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風林秀品西游》系列第九回,每周一更新,敬請觀閱。

  ○歡迎讀者轉載分享到朋友圈,其它公號如需轉載,請回復『轉載』了解事項。

  

  

  悟空告訴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乃是一種境界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風林秀

  

  

  

  詩云:桃李春風萬物新,鉛華洗盡見真淳。心猿收起金箍棒,知止知行是至人。

  

  

  

悟空也是有思想的,而且在不斷變化中升華。

  

  

  

《西游記》中有兩處細節,值得細讀玩味。

  

  

  

  01

  一處是浮屠山。


  

  烏巢禪師曾經說過一句話,“千年老石猴,那里懷嗔怒”,結果是:行者心中大怒,舉鐵棒望上亂搗,只見蓮花生萬朵,祥霧護千層。行者縱有攪海翻江力,莫想挽著烏巢一縷藤。

  

  02

  一處是三打白骨精。


  

  悟空臨行對沙僧說的一番話:賢弟,你是個好人,卻只要留心防著八戒言語,途中更要仔細。

  

  

  

  

  

那么這兩處之后,悟空說話的風格出現了明顯變化。

  

  

一是再也不與身邊的人,談論身邊的事,討論身邊的人了。

  

二是他性格變化明顯,變得更加從容與止怒了。


  

  

  

唐朝有一位高人叫做王通的,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止學》。

  

  

  

關于王通其人其書,知道的人或許不多。

  

  

  

但是,在《三字經》中,王通與荀子、揚雄、老子、莊子合稱為“五子”。

  

  

  

王通號為“文中子”,他有幾個弟子都非常著名,魏征、房玄齡、杜如晦都是他的學生。

  

  

  

那么這本《止學》之所以知道的人不多,是因為學習的人不多。

  

  

  

且不說大多數國人不喜歡看書,即使是喜歡讀書的人,大多數去讀了《論語》,愿意洗滌心靈的讀一點《莊子》、《道德經》。

  

  

  

大多數人都不愿意去領悟“適可而止”的道理。

  

  

  

  

  


  

  

  

  

那么我們看,悟空在浮屠山的時候,他為什么嗔怒呢?

  

  

  

其實,就是因為烏巢禪師說認識豬八戒而不認識他,讓他有了一種莫名其妙地不安。正好烏巢禪師說了那句話,讓他魔性大發。

  

  

  

但一動手,他就發現,這個禪師非同一般,自己金箍棒打出的“洪荒之力”,擊在人家的烏巢上如擊敗革,這讓他瞬間有了一種“無處著力”的感覺。

  

  

  

這是悟空第一次對“止”有了深層次的認識。

  

  

  

萬事都要適可而止,萬事都要有一個度。話不能說滿,事不能做絕,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啊。

  

  

  

那么第二次,就是悟空對沙僧說的那番話,讓他提防八戒的言語。

  

  

  

通常說這樣的話,就是交情到了才能這樣說。不過似乎現代國人早就忘了這個規矩,都喜歡交淺言深。

  

  

  

于是呢,不管有沒有交情,都喜歡“交心”、“深談”。

  

  

  

說的都是周圍的人,周圍的事。于是我們突然就發現,說是非的人越來越多了。

  

  

  

一后一前,莫非眼線;一左一右,皆是耳目。

  

  

  

也是,來說是非者,均是是非人。此言不謬。

  

  

  

其實,悟空之所以讓沙僧提防著八戒,也是盛怒之急。不過,等他再從花果山回來的時候,就不這樣說話了。

  

  

  

那他在以后的取經路上,都說什么呢?基本上都是在說《心經》了。

  

  

  

  

  


  

  

  

記得,曾經有一個哲人說過,大凡同學聚會、戰友聚餐,不要總說身邊的那點人和事,容易誤會。

  

  

  

你可以談論談論奧巴馬撕逼特朗普,也可以提升B格檔次,談論一下普京斥巨資研究瞬移黑科技的事。

  

  

  

到處都是話題,還不傷感情。

  

  

  

悟空的悟性非常之高。

  

  

  

其實三個弟子名字中都有一個悟字,悟空確實一直在悟,但八戒要么一直是大智若愚,要么始終是執迷不悟。

  

  

  

其實有一句話叫做“與人為善,與己為善”,這句看似毫無爭議的簡單話,但在現實中能做到往往需要有大智慧。

  

  

  

許多人并不明白,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你自己。但幫助人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倒是給別人設置障礙的人越來越多了,于是大家前行的路上到處都充滿了荊棘。相信這點許多人都深有感觸。

  

  

  

那么到最后,我們知道,唐僧、悟空、沙僧都被封的是“大職正果”,而八戒被封的卻是“職正果”。

  

  

  

如果按照取經路上打死的妖怪數目來說,他比沙僧的功勞要大得多。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結局,跟二人的格局還是有很大關系的。

  

  

  

那么說到這里呢,咱們還是要回顧一下三打白骨精之后的事情。

  

  

  

  

  


  

  

  

因為攆走了孫悟空之后,豬八戒去化齋了,久等不來,唐僧又差遣沙僧去找八戒。

  

  

  

結果老和尚一個人,溜溜達達就跑到了黃袍怪的洞里去了。這事鬧的,人家妖怪不來抓你,你還主動跑到人家府上去了。

  

  

  

黃袍怪本是奎木狼化身。

  

  

  

雖然說,后來豬八戒請來了孫悟空,孫悟空也找來其他27宿幫忙收伏了黃袍怪。

  

  

  

不過這個奎木狼化身的黃袍怪,卻也無聲無息給孫悟空上了一課。

  

  

  

縱觀《西游記》全書,唐僧也曾經有過兩次變化。

  

  

  

一次是變“猴”,是孫悟空施法;一次是變“虎”,是黃袍怪施法。

  

  

  

兩次施法的手法卻有不同。

  

  

  

孫悟空施法的時候必須要給唐僧臉上抹上黃泥,才能變化。而黃袍怪直接徒手隔空施法,一有一無,高下立見。

  

  

  

奎木狼的法術顯然比孫悟空略高一籌。

  

  

  

通過這樣一件小事,孫悟空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年大鬧天宮的時候,28宿根本沒有施展全力,前面說了,凡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啊。

  

  

  

看來,28宿早已經深諳其理。

  

  

  

  


  

  

  

奎木狼的境界還遠不止于此。

  

  

  

要知道,這次黃袍怪事件,奎木狼也說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不過,奎木狼與百花羞生的兩個兒子卻被八戒和沙僧從空中扔下摔死了。

  

  

  

但在以后的小雷音寺“斗黃眉”、金平府“斗犀牛”的戰斗中,奎木狼都是挺身而出,不遺余力幫助取經團,絲毫沒有怨恨之心。

  

  

  

奎木狼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悟空都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

  

  

  

還有一個人的言語,同樣讓悟空也有另一番更深的感觸。

  

  

  

這個人就是唐僧。

  

  

  

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一定要攆走孫悟空,并且發了一句重誓,如若再相見,就墮入阿鼻地獄。悟空趕緊攔著,就當師父沒說好了。

  

  

  

而在孫悟空把唐僧從虎形中救回來的時候,唐僧又說了一句話:賢徒,虧了你也,虧了你也!這一去,早詣西方,徑回東土,奏唐王,你的功勞第一。悟空趕緊攔住:得得得,快拉倒吧,師父別念緊箍咒就算恩情了。

  

  

  

我們看,唐僧一前一后的言語。前面賭咒發誓,咬牙切齒;后面又大加稱贊封賞許愿。“發毒誓”、“戴高帽”,這樣的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好在孫悟空經歷了這么多事,他看清楚了許多事情。不是每個人都有他這樣的悟性與智慧的。

  

  

  

  

  


  

  

  

經歷過這次事件之后,孫悟空看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所以他跟唐僧在下一關的時候攤了牌。

  

  

  

那就是,以后不能光讓八戒當“嘴把式”了。

  

  

  

不能說,一有工作了就老孫去,一有好吃的就八戒來。然后飽暖生閑事,師徒二人沒事在一起說是非。八戒也要分擔點工作的事情了。

  

  

  

如果同意,咱們繼續一起取經;要是不同意,那咱們就一拍兩散。這次,可是孫悟空主動提出來了,不行咱就散伙。

  

  

  

雖然說,唐僧對于孫悟空驅使八戒是不情不愿,可是經歷這么多事,他也沒有辦法,那就委屈一下這個“又好吃懶做、又愛搬弄是非、又喜歡爭名奪利、可自己就是喜歡”的愛徒吧。

  

  

  

于是在以后的取經路上,八戒也開始去探山和問路了。

  

  

  

當然,在以后的路程中,孫悟空也不再提起八戒“言語”的事情了。但凡有事,孫悟空總是拿出《心經》來說事。

  

  

  

這說明啊,自從烏巢禪師傳了《心經》之后,誰最入腦入心了呢?當然是悟空啊。

  

  

  

唐僧雖然也一直在讀,但他讀了之后領悟的不深不透,所以還經常是每每惶恐急躁不安。

  

  

  

就這樣,以后的取經路上,孫悟空與唐僧一直都在談論《心經》。

  

  

  

說是談論,更多時候是一種辯論。

  

  

  

而一直到了第九十三回,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這個時候,取經團到的地方已經是天竺國祗樹給孤獨園了,這可是佛祖在世時候給弟子們講經的地方哦。

  

  

  

而在這個地方唐僧多疑的老毛病居然又犯了。

  

  

  

  

  他說:“徒弟,那前面山嶺峻峭,是必小心。”

  悟空馬上說道:“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心經》忘記了也?”

  三藏道:“《般若心經》是我隨身衣缽。自那烏巢禪師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時得忘?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

  行者道:“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

  三藏說:“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

  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

  

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聲。

  

  

  

這個“再不做聲”非常好。就是“不言”、“不爭”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悟空“不言”了,三藏聽懂了,于是也“不言”了。

  

  

  

這是師徒二人唯一一次放下爭論,然后達成一種心靈上的默契。

  

  

  

悟空到底是解得什么了呢?

  

  

  

當然是“空不異色,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啊。

  

  

  

所以我們看,到了大雷音寺的時候,迦葉阿南索要人事不成,傳給了他們“無字真經”。

  

  

  

如來佛祖后來也說過,這無字真經其實也是好的。說明迦葉阿南并沒有騙他們。

  

  

  

只是后來燃燈祖師認為,南瞻部洲的人目前的悟性還不適合讀“無字真經”,于是施展法術吹散經書,取經團才又回去迎請有字真經。

  

  

  

其實,佛祖早就對迦葉說過“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話。因為一旦有了文字,就會有人拘泥于有形的文字,而忘記了無形的真諦。

  

  

  

無論如何,唐僧等人還是把有字真經共計5048卷一藏之數的經書取回了東土大唐。

  

  

  

就在唐太宗讓唐僧登臺講經的時候,佛祖座下八大金剛讓取經團馬上離開回靈山受封去了。

  

  

  

也就是說,唐僧雖然取得了大乘真經,但事實上,他一卷都沒有讀過,就成了旃檀功德佛了。而孫悟空也被封為了斗戰勝佛。

  

  

  

那么一路之上,他們兩人始終是在討論《心經》,二人在討論中,算是共同成長了。

  

  

  

  


  

  

  

我們這是從《西游記》原文中的解讀。

  

  

  

在實際當中,唐僧取經回來確實進行了大量的翻譯工作。但是,與此同時,禪宗也正在大唐崛起。

  

  

  

五祖弘忍與唐僧年齡相仿,弘忍之后,傳弟子神秀與慧能。神秀學“漸悟”,慧能學“頓悟”。慧能受弘忍正宗衣缽相授,最后讓佛法南傳,并一花開五葉(偽仰宗、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門宗)。慧能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識字,而卻成為禪宗正宗衣缽傳人。

  

  

  

由此可見,文字實在是不可過于拘泥。

  

  

  

那么唐僧從天竺國取來的大乘真經,雖然經過窺基、辯機等弟子的翻譯,但自武則天之后,這些真經的傳承并非一帆風順。

  

  

  

說起這事,辯機應該也脫不了干系。

  

  

  

他跟太宗之女高陽公主的故事,雖然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但唐太宗顯然與奎木狼的境界不一樣,大唐天子的威嚴讓他腰斬了辯機。

  

  

  

之后,武則天時代又立神秀為佛教正宗,唐僧千辛萬苦取來的有字真經只好暫時被束之高閣了。

  

  

  

偈云:

  

有字不讀,如同無字;

  

無字悟空,勝似有字。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303/109659.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