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導讀:

就愛閱讀網友為您分享以下“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啟示”資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感謝您對92to.com的支持!

多元智能理論是l98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在其所著的《智能結構》一書中最先提出的。該理論挑戰了當時盛行的兩種關于人類思維能力的觀念:一是皮亞杰學說,即人的所有思維,都是為了達到科學思索的理想境界;二是當時流行的“智商”測驗觀,即認為人的智能可以通過對言語表達和邏輯思考能力的測試來區別高低。與以上兩種觀點不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擁有未知數目的潛能,從音樂上的天賦到了解自我的能力,都屬于人類潛能的范疇”。目前,有關“多元智能”理論的專著已經被譯成數10種文字,并且成為心理學、教育科學類暢銷書達數年之久,多元智能理論在學校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和推廣,更具實踐意義和價值。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

加德納對“智能”一詞所下的定義是:人類在解決難題與創造產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又為一種或數種文化環境所珍視的那種能力。這大大不同于智力測驗所探尋的信息,在智力測驗中往往偏重“知識的掌握”,而對“知識的應用與遷移”則不予以重視,很少能估價出一個人吸收新信息的能力或解決新難題的能力。由此帶來的種種弊端使我們認識到,教育要以兒童的認知發展為基礎,設計符合身心發展的教育方案;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特征,提供發展智能、創造力的機會和環境,尊重兒童的個性發展;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發現兒童潛能和智能的差異性。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比較多地重視多元智能理論中所論及的語言智能和數理智能。學校和幼兒園的教學大多是圍繞著這兩種智能進行的,而對其他幾種智能很少涉及。教育被簡單地等同于智育,智育又被簡單地等同于以培養語言智能和數理智能為核心的教育,而這兩種智能又簡單地同讀書、考試和升學劃上等號。這樣一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就成了以狹隘的知識教育為主,以升學為惟一目標的“精英”教育。在傳統觀念指導下的我國基礎教育極大壓制了很大一部分兒童多方面智能的發展,極大地埋沒了社會所需的多方面的人才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

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們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有著積極的意義。根據該理論,每個人的智能都有著相對獨立的多個領域,各領域在智能的整體結構中都占有主要的位置,正如加德納指出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對于一個孩子的發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幫助他尋找到一個他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滿意而能干。”這種觀點與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新課程實驗所要求的“一切為了兒童,為了兒童的一切”不謀而合。因此,我們要樹立起大教育觀,并切實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在真正意義上保證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充分展示。 二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影響

我國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的素質教育,采取了跨越式發展的路徑。兒童觀、教學觀、評價觀等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多元智能理論恰好契合我國的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從理論上詮釋了我國教育目標定位的科學性、正確性,對我國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給予的啟示和產生的借鑒作用,已經在我國教育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我國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尤其明顯。

(一)多元智能理論兒童觀的影響

多元智能理論把教育目標定位在兒童的全面發展上,其目的就是要促進學校教育面向每一位兒童的發展。兒童的全面發展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讓每一位兒童各項素質都得到發展;二是所有兒童的共同發展。

1.注重兒童多元智能開發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的是人的多元發展,而不是實踐低能、應試高手。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和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落實到學前教育階段注重的是兒童的全面發展,而不是以往傳統意義上的單一的學習智力的發展,因而,注重兒童的全面發展,注重兒童的多元發展,注重兒童多元智能的開發,應該成為素質教育及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2.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為培養兒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素質教育以培養兒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和兒童的多元智能的開發和發展分不開的,通過多元開發兒童的智能,延展兒童的思維空間,促進兒童不斷由善于解答問題朝著善于解決問題的方向轉變。

3.關注兒童的個體差異

多元智能的兒童觀是努力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天賦,讓人人都能成功的兒童觀。多元智能的兒童觀,關注的不是哪一位兒童聰明,而是某位兒童在哪些方面更聰明。強調的是每位兒童都要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學校里每位兒童都能成才。因此,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將努力發展每一個兒童的優勢智能,提升每一位兒童的弱勢智能,為每一位兒童都能夠取得最終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多元智能理論教學觀的影響

多元智能的教學觀是因人而異和因內容而異的“因材施教”的教學觀。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不同的智能領域有其不同的符號系統和交互方式,同一領域內因人與人智能結構不同也存在著學習的差異。因而,幼兒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不同教育領域,靈活多變地采用適合不同智能領域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對于同一類教學內容,教師也會關注每一個兒童的現狀。

1.“為多元智能而教”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推行新的活動設計而改變傳統活動設計,改變了對原有教育目的的認識。在傳統的活動中我們的指導思想是為一兩種核心智能而教,主要通過整齊劃一的直接講授來教。這樣的學校課程使得我們培養的兒童不僅是片面發展的兒童,而且是循規蹈矩的、缺乏個性和創造性的兒童。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教師根據不同兒童的智能結構和智能特點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手段,通過多元化、個性化活動的開展,實現“因材施教”的課程改革的教學觀,實現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的多元智能人才觀。

2“通過多元智能來教”

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摒棄了原來的以語言智能、數理智能為中心的慣有思路,把兒童多種智能領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考慮。這樣的觀點,與我們新課程中設置的生成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以及所要求的實行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整合的觀點是一致的。教師在原有知識經驗的指導下,基于對本班兒童個體情況的了解,充分認識到不同兒童有著不同的智力和個性特點,將自己的教育教學想法充分滲入到活動中,通過活動使每一個兒童的智能強項得到充分的發展,并從每一個兒童的智能強項出發,帶動其他各種智能領域,特別是智能弱項的發展。

3“通過多元智能來學”

隨著教師教育目的的改變和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兒童有了更自由的學習空間,真正實現了“玩中學,做中學”。教師能隨時抓住兒童思維的變化,根據兒童興趣點的變化,臨時生成教育目標,改變教育內容,使整個教學活動真正滿足兒童的需要,兒童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下學習,每個兒童在活動中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獲得最優的發展。

(三)多元智能理論評價觀的影響

評價具有一定的導向性,不同的評價觀對教育的發展和兒童的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導向作用。就教育評價而言,只有充分注意了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評價方式的科學性和發展性,評價才真正能夠成為促進每一個兒童全面發展的有效工具。多元智能理論的評價觀是多元多維的評價觀,動態的評價觀,個性的評價觀,注重的是被評價主體的發展,強調的是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正是我們目前需要借鑒的、貼近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科學的評價觀。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傳統對兒童所實施的評價主要由教師進行,家長等其他人員很少參與對兒童發展的評價。而實際上,正如《綱要》所指出的那樣:“管理人員、教師、兒童過程是各方共同參與、相互支持與合作的過程。”新的兒童發展評價應由教師、兒童自己、同伴、家長及其他相關人員共同操作,只有將涉及兒童的所有人(包括兒童自己)的意見、觀點都加以綜合,評價才能真正反映兒童發展的真實水平;只有通過各方的對話,兒童才能不斷地成長。這種評價不再是教師對兒童的單向刺激反應,而是教師與兒童之間的互動過程。

2.評價內容的多元化

就評價內容而言,新的兒童發展評價既要關注兒童在各學習領域知識技能的獲得,也要關注兒童的學習興趣、情感體驗、溝通能力的發展;既要關注兒童目前的發展情況,同時也要注重分析過去,預期未來,注重發現和發展兒童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兒童發展中的需求。

3.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當前的兒童發展評價不僅要使用量化評價方法,更多地要以質性評價為基礎,根據學前兒童的年齡發展特點,運用多種先進的評價方法,尤其要重視觀察、談話、作品分析、描述性評價等定性評價方法,能夠發現每一個兒童的特點,給予有針對性的評價,保證每一個兒童在不同方面的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擴充了智能的內涵,加強了智能理論與兒童發展的聯系,對我們開展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為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考。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觀點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傳統教育觀念與實踐的挑戰,不斷地引發我們的思考,拓展我們的思路,激發進一步深層次地探索素質教育的實施及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深化。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09/99728.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