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思誠先生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村上設學館,二十八年為蔣介石訓蒙老師,他教蔣讀《左傳》、《綱鑒》。因這些書是比較易懂的歷史和文學相結合的散文,加上蔣年齡也已增長,蔣此時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所以毛說:"志清好書,善于仿練。"但蔣依然好動,"動時以講舍作舞臺,以同學為玩物,狂態不可一世"。但學習時又"專心致志,判若兩人"。
蔣在毛思誠處從師兩年,1903年,蔣介石離開巖頭到奉化鳳麓學堂讀書。毛先去上海開設東亞印刷所,嗣后執教奉化龍津學堂、鎮海培玉兩等小學堂、寧波府中學堂、衢州省立第八師范學校。任浙江第八師范舍監及國文教師。
1931年為蔣介石編成《自反錄》。1940年7月在奉化病逝。工文能詩,蔣介石曾將手卷、日記、畢業文憑、公牘等交他收藏,新中國成立后,由其孫毛丁捐獻國家,入藏南京國家第二檔案館。編有《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蔣介石大事年表》,另著有《評注國文》、《性靈詩》等。
從現有的資料看,毛思誠無疑是蔣介石老師中最敬重的一位。蔣介石創辦黃埔軍校,請52歲的毛思誠出山,委毛任校長辦公廳的少校秘書,兼校史編纂委員會委員;1926年7月9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帶領黃埔師生北伐,取得東江戰役的勝利,請毛思誠去潮陽縣任縣長,以鞏固其北伐成果;毛思誠任職不到8個月提出辭職,蔣介石尊重老師的意見,但一直留毛在他的身邊以禮遇;蔣介石將自己的珍貴日記及相關檔案交與毛,請毛整理自己的生平;毛思誠要造一座石牌坊以表對母親的感恩之情,蔣介石親筆題寫了“賢母”“流芳”四字,還請何應欽為牌坊的兩側提寫對聯;毛思誠夫人去世,蔣介石立即寄來喪葬費一萬元,以恤安葬;毛思誠去世,蔣介石簽發“國民政府令”專門予以褒揚,給以至高榮耀;甚至于毛思誠母親、夫人去世時,都給了其他人所沒有的厚葬。
七七事變發生后,毛思誠憂國心切,身體日漸不支,回鄉養老。在家鄉又編成了《蔣介石大事年表》一冊。1938年9月夫人病歿,毛思誠更加感傷,終于1939年5月逝世,享年66歲。毛思誠去世后,國民政府專門發出了“國民政府令”:
縱觀毛思誠的一生,其最能傳世的作為是他編著了《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等文獻,為民國史的研究留下一份珍貴的史料。能獲得國民政府下令褒揚的至高榮耀,不只是因為他是蔣介石的老師的地位,更是因為他“學問深純,志行高潔”、“公忠勤慎”,編寫這些歷史文獻的作為。表明,無論是從時間上、從成就上、從影響力上,還是他人的引用率上,毛思誠無疑是研究蔣介石日記的第一人。
毛思誠故居建于清代中晚期,是毛思誠先生祖上傳下來的。他家道貧寒,到了祖、父輩經營慎昌南貨店漸有起色,總算建造了這座二道墻門的小青瓦頂二層樓房。頭門朝西、二門西南,三馬圍墻,間夾卵石鋪砌的天井。這座院落人稱順昌閶門,又由于頭門外置有元寶形石頭,俗稱“元寶閶門”。
1902年,蔣介石負笈求學到了巖頭毛思誠私塾。此前,蔣介石已在奉化多處私塾、學館求學,是一個老是調皮搗蛋的頑童。毛思誠對此也有所聞。他對少年蔣介石采取以柔制剛的策略,循循規勸、寬厚相待,終使蔣介石“專心致志,判若兩人”。這是蔣介石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進私塾。次年他便赴奉化縣城,開始接受西式教育。成年后的蔣介石,提到早年私塾老師大多不住抱怨,惟有“最后的私塾”,與毛思誠產生了十分深厚的師生情誼。
后一進房子是毛思誠自己建造的故居。1930年前后,毛思誠跟隨蔣介石在廣東中樞機關任職,有了較高的薪俸。于是他在祖宅后面出資建造了這幢中西合璧的三層民居。觀音兜形式的山墻,鐵藝花格窗欞,已經顯示出歐風東漸的民國私人宅第的建筑特征。民國時期的中國鄉村,三層樓房還是鳳毛麟角,那時溪口一帶建造了五幢三層樓,而巖頭一村就獨占三幢。
“中國最大的貓眼”。過去偏僻的山區村莊,經常受到強盜、土匪的搔擾。主人憑借這個窗孔,居高臨下,外面動向一目了然,可有效監控突襲的盜匪。如果盜匪搗墻門強行攻擊,那么可通過窗孔用土銃、石塊逼退。這種古代治安防范設施,被人們戲稱為中國最大的“貓眼”。
歡迎轉載:http://www.kanwencang.com/xingqu/20161030/21975.html
文章列表
BloggerAds
- Dec 13 Wed 2017 04:03
奉化溪口巖頭村 歷史文化古跡——浙江奉化溪口巖頭村毛思誠故居【圖文】
文章出處
毛思誠(1873(癸酉年)-1940),原名裕稱,字彩宇,號勉廬,奉化剡源鄉巖頭村(今屬班溪鎮)人。早年為秀才。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