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楊明昆 王嚴學 楊昭國
1.“暗能量” [1]
暗能量在宇宙中各向同性,密度非常小,且不與通常物質發生任何除引力之外的已知的相互作用(即電磁、強、弱相互作用)。
暗能量的密度(ρ0)又非常之小,大概10?29 克/厘米3,因此地球上的實驗室應當很難直接發現它。暗能量應該充滿了所有的宇宙空間,目前的兩類暗物質理論——宇宙常數理論和基本標量場理論,都包含了暗能量的兩種重要性質——均勻和負壓。
2.“暗物質”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通過引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美國女天文學家薇拉· 魯賓觀測星系轉速時,發現星系外側的行星旋轉速度較牛頓引力預期的快,故推測是有數量龐大的質能拉住星系外側組成,以使其不致因過大的離心力而脫離星系。[2]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1.jpg&width=248&height=211)
圖1
據國外媒體報道,傳統理論認為宇宙中的暗物質應該是緊密地聚集在星系的中心,但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暗物質均勻地散布在星系之中。[3][4]
3.“同一性”
3.1“引力作用”
3.1.1“引力”與“質量”
“萬有引力”源于“質量”。根據牛頓定律,若設質量分別為M、m的兩質點間的作用力為F,G為引力常數,r為兩質點間的距離,則有①: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2.jpg&width=144&height=57)
3.1.2“質能方程”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式②: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3.jpg&width=106&height=56)
其中,E表示能量,m代表質量,而c則表示光速常量。
3.1.3“暗物質”的“質量”與“暗能量”的“能量”
因為“引力”源于“質量”,而“暗物質”產生“引力”,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暗物質”具有可以產生“引力”的“質量”。
“暗能量”“不與通常物質發生任何除引力之外的已知的相互作用”,亦昭示著“暗能量”含有“質量”的“基因”。
我們假設“暗能量”與“普通能量”一樣也滿足“質能方程”,即若“暗能量”為E0,則E0=m0c2,其中c為光速常量,m0就是“暗能量”E0的“質量”,稱為“暗能量質量”。并且,“暗能量”E0的“引力效應”,就是“暗能量質量”m0產生的。
于是,“暗物質”的“質量”與“暗能量”的“能量”,在“擴展了的”“質能方程”下,就得到了“統一”。不僅如此,我們還把產生“引力效應”的“原因”“統一”于“質量”之下:“普通物質質量”、“暗物質質量”和“暗能量質量”。
也就是說,凡是具有“質量”的“物質”,無論是“普通物質”,還是所謂的“暗物質”、“暗能量”,都產生“引力”且滿足“萬有引力公式” ①。
或者說,在上述“廣義的‘能量’、‘質量’”以及其滿足的“擴展了的‘質能方程’”下,“引力”的來源和遵循的定律公式都是“等效同式”的。
因此,有“質量萬有引力公式” ①,也可以有“能量萬有引力公式”③:[5]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4.jpg&width=140&height=64)
其中,F為兩“能量點”(或“能量中心”)之間的作用力,G為引力常數,E、E2分別為兩“能量點”(或“能量中心”)的能量,r為兩“能量點”(或“能量中心”)間的距離。這里的“能量點”(或“能量中心”)的“能量”,可以是“普通能量”,比如“球狀閃電” 的“能量球”, 也可以是“暗能量”。
3.2“均勻分布”
“暗能量”或“暗物質”在宇宙空間中,都是均勻分布的。[1][3][4]
3.3“難發現”
由于“暗能量”或“暗物質”,都不與通常物質發生任何除引力之外的已知的相互作用,因此很難直接發現它。
3.4“密度小”
暗能量的密度(ρ0)非常之小,大概10?29 克/厘米3。
3.5“作用方式”
若設在球面Q上作環繞運動(圓周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大小為v,中心質量為m,球面半徑為r,G為引力常數,則有r=Gm/v2,即v2=Gm/r,亦即④: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5.jpg&width=149&height=51)
“中心質量”m會對球面Q上作環繞運動的天體產生“引力”。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6.jpg&width=160&height=146)
圖2
3.5.1“球狀均勻分布”
因為“暗能量”或“暗物質”,在宇宙空間中是“均勻分布”的,所以“暗能量”或“暗物質”可以看成是圍繞“中心質量”“球狀均勻分布”。
若設到質量中心為r的球體(體積為4πr3/3)內的“暗能量”或“暗物質”的能量為E0,根據“質能方程”,則有其質量m0=E0/c2=ρ04πr3/3=(4πρ0/3)r3。
3.5.2“中心引力作用”
“能量球面”或“球狀能量”的“能量”對球面或球外的作用力,與其集中于球心一點的作用力是“等效的”;“能量球面” 或“球狀能量” 對球面或球外的相互作用是以一個“整體”呈現的——相當于全部集中在球心。[6]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7.jpg&width=316&height=188)
圖3
可見,“質量中心”產生“引力”的“質量”有兩個:一個是“普通物質質量”m,另一個是“圍繞質量中心均勻球狀分布”的“暗能量質量”或“暗物質質量”m0=(4πρ0/3)r3。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8.jpg&width=263&height=260)
圖4
所以,若設某個天體Q到繞質量中心旋轉的半徑為r,則天體Q“受到的來自質量中心的‘萬有引力’”,是由“質量”M產生的,而M=m+m0。
3.5.3“環繞速度”
若設上述天體Q的環繞速度的大小為v,則由④有:v2=GM/r=G(m+m0)/r=Gm/r+Gm0/r,即v2=Gm/r+Gm0/r。
若取G=6.67×10-11 牛頓·米2 /千克2,π=3.14,ρ0=10?29 克/厘米3=10?26千克/米3,則有:Gm0/r=(4πGρ0/3)r2=(2.79250666667×10-38)r2。
所以,v2=Gm/r+(2.79250666667×10-38)r2。
可見,天體Q的旋轉速度的平方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中心質量產生的Gm/r,其大小隨半徑r的增大而減小;另一部分是由“暗能量質量”或“暗物質質量”產生的(2.79250666667×10-38)r2,隨著半徑的增大在增大,是一個變量,是一個不斷增大的數值。
若設v12=Gm/r,v02=(2.79250666667×10-38)r2,則有v2=v12+v02。由于r2的系數較小,在10-38數量級,當r不大時,v02太小了,對v2的影響很小。也就是對天體Q的旋轉速度影響很小。所以,在一個“較小尺度內”——“恒星—行星系統內”,比如在太陽系內,其表現很“微弱”、“作用不明顯”,幾乎沒有影響;但是,在“星系團”或“超星系團”等“中尺度”上,比如在銀河系的中部或邊緣部分,隨著半徑r的增大r2增大明顯,其影響逐漸增加。
當r>=5.37kpc時,“暗能量質量”或“暗物質質量”在星系中心產生的“引力”,已經上升到了“不可忽視”的程度了,其影響開始明顯。[7]
3.6“作用表現”
3.6.1“星系旋轉速度曲線” [7]
在銀河系里的“中尺度”上,“普通中心質量”與“暗能量質量”或“暗物質質量”,兩者在r=2427.695kpc(791.817萬光年)的“T”點對恒星的速度影響“相當”,其結果是保持了“v2的穩定”。因此,在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5.37kpc<r<2427.695kpc的廣大區域里,恒星的旋轉速度曲線是平坦的。
“T”點向外,m0對恒星的“引力作用”,將大于m對恒星的“引力作用”,并且m0的“增大”“幅度”大于m的“減小”“幅度”,所以當r>2427.695kpc時,在“更大尺度”上,隨著半徑的增大,恒星的速度將逐漸增大,恒星的旋轉速度曲線也將緩慢上升,并呈現“線性關系”。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9.jpg&width=462&height=286)
圖5
3.6.2“哈勃常數”
哈勃常數,也稱哈勃定律。它表明,來自遙遠星系光線的紅移與它們的距離成正比。以方程表示V=H0D;其中,V是由紅移現象測得的星系遠離速率,HO是哈勃常數,D是星系與觀察者之間的距離。[8][9]
“天體旋轉速度在‘宇宙尺度’上呈現‘哈勃常數’效應”。
宇宙從“大爆炸”至今,已經超過了137億光年。[10]
對于v2=Gm/r+(4πGρ0/3)r2,可得(v/r)2=Gm/r3+(4πGρ0/3)。
取m=2.82×1052千克。[9]
當r≥137億光年=1.2961159×1026米時,由于Gm/r3=8.6386012388×10-37,為10-37數量級,可以忽落不計。Gm/r3≈0,所以(v/r)2=Gm/r3+(4πGρ0/3)≈4πGρ0/3,即(v/r)2≈4πGρ0/3。
這里的速度v是天體對宇宙中心的“環繞速度”,與半徑垂直。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10.jpg&width=263&height=259)
圖6
假設考察的天體為地球,記為P點,沿速度v所在的直線反向延長到O1,使得PO1=r。
又設另有一任意天體在B點,連接O1B并延長,若設任意天體B相對于地球的視向速率為v1,則有v/r=v1/BP。而BP=D,v1/D=H0,因此有H0=v1/D=v1/BP=v/r。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11.jpg&width=502&height=306)
圖7
由上述的(v/r)2≈4πGρ0/3,于是可得:H02≈4πGρ0/3,即有: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 [轉載]“暗能量”與“暗物質”的“同一性”討論](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kanwencang.com/p/tupian/201610/48842987_12.jpg&width=282&height=189)
圖8
參考資料:
[1]《暗能量》
[2]《暗物質》
[3]《研究稱宇宙暗物質均勻散布在星系之中而非聚集》
[4]《觀測結果推翻傳統觀念暗物質并非集中于星系中心》
[5]《“能量萬有引力定律”討論》
[6]《“光子球面”對“引力”的“屏蔽效應”》
[7]《“暗物質”的作用表現》
[8]《哈勃常數》百度百科
[9]《哈勃定律》維基百科
[10]《“反引力計算公式”討論》
[11]相關資料請參考《“引力場”與“空間場”》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61028/16389.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