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筑大師和建筑杰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筑,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云,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今天小編繼續帶領各位領略5個中國古建筑,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來,我帶你認識51個中國古建筑,一個一個開膛破肚》系列,一共10篇。由于文章為小編純手工碼出來,更新速度比較慢,沒看夠的朋友們可以翻翻花沐茶舍的歷史消息,查看小編寫的其他篇文章噢。
6.興隆寺轉輪藏閣
實拍圖▼
創建于北宋,為單據歇山頂二層樓閣。建筑手法保留著突出的宋代特點,歷代均有過不同程度的修葺。1956年國務院撥款落架重修,拆除了明代重修時所添腰檐,恢復了北宋時建筑的原貌。
這閣采用了大彎梁和插柱造手法,有極高的科學價值。閣內上層置放一直徑七米的八角形木制轉輪藏,上層罩金裝木雕佛三尊。這轉輪藏即為轉動的藏經櫥,是佛教取法輪常轉,自強不息之意,比喻佛法猶如車輪,輾轉相傳,永不停息。
當你走進轉輪藏閣,看到這高大的轉輪,輾轉相傳,水不停息。只要用兩個指頭輕輕一搬,它就會慢慢地轉動起來。
這轉輪藏有一個絕妙之處,就是它巧妙地運用了我國古代建筑室內空間設計,把高大的轉輪安置在地面以下,一來烘托出轉輪的高大;二來也充分運用了室內的空間。
現在到興隆寺轉輪藏閣參觀是要買門票的,大概40元左右,小編覺得付費參加還是蠻合理的。
7.國子監辟雍殿
實拍圖▼
辟雍建于清乾隆48年(公元1783年),是座四四方方建筑,小編倒是特別鐘情這種方方正正的建筑物。通高34米,除石基外,全部為傳統的木質結構。大殿為兩重屋檐,上覆黃色琉璃瓦,檐角翹起,四條屋脊直達頂部,頂端做成圓型,銅包鎏金,既所謂四角攢尖,鎏金寶頂式建筑。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掛著乾隆皇帝書寫的“辟雍”匾額,這塊華帶匾邊框為七彩九龍祥云圓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極其罕見。
四面開門,門窗裝飾三交六碗菱花圖案。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環繞,池岸用漢白玉做護欄,構成“辟雍環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東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橋通達四門,連接內外,構成了辟雍的獨特建筑風格,體現了辟雍深邃的歷史內涵。
“辟雍”一詞起源于我國三千年前的周代,據史料記載“天子之學曰辟雍”,辟雍四面環水,是周天子學習、議事的場所。
8.華林寺大殿
實拍圖▼
大殿的四檐及內柱頭上均施斗栱,用材碩大,單材31.5×16厘米,斷面為2∶1,這是同時代實物中罕見的斷面比例。斗栱的配置,只在前檐用了補間鋪作,當心間2朵,兩次間各1朵。斗栱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一、三跳頭偷心。
大殿在構造和藝術處理上帶有明顯的地方特征,如柱子的上下卷殺做法,云形駝峰,昂面的雙梟雙混曲線,圓形斷面的月梁,柱頭方、羅漢方和撩檐方上鐫刻團窠等。
屋脊、鴟吻、脊獸。復原圖上屋脊正中有蓮花寶珠脊飾圖▼
門口石獅圖▼
9.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實拍圖▼
單檐廡殿頂。面闊七間,34米;進深四間,17.66米。其柱網由內外兩周柱組成,形成面闊五間,進深兩間的內槽和一周外槽;內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壇,對著開間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脅侍菩薩,壇上還散置菩薩、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山墻和后壁列置的羅漢像是后代增添。殿前面中央五間設有板門,二盡端開窗,其余三面圍以厚墻,僅山墻后部開有“扇面墻”。
佛光寺大殿現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筑暨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筑(僅次于五臺縣的南禪寺大殿)。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五臺山及中國沒有早期的木構建筑,因此被建筑學家梁思成譽為“中國建筑第一瑰寶”。
10.祾恩殿
實拍圖▼
十三陵中唯一保存下來的祾恩殿。原稱'享殿',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明世宗皇帝到天壽山朝陵,更名 為'祾恩殿'。'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極之恩'意。
因為祾恩殿的內飾實在太美了,小編現在就上多圖給你們近距離瞧瞧。
清中期修繕該殿時,除天花外內檐彩畫皆去除未重做,由于大殿用料精良,雖內檐彩畫不存,但進入殿內反倒極別有一種厚重滄桑之感。
一排排平身科溜金斗栱后尾,裝飾性很強,大概是殿內最引人注目的大木構件。
在外檐斗拱的正心枋內側,隱刻有裝飾性的駝峰托重栱形象,這大概是因為溜金斗栱內轉部分無里拽栱和拽枋,正心枋內側直接外露,為求美觀而為。這種做法也見于太廟大殿。
注意照片左側,可以見到柱頭科與相鄰平身科的正心萬栱相連,為鴛鴦交手栱做法。
可以看到在平置的斗栱構件上刻劃有兩道斜線,這是隱刻的上昂,這種隱刻上昂還見于一些明代官式建筑各構件平置的平身科后尾(如智化寺),僅僅只是上昂形象的遺義,完全不是真實的上昂構件,在后來的明代官式建筑中,這種隱刻上昂往往只刻出外側一道線,發展到清代,就連最外側的那道斜線也徹底省去了,僅僅留下菊花頭(即宋代的鞾楔)、六分頭(來自《營造法式》上昂“頭向外留六分”)的稱謂。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jujia/20161222/76634.html
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