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稱“天安門”,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中國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天安門見證了“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等很多重大歷史事件……迄今,已歷經近600年滄桑—
城樓上曾有“天安之門”匾額
在中國古代,凡宮殿、壇廟、門樓一般都在明顯之處懸掛匾額。天安門同樣掛有匾額。新中國成立后,“匾額”被摘下,取而代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木匾”漸漸被人們淡忘。
天安門在明代叫承天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時,城樓上面掛有“承天之門”木匾。據傳,當年李自成攻進北京、率兵來到承天門下時,面對森嚴高大的皇城大門,李自成彎弓搭箭,怒射“承天之門”匾額,以此表示對明王朝的藐視。
清順治八年(1651年),承天門重建后,改名為天安門,城樓上開始懸掛“天安之門”的木匾,木匾規格2.6米×3米。匾額上刻有三種文字,按滿語直譯為“天安之門”。后來不知何故,匾額上“滿、漢、蒙”三種文字改為“滿、漢”兩種文字,漢文改成楷書“天安門”三字,因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體也相應擴大。匾額中的“天”字,由原來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幾乎增大了一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宮和天安門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額上只保留有漢文,匾額又從“滿、漢”兩種文字改為“漢文”一種文字。為固定銅制“天安門”字體,木匾的中間位置上留有當時釘鑿過的釘眼,“安”字放在匾額的中心位置上。
1987年冬季,失蹤了幾十年的“天安門”匾額偶然在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廠的露天倉庫中被發現,但這塊木匾已飽經滄桑,由幾塊木板拼接而成的匾心已多處腐朽斷裂。匾額上的刀痕和字跡與木質裂紋混雜在一起,隱約可見匾額上有“滿、漢、蒙”三種文字,滿文居中,漢文排左,蒙文列右。漢文“天安之門”四個篆體字依稀可辨。
新發現的天安門匾額,有可能是在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天安門時開始懸掛上的,一直使用到1949年北京解放,歷時298年。其間,匾額字體雖然經過幾次變化,但并未更換木匾。關于天安門木匾后來的命運如何?現在何處留存?至今無文獻考證。
開國大典地點有兩套備選方案
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決定,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可是,開國大典的地點選在哪里好呢?兩套方案都擺在了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的面前:其一是天安門前,其二是在西苑機場。但兩套方案各有優勢和不足。
第一套方案:天安門前
一、閱兵臺可采用天然地形—天安門城樓。城樓上面可容納全體政協代表,這是最大的優勢。
二、天安門地處市中心,軍隊與群眾水乳交融,打成一片,領袖與萬民同樂,場面壯觀,氣勢恢宏。
三、天安門周圍的道路四通八達,便于集聚與分散。閱兵結束后,軍隊可以從容有序地迅速從市區退場。
四、天安門閱兵的弊端無法避免,當日的城市交通要阻斷四小時以上。
五、不能按照正規閱兵的大排面進行分列式,長安街的寬度僅能允許橫排通過步兵的12路縱隊、騎兵的3路縱隊和裝甲車的2路縱隊。
第二套方案:西苑機場
一、1949年3月25日,為歡迎毛澤東和黨中央進入北平,西苑機場曾舉行過一次萬人觀看的檢閱式。有了一次閱兵經驗,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西苑機場跑道很寬,沒有阻斷交通的后顧之憂。
三、它的缺陷很明顯,首先是沒有檢閱臺,在開國大典之前搭建幾個堅固高大的檢閱臺和看臺,顯然來不及。其次,機場距市區太遠,數十萬群眾來回困難,不容易參加。
四、對擴大人民解放軍的影響是個大的損失。
五、只有一條跑道可以進退,疏散起來極為不便。
這兩套方案,瑕瑜互見。周恩來經過再三考慮后,最后決定選在天安門前。于是,天安門城樓成為開國大典的主席臺。
“文革”期間天安門“秘密重建”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天安門“秘密翻建”工程歷時112天。其中,搭建巨大“天棚”耗時8天,天安門全部拆除用了7天。全國21個省市的216個部門參與,施工高峰時達2700多人。
翻建人員按軍隊編制組成5個施工連每個工種各有不同證件
上世紀60年代初,技術人員在對天安門城樓的一次檢修中發現,大殿正廳靠近毛主席座位的那根12米高的柱子,由下至上,柱心已經空了近10米。于是,有關人員立即上報中央。經過認真調查評估后,國務院決定,拆除舊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原規模和原建筑形式重新修建,建筑材料全部更換新的。
可是,“文革”開始后天安門城樓使用極為頻繁,除了每年的“五一”和“十一”要舉行大型群眾慶祝活動外,從1966年8月開始,毛主席曾先后10次登上天安門城樓檢閱和接見紅衛兵。1966年,河北邢臺地區發生的7.2級強烈地震,使天安門城樓結構的損壞變形程度更加嚴重,隨時有垮塌的可能。1968年5月15日,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翻修天安門城樓的請示報告》。8月20日,得到批復并要求:“原樣翻建,規格不變”。
1969年12月15日,天安門城樓重建工程開始。當時,正值內憂(“文革”)外患(中蘇關系緊張),為了保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組成了“天安門城樓重建領導小組”。抽調了一批“根正苗紅”的人,按軍隊編制,組成了木工連、瓦工連、彩油連、架子工連和混合連5個施工連。據當時建工五公司的木工連組長姚來泉回憶:“那段時間連家人都不知道我在哪兒干活,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每個工種各有各的證件,每道工序之間不準互相打聽……”
杉篙葦席搭起一個巨大“天棚”
天安門秘密翻建,首先要將其全部“包起來”。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高33.7米,為了秘密施工,架子工們用數根杉篙綁在一起,層層連接,再用葦席搭起一個巨大“天棚”。僅用8天,天安門城樓就被圍得嚴嚴實實。此后,是秘密拆除城樓。為了使翻建后的天安門城樓 “原樣不動,尺寸不變”,保持城樓的建筑形制,在拆卸時,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把拆下來的一磚一石、一瓦一木都按順序編號放好、登記入冊,拍下照片,內外、上下、左右,按原樣碼起來。7天時間,舊城樓被全部拆除。到1970年4月7日竣工,整個翻建工程共歷時112天。參與翻建的姚來泉現在還保存著當年的“重建紀念”鏡框,里面嵌有毛澤東的燙金手書:“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建設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少錯誤,失敗,隨時注意改正。”
周恩來堅持保留正脊兩端“龍吻”
天安門城樓是木結構建筑,被拆下的木料堆滿天安門的后面和端門大院,斗拱、木枋、跨空梁……上千種規格、上萬個部件、上下壘疊。拆下的木構件由北京建筑設計院畫圖,北京光華木材廠按圖紙進行加工。新做的全部木柱和木梁均用整體木材,所有木構件都作了防腐、防蟲、防火的化學處理。正脊兩端的大吻,原為龍。有人認為龍是“四舊”,要改成“向陽花”。周總理堅持說:“可以搞龍嘛!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原主體部分不要改。”但城樓大殿棚頂的“金龍和璽”圖案還是被改成“大麗花和璽”圖案(1984年維修時,又恢復了原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謝富治堅持要把老檐、小檐下的木結構斗拱改成玻璃鋼的,周總理得知后,一錘定音:照原來的木斗拱制作,任何結構不得改動!
木工活完畢,開始油漆彩畫,所有彩繪都經過嚴格的一麻五灰13道工序,最后貼上金箔。此次重建天安門城樓共使用黃金6公斤。43年過去了,城樓大殿彩繪依舊金碧輝煌。
城樓琉璃瓦勾頭上的“文革”印記“向日葵”
翻建天安門城樓時,對采用什么樣的圖案和彩畫,同樣有過激烈爭論。一種意見認為,天安門城樓屬于古建筑,應當按照傳統的方式修建,只有用古代級別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大面積描金,才能與天安門的地位相符。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金龍和璽”彩畫和“仙人走獸”等都是“四舊”,屬于封建內容,應當去除。新中國的天安門應具有革命意義,要用葵花向陽和延安寶塔等圖案來代替。在兩種意見相持不下時,周總理采取了折中的辦法:天安門彩畫整體用樸素的“大麗花和璽”圖案,勾頭等小型琉璃瓦可用“向日葵”圖案,其余一切照舊。
1984年國慶35周年前夕,中央決定恢復中斷已久的國慶大閱兵。作為閱兵慶典主席臺的天安門城樓,再次得以修繕。在這次修繕天安門城樓時,技術人員提出天安門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一座古建筑,只有用傳統的圖案才顯得和諧與自然。意見反映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同志處,萬里當即拍板改畫“金龍和璽”彩畫。隨后,對城樓大殿及環廊的“大麗花和璽”彩繪進行了更換,恢復了原來的“金龍和璽”圖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天安門城樓上的“向日葵”琉璃瓦勾頭仍保留至今。
天安門首批金屬國徽在沈陽制造 保證幾十年不變色
新中國成立之初,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是木制國徽。1950年9月20日,國家把鑄造金屬國徽的任務交給了沈陽第一機器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前身)。
對于承接鑄造第一批金屬國徽,廠里所有人既覺得驕傲,但也都感到了壓力的巨大:首先,國徽圖案設計出后,沒有能夠照搬的例子;第二,國徽需要由鋁合金鑄造而成,但該廠擅長的是鋼鐵鑄造;第三,國徽必須能夠抵住風吹、雨淋、太陽曬,保證幾十年不變色不變形。面對壓力,眾人都沒有絲毫放棄與退縮之意。廠里立刻開始在鑄造車間挑選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鑄造工人,第二天,由焦百順、裴慶江等十幾人組成的“專門任務小組”便正式成立,開始進行金屬國徽的鑄造。而全廠工人也都被動員起來,紛紛開始收集鋁制品,供大家研究學習。
在當時的工藝條件下,鑄造國徽并非一件容易完成的任務。為了不負使命,小組成員們多是白天在車間澆鑄工作,到了晚上也輾轉反側,反復構思著如何能將國徽做好,很多工人更是扎在車間連軸轉,渴了餓了就在現場喝口水,啃口窩窩頭,困了就在車間里打個盹。在當時,即使身體再疲憊,眾人也毫無怨言,精神高度集中,嚴格加工好每一道程序,心中充盈的是神圣感與使命感。最終,在工段長焦百順的帶領下,經過反復實驗,成功澆鑄出以鋁、銅、鋅合金為材質的金屬國徽。而此時,距任務的預定完成日竟是提前了20天。
1951年“五一”,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枚金屬國徽被懸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如今,這枚國徽歷經風雨,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qiwen/20161124/5992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