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摘 要】儺舞被稱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是一種傳統意義上的民間宗教祭祀舞,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本文從儺舞的起源與發展、藝術特色以及傳承與保護的角度進行論述,旨在引起人們足夠重視的同時,更好地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

  【關鍵詞】儺舞;藝術特色;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72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55-02
  近些年來,由于國內外出現的“儺研究熱”,過去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的儺舞,被人們越來越重視。隨著儺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在舞蹈界、儺學界等廣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儺舞的藝術特色方面有必要進一步地拓寬視野,同時引起人們對儺文化的歷史價值的重視,保護好傳統文化。
  一、儺舞的產生與演變
  儺舞,又可以稱作“跳儺”、“大儺”,俗稱“鬼戲”或“跳鬼臉”,源于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在各地的民間舞蹈中都有運用,具有驅鬼逐疫和祭祀的功能,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間表演。
  原始舞蹈帶有濃厚的宗教祭祀功能,舞者戴著猙獰的面具裝扮成傳說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邊舞邊“儺、儺……”地呼喊,用來驅除疫鬼,達到祈求平安的目的。一般情況下,唱時不舞,舞時不唱。但自東漢時期開始,其表演形式不再是方相氏一人在儺,而是由方相氏率領十二神逐室驅疫;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儺舞伴隨著社會的政治動蕩,不斷融合了各民族的樂舞文化,在表演內容和表演形式上都有著了創新性的發展;到隋唐時期,儺舞的內容和陣容也隨之改變,宮廷儺、官府儺、寺院儺、民間儺、軍儺等都獲得了發展,有學者認為唐朝的儺舞是從宗教形態向娛樂形態的嬗變期;而宋代則是儺舞的巨變期,除規模跟之前各朝代相比有變大之外,在內容上融合了佛教、道教及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等眾多元素;元朝因信仰的不同,儺舞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排斥;到明代其地位開始有所恢復;直至清代,宮廷大儺已消失,但社儺、教儺、游儺等“鄉儺”一直流傳了下來。現存的儺舞在眾多省份中都有分布,在江西、安徽、貴陽、廣西、山東、山東、河南、陜西等地都有遍及。
  學者對儺舞的解說不一,而具有權威性的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和江西儺戲學家錢先生在他們合著的第一部《中國儺文化通論》中提到“儺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藝術文化的融合體,是一個在時空上跨時代、跨社會、跨民族、跨國界的龐雜而神秘的文化復合體。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它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寵兒。”儺的分類多數學者也比較接受曲六乙先生的分類法,他將中國的儺主要分為民間儺、宮廷儺、軍儺、寺院儺四種大的類型。
  二、儺舞的藝術特色
  儺舞的藝術特色十分突出,面具在儺戲中的特殊地位、儺舞特有的“禹步”、儺舞對民俗生活的反映以及儺舞從宗教到游戲的轉換都構造了儺舞特有的藝術性,其最大的特色是它對民俗生活的反映。
  (一)儺舞對民俗生活的反映
  儺舞一般是在民間進行開地、開盤、開業、開臺、開廟、謝土、婚壽、祈福、除煞及節日慶典祈福儀式上進行,祈求平安、人丁興旺、農業豐收等;舞蹈內容大都源于現實生活,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它所用的舞蹈音樂,無論是伴奏還是唱腔都充滿了鄉土氣息,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同時儺舞的傳承與演變都體現了濃厚的的民俗文化與淳樸的風土人情。
  (二)儺面具
  儺戲演出需要戴上面具,面具也被稱為“臉殼”或“臉子”。民間流傳“戴上臉殼就為神,放下臉殼就是人”一說,這也是儺戲區別于其他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
  儺面具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動物面具、鬼神面具和傳英雄人物面具三個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儺面具所具有的動物性與自然性的成分逐漸減少,人性與社會性的成分逐漸增強。
  演出時,演員戴上面具,通過面具上的眼、嘴、鼻角處的小孔往外視物、表演。儺戲面分為專用與通用兩種,一般正戲的面具是不能通用的,而通用面具一般在插戲中會使用。儺面具的裝飾性十分明顯,特定含義的圖案符號刻畫不同的人物身份、性格等特征;同時儺面具的色彩運用也十分講究,色彩的不同體現了了宗教、道德以及人物性格等的差異性,如:黃色代表了沉著、老練;藍色表現人物陰險、桀驁不馴;白色表現文靜、善良,亦可表現奸詐;黑色表現質樸、率真、剛正不阿。
  (三)古老質樸的“禹步”
  儺的表演動作相對比較簡單,一般包含了一些動物的模仿,以及類似拳術和戲曲動作的舞姿,舞步迅速且自由多變。
  儺舞除了吸收了大量民間的舞蹈和戲曲之外,還繼承了夏禹祭祀的“禹步”,一種古老巫舞里的基本舞步。晉代的葛洪在《抱撲子》一書中記錄了“禹步”的跳法:“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左,右過左,左就右。”巫師們將禹步稱為“踩八卦”或“踩九州”,指借用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和中宮9個方位,分別代表天地、風雷、水火和山澤。從禹步以及由此產生的前俯后仰、左搖右晃等舞姿中可以體會到儺舞的莊嚴意義。
  (四)從宗教到游戲的轉化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儺舞的宗教色彩被逐漸淡化,由古代的專門祭祀逐漸演變成現在娛神娛人,甚者以娛人為主、娛神為輔的民間藝術。
  考古學者崔樂泉博士說:“原始人類正是通過經常的、充滿激情的宗教舞蹈和游戲,在客觀上實踐著娛樂的行為。”明代福建人徐勃在其《筆精》里提到:“‘鄉人儺’,朱注:‘儺雖古禮,而近于戲’……”儺不僅是一種宗教巫術,更是一種娛樂形式。
  樂安東湖村的“滾財神”中的“踩爆竹”節目,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一種游戲。儺舞雖具有莊嚴的驅鬼逐疫等儀式,但其表演形式的特征以及所營造的氣氛都具有濃烈的游戲性。
  三、對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首先,儺舞蘊含著宗教學、民俗學、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以及藝術等多學科的文化積淀,教化功能是儺舞的基本功能之一。其次,在這個民間傳統信仰普遍缺失的年代,被稱為“舞蹈的活化石”的儺舞固守了漢族最原始而本真的精神,果敢而血性,包含著社會道德規范,追求唯善、唯美、唯真的道德標準,追求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再者,儺舞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存在形式于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重視,因此各種形式的儺舞節也相繼在各地舉辦。
  儺舞本身的傳承就是依靠一代一代藝人們的口傳身授,這也是當前儺舞卻遇到了窘境的原因之一,由于現有的信儺、崇儺的大多為老藝人,接班人的缺失是儺舞傳承與發展的一大瓶頸。從事儺舞行當的群體缺乏必要的經濟來源是儺舞面臨窘境的關鍵之一。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儺文化的商業化趨勢也日趨明顯,儺舞在審美上被人們日益庸俗化。我們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應當合理運用有效手段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儺舞的合法權益,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儺文化。
  四、結語
  由于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類似的民俗現象幾乎已蕩然無存,在中國,儺文化與當代文明也顯得格格不入。在中國關于儺戲、儺文化的研究80年代初才剛剛起步,而舞蹈“活化石”現在卻面臨著失傳與消失的窘境,因此我們必須及時而清醒的認識到儺舞在中國舞蹈史中的重要地位與價值,加強對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意識,并不斷給予實踐。
  參考文獻:
  [1]周華斌.中國當代儺文化研究[J].民族藝術,1997(3).
  [2]崔樂泉.游藝起源的考古學觀察[J].體育文化導刊,2003(9).
  [3]陳鴻,王葵.論儺舞的游戲性[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4]吳行華,肖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儺舞的知識產權保護對策[J].華安交通大學學報,2008(2).
  [5]王童.儺舞的形成、儺文化特征與歷史價值[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5).
百度搜索“就愛閱讀”,專業資料、生活學習,盡在看文倉kanwencang.com,您的在線圖書館!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uexi/20170117/88953.html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