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軍事6月21日報道環球時報特約記者田聿】近日由4架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組成的美軍特遣中隊抵達菲律賓呂宋島的克拉克空軍基地,并迅速參與了與菲律賓空軍的聯合訓練。值得注意的是,與先前抵達菲律賓的A-10攻擊機不同,“咆哮者”無論是平時巡邏,還是在戰時攻擊,能發揮的作用都要比前者大得多。
在“咆哮者”誕生前,美國海軍習慣用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主要用于壓制敵人的電子活動并獲取戰區內的戰術電子情報,支援攻擊機和地面部隊作戰。海灣戰爭期間,美軍以EA-6B“徘徊者”與EF-111A和F-4G三種電子戰飛機組成聯合編隊,壓制伊拉克地面防空火力的制導和通信指揮系統,使其陷入癱瘓。而“咆哮者”是在當前美國航母主力戰斗機F/A-18E/F“超級大黃蜂”的基礎上改裝而來,不僅保留了原先的全部空戰能力,而且加裝ALQ-218V戰術接收機和新型ALQ-99戰術電子干擾吊艙等設備,使其具備強大的電磁攻擊能力。“咆哮者”裝備有號稱“當今世界上最堅固”的聯合戰術信息分發系統,它采用多種反偵察和抗干擾措施,連美軍自己也沒有有效的干擾手段,因此它既是當今戰斗力最強的電子干擾機,也是電子干擾能力最強的戰斗機。在2009年的一次模擬空戰中,“咆哮者”甚至“擊落”了號稱全球最強的F-22“猛禽”戰斗機,打破了后者不可戰勝的神話。
從美軍“咆哮者”起降克拉克基地的規模看,本質是試驗性進出,畢竟該基地已被美軍廢棄近20年。如果以克拉克基地為基點,結合“咆哮者”超過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美軍對華抵近偵察的便捷性將大為提高。過去,美軍電子戰飛機(如RC-130U/W、EP-3)往往從沖繩嘉手納基地起飛,由于速度慢、航程遠,進入南海深處的行程往往花費2-4個小時,而任務執行時間卻比路上時間短得多。
美軍歷來重視電子戰,如今把“咆哮者”擺到中國家門口,“軟戰”意味已非常明顯。從該機用途來看,它一般執行電子支援、電子壓制、電子反壓制三類任務,其中電子支援是指偵搜、截收、標定、記錄、分析敵方電磁波參數,以支持己方作戰;電子壓制是指對敵方使用電磁波的裝備和手段,進行壓制或破壞的作為;電子反壓制則是指在敵人進行電子壓制情況下,維持我方電磁波的正常使用。
隨著解放軍開始重點經營南海方向,大量主戰艦艇(尤其核潛艇)和先進戰機、地空導彈部署南海方向,因此美軍認為有必要將最先進的“咆哮者”配置在接近南海的不同方向上,全方位搜集解放軍的電磁情報。美軍實施電子戰“軟殺傷”手段已有相當長的時間,最重要的心得就是平時針對主要戰略對手的各種雷達和無線電通信裝置,研制對應的干擾裝備。如果更進一步的話,還要發展針對戰術信息分發數據鏈及衛星通信系統的電子干擾能力,這一切都必須來自平時抵近偵察所獲取的頻譜信號參數,否則相關研發就無從談起。
2011年,在美軍戰略東移的背景下,美軍也開始將這款電子戰飛機部署在亞太地區。2012年10月,5架“咆哮者”抵達澳大利亞,并與澳軍的F/A-18C“大黃蜂”戰斗機進行聯合訓練。2012年12月,美國又開始向日本三澤基地部署“咆哮者”。“咆哮者”的到來也引起亞太國家的關注。尤其是“咆哮者”可以裝備在航母上,作戰范圍將涵蓋整個亞洲近海大陸,這無疑將改變該地區的戰略態勢。從這一點上看,無論美國如何辯解,也難以掩飾其真實意圖——即這是美軍戰略重心轉移的又一實際步驟。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wen/20161103/35513.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