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綜合性的藝術,也是一門具有非凡的審美表現力和強大傳播功能的審美文化。電影的觀賞者之多,覆蓋面積之廣泛,影像影響之大,是其他藝術學科不能相比的。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的復雜背景和多種原因影響,電影的質量有所下降。表演虛假程式,劇本缺少生活體驗、過度重視所謂的視覺沖擊,追求高科技、大明星、重投資的大片紛紛出現,真正打動人心的高質量影片卻越來越少。這其中的原委,值得我們細細思考。
一、 電影作為審美
電影文化是精神文化中的審美文化。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不斷向多元化發展,影視文化也在審美文化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在文化產業市場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使電影創作受到經濟因素的影響,這在某些方面妨害了影視文化的多樣化。
首先,市場的導向使影視作品趨于同質化。觀眾的審美是多樣化的,但往往酷炫的特效、大牌的影星等文化之外的因素更能迎合大眾化的需求。市場化的實踐也證明,更能迎合大眾需求的電影作品就會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而影視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或代表的價值觀,在經濟利益面前要為大眾化讓路。2016年6月,被稱為“好萊塢編劇教父”的羅伯特・麥基在中國舉辦了為期的四天的編劇培訓。談到中國電影的時候,他毫不留情地對中國當下的電影環境進行了批判,直指“中國電影是好萊塢的二流模仿者”。他認為中國電影應該走自己的路,凸顯中國特有的文化和價值觀,不能一味的模仿好萊塢。好萊塢生產的類型片電影已經擴展成一種全球性的影視生產模式,深深地影響了我國電影的發展:藝術觀念上抄襲照搬,發展模式上簡單模仿,以保證收視率和經濟效益。但這些對我國電影在世界上的形象和期待都是不利的,既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力量,也極大地阻礙了中國原創作品的發展。
其次,很多影視作品言之無物,缺乏最普通的人文關懷。藝術作品要植根生活,言之有物,電影作品更是如此。電影的創作應該著眼于如何將瑣碎的生活片段加以提煉、升華,凝結成一部影片。然而,經濟導向使很多影片片面追求眼球效應,大打暴力與色情的招牌;或者通�^夸張離奇的方式去描寫脫離現實社會的不真實景象,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中國電影的文化生態環境。譬如,2013年6月影片《小時代》的上映引發了關于如何評判電影作品質量,影視作品應該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的廣泛討論。該片固然創造了中國票房的神話,可仔細想想,從影視藝術的角度和傳播的人文情懷及價值觀的方向,它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呢?郭敬明先生告訴大家,夢想很美,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吧。可是怎么去追呢?步驟方法手段是什么呢?顯然在這部電影中找不到蹤影。只是苦了“價值觀本來就很脆弱”的孩子們和他們的家長們。
電影作為一種承載人類審美的偉大發明,無論選擇何種匪夷所思的體裁,采取如何前衛多變的表現方式,都應該對凈化社會風氣和傳播正確價值觀有所擔當,都不能因為經濟利益而把無視道德底線,縮成娛樂的附屬,這樣的結果無疑是走向自我的消亡。
二、 文化滲透對電影的影響
文化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文化的繁榮為影視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文化作品與影視作品具有共同的規律。將文化融入電影中,能使電影的內涵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文化世界是電影的表現對象
史賓格勒一再論證:“藝術創造的原動力來自文化,任一審美規范無不是出自與之相應的文化土壤,而任一種藝術創作無不是與之相應的文化表達載體才存在的。”[1]
電影也是如此。它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何謂文化承載力?即指影片所體現和傳播的文化觀念、文化精神和文化內涵。”[2]在當下的電影制作中,我們不少創作者還是把票房放在首位,過度迎合低級趣味,解構惡搞、娛樂至死。只看到電影的娛樂功能而忽視電影對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和全面表達。
華語電影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走向世界?對此,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調查了外國觀眾的觀點。調查結果顯示,“外國觀眾最偏愛的類型還是動作片,最感興趣的文化符號是停留在文化表層的功夫、自然景觀和中國建筑,最青睞的中國電影元素是故事和文化,最希望了解的是中國文化史和哲學。”[3]由此可以看出,外國觀眾對我們的武俠片最感興趣,但是我們的哲學和歷史還是有潛力打入國際市場的。
2000年,《臥虎藏龍》橫空出世,奪得4項奧斯卡獎,票房收入早已大大超過導演李安原先的估計。事實還不僅如此,在頒獎大會上,只要一提到“安Lee”,一提到影片片名,全場上萬人就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外國人對這部中國武俠片的喜愛之情,令人百感交集。高科技數字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視覺沖擊早已被好萊塢寵愛得與國際接軌了。而李安導演卻恰恰放棄了電腦合成,改成“可能會被笑死”的吊鋼絲。這真是一件吃力還不容易討好的工作,導演甚至幾度信心全無。但事實證明的李安選擇是對的:論電腦合成,我們永遠也趕不上好萊塢。減少血腥暴力,干凈利索富有想象力和詩意的武功展示只是一個載體,更重要的是文化和情懷,這才是影片能夠在全世界引起共鳴的原因,也是我們中國的武術精髓:武術并不是打倒誰打贏誰,而是一種精神追求。還有透過電影可以了解到的中國古都的風土人情,于我們是親切和自豪,于世界是文化的表達和展示。導演通過武俠論道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進行了深入的挖掘:以李慕白為代表的中式封建思想與玉嬌龍為代表的西方浪漫主義的結合與碰撞。這些思想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有共鳴的,這也是該片在國際上取得認同的重要原因。
《臥虎藏龍》的成功在國內掀起了一大批古裝大片的問世:《英雄》《十面埋伏》《無極》《七劍》《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等等。可惜的是這些大片無一能超越。文化不能只是表現的殼,更重要的是傳承的根。
(二)文化積淀是電影藝術的動力
從《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到《西游記》《水滸傳》,再到《大紅燈籠高高掛》《芙蓉鎮》等等,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為被改編為電影的例子屢見不鮮。優秀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的表達方式以及積極的價值觀都達到了藝術作品應有的審美標準,也更容易被觀眾認可。從優秀文學作品中汲取養分,以適合電影的表達方式加以改編、提煉,無疑可以使電影創作事半功倍。文學作品以文字為載體展現其思想內涵,而對于電影創作,鏡頭語言擁有更大的空間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現其思想內涵。近年來,還是有不少好片子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集結號》《杜拉拉升職記》《歸來》《狼圖騰》等影片之所以得到觀眾和票房的雙重認同,主要原因就是重視影片文學內涵的基礎性和支撐性,重視編劇的重要作用。 文化積淀不光體現在劇本創作上,還需體現在電影工作者的藝術素質上。藝術家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總是不自覺的受到一定的文化意識以及觀念的指引。藝術家的人格、精神、文化就是電影作品的靈魂,決定電影的成與敗。李安導演可以說是一位成功的導演,成功的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他的《喜宴》《推手》《飲食男女》《臥虎藏龍》《色戒》《少年奇幻漂流記》等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結于他自身的文化積淀。這位集東方文化的寬容、大氣和西方文化的豁達、激情于一身的導演憑借深厚的敘事功力和對生活的獨到的觀察力,游走于東西方文化之間如魚得水,灑脫自如。
表演藝術家李保田非常重視演員的文化修養。李保田首先是文化人,其次才是演員。對平凡世界的關注和對普通老百姓的人文關懷使他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他喜愛讀書、繪畫、雕刻,他的表演中加入了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塑造出來的角色更有深度。還有好多演員像陳道明、姜文、斯琴高娃、奚美娟等等都是德藝雙馨的好演員,也是“明星”們的好榜樣。
文化的積淀是一個很長的過程,不是一紙文書、一句口號就可以解決的,也不僅僅是劇本、導演、和演員的事情。我們的電影機制、電影文化秩序、觀眾群的培養都亟待改變和進步,需要我們所有電影工作者共同的、長久的努力。
(三)觀眾對電影文化含量的呼喚
比起大多數的藝術形式,電影藝術更能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以最迅速的方式向人們提供文化消費,同時也讓觀眾的審美有了很大的提高,對電影作品有了更多的期待。在豆瓣、時光網搜索,好多非電影專業的人們寫出來的影評甚至超越一個電影專家,而他們僅僅是因為對電影的熱愛和看電影的積累。觀眾的文化期待是將人們所關心的問題、豐富的思想,以及多種多樣的真實人生推到文化視野中,能表達出現實生活和內在生命的復雜情感。在人們觀看的過程中,似曾相識的個體經歷、思想、回憶,不僅引起觀眾的共鳴,而且對前途、人生、社會等有了更多的領悟。
正是因�樽⒅氐纈暗奈幕�內涵,不少小成本電影取得了巨大成功成功。像《中國合伙人》《無人區》《我不是王毛》等,并沒有大投資、大場面、高科技的制作,但是票房收入不比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差。這證明,我們電影的觀眾群正在大步成長,這對華語電影的制作環境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起著至關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同時文化也深深地滲透到電影每一個細節:從電影語言的運用,到電影技能的駕馭、影片拍攝的構架,無不蘊含著文化的因素。它將隨著影片的放映逐漸彰顯,并在觀眾的接受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領悟。所以,文化在電影中簡直是“無孔不入的滲透”。繁榮當今的電影文化,應把文化作為武器;為加強自身的修養及學識,更應該加強文化的學習。中華五千年的核心價值觀,不是一招半式的圖解就可以完成的,將傳統文化中的普世價值與現代文化對接,實現中國電影在國內與國際市場上的雙贏,需要全體電影人的共同努力!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228/108311.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3 Wed 2017 05:00
解析精神文化對電影文化的影響
文章出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