽
第三組:主動給你暗示,表示很希望你點下去。爽
第四組:太主動導致混亂,已經干擾到了你的選擇。不爽
通過上面的對比,你會感覺到,“有生命”的按鈕能與用戶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告訴用戶你的操作生效了,我很愿意為你效勞。而不是讓用戶產生懷疑,瀏覽器是不是卡了?我的鼠標是不是壞了?我是不是手抖了一下沒點上?美好的瞬間源于用戶得到了肯定。
所以,無論時間再怎么緊,我都會讓設計師提供按鈕的四態,因為這些狀態會傳達給用戶一些很微妙的信息,而這些微妙的信息,正是我們觸摸用戶內心的橋梁。
抓住用戶的眼睛
當頁面內容比較多時,你希望用戶能很快聚焦到你期望的地方,比如能給你帶來收益的推廣鏈接,或者電商網站的“購買”按鈕。
你一定被下面的游戲推廣吸引住眼球了吧:
好了,不要看了,我們來繼續分析。這種原始欲望的誘惑是我們無法拒絕的,所以你會看到很多游戲都這么宣傳,打開一些下載站或電影網站,數不勝數。我經常會被吸引,盯著多看幾秒,有時也點一下。例如前些時間《女神聯盟》的廣告,至今讓我不能忘懷。
那么,除了這個手段,我們還有什么其他的方式呢?
位置、與周圍元素的對比度
這個原則其實也挺簡單,如果你想突出一個元素,把它放在易于看見的位置,并且與周圍的元素有鮮明對比。一般來講,用戶進入一個頁面,視線是從左上到右下移動的,并且一般是右手拿鼠標。來看下WordPress官網的這個下載按鈕:
按鈕放在了用戶視線最終定格的位置,并且周圍沒有其他任何干擾,非常突出。
符合大多數用戶的習慣
我們渴望在界面上有所創新,恨不得全球首創。但有些時候我們還是要迎合大多數用戶習慣的,在一些已經形成固定認知的地方,符合習慣才更能讓用戶接受。比如你讓用戶先輸密碼后輸賬號,絕對是一個反人類的設計。
來看看各大電商網站的購買頁面:
頁面結構基本相似,購買按鈕都在商品的右側下方,給用戶比較一致的購物體驗。讓我們再看一下亞馬遜的頁面:
一眼過去你很難看到“加入購物車”這個按鈕,因為首先你會習慣性的在商品圖片的右側下方找購買按鈕,另外一方面,根據用戶視線從左上到右下移動的規則,這個按鈕放在右上方,也很難讓人看到。不明白亞馬遜這么設計的用意何在,難道是想用戶在頁面上“多找找”?
合適的情況下,動起來
動態的東西總能比靜態的東西更吸引人的注意,所以你可以讓重要的元素動起來,但一個頁面上千萬不要有多個元素在動,這樣會讓人感覺很亂。就像有5個服務員在對你說話一樣。
讓用戶的鼠標按下去
吸引到了用戶的注意力,這只是第一步,為了增加點擊率,或者讓用戶使用你的某項服務,在用戶的鼠標移到那個按鈕上的時候,我們得想辦法讓用戶毫不猶豫的按下鼠標。
那么,用戶不按鼠標都有哪些原因呢?用戶看到一個按鈕的時候可能會在想什么呢?這就需要站在用戶的角度考慮了,比如:
- 點這個會不會花錢呢?
- 我之前填寫的東西不會沒了吧?
- 開通這個服務快不快,步驟是不是很繁瑣啊?
- 有沒有安全隱患,我的個人信息不會泄露吧?不會中毒吧?
面對不同的情況,用戶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好好琢磨了,并且把用戶的這些顧慮都排除掉。給用戶一個信息:放心的點吧,你所擔心的都不是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 鼠標移上按鈕的時候,顯示提示信息,例如sublime的下載按鈕:
在你擔心這個東西要不要花錢的時候,他告訴你,是免費的。
- 告訴用戶當前操作的進度和后續的操作步驟,常見的是這樣的提示:
- 在按鈕文字上面做文章,對比下列一組按鈕,你更傾向于點哪一個呢?
都是很細微的差別,但有時候這些細微的東西卻能決定很關鍵的數據。
專治強迫癥
受ios的角標設計影響,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多數消息提醒,都是一個紅點,或者紅圈里面顯示未讀消息數目。來看看這些撲面而來的消息提醒吧:
對于強迫癥患者來說,這簡直是一場災難,我每次連上WiFi,都得把這些圖標、未讀消息挨個點一遍,太令人發指了。雖然這對于消息推送、新功能推薦來說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為了消除討厭的紅點,用戶不得不點),但你們如此強奸用戶,簡直喪心病狂。
就算要顯示消息提醒,完全可以換一個不那么刺眼的樣式,像有道云筆記的這個,我還可以接受:
另外據說羅永浩的錘子系統,也提出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手掌劃過屏幕的時候,可以清除掉所有的消息提示。這或許算個不錯的方案了吧,起碼用戶不用挨個去點了。我們的web頁面,也可以借鑒一下,來個一鍵去除紅點功能。
其他的方案呢?我暫時也沒想到,既要給用戶通知,又不打擾用戶,這么矛盾的命題,或許還真是個千古難題呢。
更大膽一點的想法
上面的分析,都是基于已有的一些設計,拋開其他東西的束縛,光說增強用戶的點擊欲,我們還可以有更大膽的想法,哪怕只能針對小眾群體,或許我們的產品本來就是面向小眾群體的呢。
下意識行為
我們在生活中,會有很多下意識行為,比如有人叫你的名字,你會下意識回頭。有東西要掉了,你會下意識的伸手去接。能否利用這種下意識行為來“引誘”用戶點擊呢?來看一個例子:
我是一個dota迷,玩dota或LOL的同學都知道“補刀”這個概念,就是在對方只有一絲血的時候,迅速出擊,是打錢和搶人頭的必備基本功。因為這個操作太頻繁,所以玩家會形成一個下意識行為:看到血條只剩一絲血了,必迅速上前補一刀。這種下意識行為不經大腦思考,十分果斷。于是乎,借著這個思路,我做了一個帶血條的按鈕,專治dota玩家,請把鼠標移上這個按鈕:
好吧,告訴我,你是不是忍不住點了?點了幾次?
欲擒故縱大法
欲擒故縱不難理解,像饑渴營銷什么的就是這個思路。越想讓你點,一開始越不讓你點,等到你能點的時候,就會毫不猶豫點下去。照這個思路,我做了一個會逃跑的按鈕,你一開始點不住它:
當你發現你終于“抓到”它時,你會不點么?
看到這里的時候,你是否覺得,我應該去學學心理學,或者翻出《孫子兵法》來看看。
告訴用戶,你很聰明
我們終于用各種手段吸引用戶點擊了按鈕,可以松一口氣了。等等,還沒結束,用戶點完了,你必須告訴他:親,你的鼠標沒壞、鍵盤沒壞,你手沒抖沒點歪,我們的產品沒卡,正在為你處理。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給用戶一個反饋,告訴他操作有效。相反,假如用戶在頁面上點擊,你發了一個異步請求出去了,請求時間有點長,頁面卻沒有任何反應,用戶會一遍一遍的再點擊,邊點邊想:我是不是太笨了,我的機器是不是不行了,或者更可能的是,這什么破系統,點了沒反應。這個時候,你的用戶就開始走遠了。
所以,一個最起碼的loading效果要有,或者發揮你的想象力,寫出更讓用戶心動的句子。什么“正在努力為你加載”之類的就別再抄了。
總之,要讓用戶有這樣的感覺,“我好棒啊”“我好聰明”“這個網站不錯哦”。不求有多么華麗的效果,只需一瞬間就足夠了。
結束
本文觀點均產出于個人閑暇時的思考,用戶體驗設計,本就沒有標準答案。專業人士,請拍磚。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