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艦隊很弱嗎?北洋艦隊沒那么弱

受教科書有限知識的影響,一提起李鴻章,我們想到的就是賣國賊、軟蛋;提起他一手創辦的北洋艦隊,想到的是其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想到《馬關條約》,想到喪權辱國的一系列事跡。但其實好好想想,李鴻章能做當時天下第一總督二十多年,肯定不是“軟蛋”二字就可以概括的。
人是復雜的,對于歷史人物,決不能簡單蓋棺定論。
這里有一首李鴻章年輕時的詩:“丈夫只手把吳鉤,義氣高于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這是何等的慷慨激昂,憑心而論,甲午之前李鴻章功勛卓著,但甲午之后,他成為人民公敵,謗滿天下。
是非成敗轉頭空,前后對比,令人唏噓。
據當時的數據評估,北洋艦隊的實力是全球前十,而日本的聯合艦隊卻在十名之外。僅從這項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李鴻章多年的苦心經營,也能知道,北洋艦隊絕對不是不堪一擊。但既然排名這么靠前,卻為何慘敗如斯?
根據這幾天我看的資料書籍,今天我簡單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海戰要比陸戰難,空戰比海戰更甚。這其實不難理解,陸戰有各種地形,可以掩護可以進攻,海戰只能在一覽無余的大海上決戰,再看空戰,三維作戰,難度可想而知。一場戰爭能否勝利,不是簡單的數據評估就可以預測的。勝利的因素,既靠作戰實力,同時也靠運氣。什么是運氣?大戰剛開始,主帥就被打死了,這是運氣差到了極點,比如蒙哥,比如努爾哈赤。
數據是死的,人是活的。當時的日本海軍,把北洋艦隊看成勁敵,多年的慘淡經營,在甲午之前,聯合艦隊的實力其實已經超越了北洋艦隊,當然,絕對優勢也不是特別明顯。北洋艦隊被反超的原因有很多,有官員之間的勾心斗角,有資金不到位問題,也有慈禧怕李鴻章做大因此故意掣肘。但我覺得,這都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就像我們做事一樣,有時候錢、技術、人力都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其實在于眼界、見識。
北洋艦隊中的定遠和鎮遠堪稱鐵甲雙雄,裝備著365毫米的重裝甲,重炮多,威力猛,聲勢駭人,這兩艘鐵甲艦是日本最為忌憚的。總體來看,北洋艦隊重炮多,裝甲厚,但射速慢,航速慢;日本聯合艦隊輕炮多,裝甲薄,但射速快,航速快。
大體看上去,雙方各有優缺點,北洋艦隊抗擊打能力強,但年齡偏大,拳重,但慢;聯合艦隊抗擊打能力弱,但移動速度快,拳快。
是騾子是馬,黃海見分曉。這里必須要體運氣問題,因為北洋艦隊最后失敗,其運氣也實在太差。一開始,最高指揮官丁汝昌就掛彩了,而且指揮系統被打壞,雖然他輕傷不下火線,但主帥瞬間變成了啦啦隊長。海戰火力決定一切,日本艦隊炮多、射速快,再加上運氣還好,在重擊北洋艦隊的同時,也躲過了很多致命打擊。
北洋艦隊因為無人指揮,陣法打亂,只能各自勉勵作戰,在旗艦定遠腹背受敵時,致遠出現了。提到黃海海戰,必須提鄧世昌,他就是致遠艦的艦長。面對敵艦的瘋狂進攻,鄧世昌看出了吉野號是日艦主力,他決定擒賊先擒王,指揮致遠開足馬力,振臂高呼:“撞沉吉野!”視死如歸!魚死網破!最后致遠在敵人的炮火圍攻下沉沒了,鄧世昌有機會可以獲救,但他拒絕了,誓與致遠共存亡。光緒皇帝賜他為壯節公“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鄧世昌死了,但他的精神永在,軍人就要像鄧世昌那樣保家衛國,視死如歸。遇敵亮劍,就算死,也要壯烈如斯,震破敵膽。中國近代外患不斷,就是鄧世昌這樣的人太少了。
黃海海?a href='http://www.92to.com/wenhua/kepu/15553.html' target='_blank'>醬虻階詈螅ㄔ丁⒄蛟斗芷鴟椿鰨戰⒒琶χ醒≡窳順吠耍氏韌順雋蘇匠 W詈蠼峁毖蠼⒍影芰耍幌袢氈句秩鏡哪茄野埽僑戰⒙氏韌順雋蘇匠 ?/p>
歷史自有真相,北洋艦隊確實敗了,但他們抗擊外敵,無數將士浴血奮戰,這樣的壯節我們不能忘記。中國近代積貧積弱,這段歷史不是用來嘲笑和謾罵的,以史為鑒,無論是我們個人還是社會,都應居安思危,向前發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shehui/20170214/101529.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