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一面冰川,一面火山。你在資本的寒冬里繁華落盡而我在市場的浪潮下激流永進。前不久朋友圈還不斷地被冠以 “去年拿到A輪的創業公司現在快倒閉完了” 的文章刷屏,另一面,最近摩拜單車一輪又一輪的融資讓人不禁感嘆:“這還是不是資本寒冬了!”
 
獲得融資的新聞時常還有,但是,那些懷著改變世界的心愿喊著”我要去創業的人“是真的少了很多。在這個時候還毅然選擇投身創業的人,是真的一定要創業的人。你們知道我說的是馮老師?
 

不是每個人當下都適合創業

最近我面試了幾個前創業者,他們都很年輕,90后居多。他們做過了“CEO”、“CTO”之后,又回過頭來重新找工作。在15年中間的鼎盛時期,幾乎所有的媒體,甚至國家都在鼓吹創業,一大批剛剛畢業的學生就這樣被卷進浪潮中。
 
有一位從牛津讀完研回國創業的男生想重新找一份基本的編程工作,主要是覺得自己還年輕不想丟掉技術,各方面的技能都補齊之后再考慮創業。 考慮到對數據可視化感興趣所以想從前端作為切入點,愿意只拿一半的薪水工作,在試用期結束之后重新考核。他很有天份、聰明,基本功也扎實,并且能夠重新腳蹋實地的做一些事情我們很愿意給予這樣的機會。
 
遇到前后反差比較大的人,我都會問他當下的感受經歷磨練心智同時看待事情的角度完整。人人之間的差距在經歷失敗時會更加鮮明。曾有過失敗之后依然看不清方向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混沌階段。我不太認同“創業讓人成長” 這句話,因為創業本身就有很多運氣成份,不同的人創業所面臨的挑戰也不一樣,如果王思聰創業成功了我并不會覺得他有什么特別了不起。我更認同的是“挫折讓人成長”。 創業之所迷人是因為它有太多挫折要經歷,但是,你真的能夠順利的解決所有問題嗎

把別人的路走的更漂亮是一種選擇

圈子里面有另外一位90后小哥,大學在阿里實習做前端,畢業之后轉正,一路在阿里成長。看起來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套路,毋庸置疑的是阿里包括很多一線的互聯網公司充斥著這樣的人,但是在2〜3年能成長為對行業有影響力的人寥寥無幾。90后小哥算一個,這和天份勤奮還有選擇有關。
 
如果讓這個男生畢業之后進入一家快速發展的公司跟著公司一起成長,而不是自己去做CEO,那么現在他的情況會是什么樣子?
 
選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每次你的選擇都只有一次機會,不可能重來,如果你意識到每一次的選擇都會改變你以后的人生軌跡,你還會輕易的做決定嗎?我們的理性或者嘗試理性的甚至有能力去做理性的決定嗎? 這兩個問題其實是矛盾的,因為我們需要不停的選擇嘗試并進行校正之后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到最后才能比較容易的做出理性并正確的選擇。
 
大多數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做出我們沒能堅持住的事情皆是源于我們對于自己以及當下環境的了解還不夠深刻,而多數是因為對自己的了解還不夠。

 

平凡人如何走出“不平凡”人生軌跡

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在智商,毅力和處事的方法上來說都差不多。可能是使用的方法和接受的引導不同而已。在我看來,不管是在任何行業做任何事情,如果需要有所造詣,都必須要經歷下面的四個階段,包括創業本身。
 

新手

“萬事開頭難“ ,如果你想要做好一件事,它會比你想象的復雜多。需要很多的實踐總結不斷的學習,才能應付自如。這個階段有一個在行業內非常有經驗的導師,非常重要。多聽過來人的話是沒錯的。

熟手

有沒有人在第一個階段就放棄的? 就是那些因為覺得苦、累、難而選擇換一件事情來做的人。創業就很典型,很多人第一次創業沒有任何的積累,一切都靠摸著石頭過河。又做著最苦、最難、最累的事情,放棄的人也就特別多。
 
如果跨過新手,在你的領域成為熟手相當于掌握了應對和解決大多數問題的方法以及規則。就算是沒有遇到的問題,也能憑借經驗有路所尋
 
如果沒有新挑戰,此時容易進入舒適區。

專家

從一個階段跨到另一個階段都會是一個坎。比如有些人在成有經驗的熟手之后,就停止向上發展了。最多換一個更好的環境,薪資更高的地方做同樣的事情,就把自己放到一個溫床,最終是非常容易被行業淘汰的。 在變成熟手之后就容易進入舒適區,但是想再往上又會是一個瓶頸。此時需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專家與熟手的區別:
  • 帶領團隊,培育新人
  • 開始建立自己的影響力
  • 成為團隊中的leader,找那些最難最有挑戰的事情去做,沖在最前面
  • 將自己所在的領域知識進行總結,并與行業領先的水平對比靠攏
  • 全面優化自己的處事方法、技能,提效率
  • ......

大師

專家是那些在專業領域非常出色的人,他們最終都會成為企業的高管以及核心人物。我所理解的大師是那些為行業作出貢獻并推動整個行業發展的人。
 
用幾句話來形容:
  • 方方面面追求極致
  • 用作品打動人,影響人
  • 工藝改造、提升(為行業帶來新的方法論,以及工具)
  • 行業影響力
以上幾個階段,每個人能夠經歷到哪個階段,分別在每個階段花多長時間?是一個很難有定論的問題,并且也不一定是按照順序全部經歷。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要做到以上三段并不難,只要認真、專注、持續、虛心它就一定會到來。
 
放眼一看,說來容易,能做到的人并不多。為什么?
 

自己創業與加入創業公司

創業路上所遇到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未能成功走到最后,則要自己承擔時間和經濟上的損失包括機會成本。如果實在是有自己的創業夢想去實現,但是在還沒有準備好之前倒是可以進入一家初創公司,在一定的安全邊際之內進行嘗試。 
如果說產品經理是CEO的預備班,那么進入初創公司可以說是在拿著工資去做創業實踐。
 

什么時候加入創業公司

我是平凡人中的一個,08年加入報喜旗下的一家獨立b2c電商網站,幾乎與凡客同時起步。只是當凡客如日中天的時候,我們由于集團不再投入而關閉后來帶領中國的團隊負責微軟全球在線商城也是在那里技術和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在那個時候寫了一些關于.NET的技術文章得已在圈子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在此以前我都沒有想過會加入一家創業公司。
 
直到后來,14年到15和“創業”做了一些接觸,參與了一些創業周未和一些線下活動。我看到了這些團隊里很閃耀的東西激情、活力和創新。 而這些正好是很多大外企里缺少的。創業公司快速發展的節奏可以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得以快速成長。
 
08年那個段的創業公司大多都是帶著傳統公司味道的創新。今,開放、透明、自由一開始就植根在部分公司文化里。
 
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帶偏見的去嘗試一切可以接觸到的,甚至是你之前認為自己完全不可能接受的東西,有可能最適合現在的你。

 加入什么樣的創業公司?

到現在為止我已經了三家創業公司,也嘗試過自己創業。
第一家是受朋友邀請去杭州一家智能家居的創業公司做技術負責人,因為文化不同三個星期之后離開。
第二家是之前的“明星”創業公司,擔任架構部的開發經理,最終因為公司倒閉而離開。
第三家就是現在所在的公司。
 
我依然對加入創業公司保持謹慎的態度,如果你真的要去創業公司要多考察一下這家公司的情況。
 

 看風險

天使輪的創業公司還是很容易死掉的,并且處于創業的初期是屬于風險和困難都最大的那一類型的公司。A-B輪之間處于一個調整期,由極速發展業務會慢慢轉向流程、規范化,而C輪以后的公司基本上整體文化,各大部門老大,都已經確定下來,去了之后搬磚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只不過上升空間會比那些發展緩慢的外企、傳統公司好一些。
 

 看背景

這個背景非常的微秒,背景太多高層之間的方向容易混亂。背景如果來自于傳統的公司,就要具體考察一下公司的文化。背景如果太強,需要看一下公司的團隊是否能夠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如果沒有背景那就看看CEO和初創團隊是否有真能力和足夠勤奮。

 

 看文化

創業公司吸引人很大原因之一,是因為它大多有著一套公平、透明的機制,至少不會埋沒有能力的人和真正努力進取的人。如果這個保證不了,那基本上也就很難留住人。
 
 到一線去到困難最多的地方去
在加入現在公司之前,同時還有國內一家旅游OTA準上市公司二級事業部技術負責人的offer。這個團隊最開始屬于創新中心的孵化項目。隨著業務的發展,開發、測試以及前后端人員逐漸接近30人。從薪資、 穩定性、以及預期回報的成功概率、甚至所能夠拿到的資源上來講它都是有明顯優勢的。那我為什么要選現在的公司?
 

 最多實踐的地方

可以說創業公司是嚴重缺少人才的地方,即使你在某些方面不是很成熟,只要你有想法,都是有可能獲得實踐機會的。我看到僅畢業兩年的女生,她們是設計師,但是她們卻承擔著用戶調研,策劃,項目推進上線,上線反饋收集總結等等事情。我看到品牌的同事在負責商城的收入,我看到對數據營銷感興趣的同學在研究增長并做實驗。 你想給用戶創造驚喜? 那就去輪崗客服吧,在你開心用戶開心的時候,給用戶隨便送點優惠券或者免費產品
 
而我,在實踐著如何在資源不足,同時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逐步實現技術架構的升級以及技術團隊的升級。之所有不考慮準上市公司也是因為他們的技術架構以及組織架構、文化等這些都已經成型。比起在一個成型、穩定的架構之上添磚加瓦,更吸引我的是在一團亂麻中找到聯系進而重構一個平臺。

 



 
 
 最考驗解決問題能力的地方
在創業公司最不缺的就是發現問題的人,產品上的問題,團隊上的問題,市場的問題,甚至商業模式的問題和CEO的問題。所以我們將“辦法總比問題多”列為企業slogan。如果你站在一個公司生存的角度去想問題,就會發現有現在的問題(比如產品、運營的)以及發展中的問題(比如技術框架健壯性以及團隊擴展性的問題)甚至很長遠的問題(我們如何建立核心競爭力,讓對手永遠無法趕超我們?)
 
那么我們怎么去解決?沒有人可以給你答案,我們只有走過去才知道。所以這段時間的經驗才會變得有成倍的價值。
 
 需要不斷轉換思路的地方
之前我們在別的地方用過的方法已經不行了,幾個月前我們在這里用過的方法也可能不行了。比如要從一堆問題中找到第一個能夠快速解決并能帶來最大回報的問題是哪一個?最近看到一個挺有意思的概念“雙環學習”。
 
 
雙環學習是不同層次的問題解決邏輯。對行動背后的想法加以檢視,反思我們看問題的心智模式,進而才能采取真正有效的行動。當發現錯誤時,其改正方法包括對組織目標,政策和常規程序的修改。雙環學習向組織中根深蒂固的觀念規范提出質疑挑戰,有利于人們提出與以往不同的問題解決辦法,并獲得巨大的飛躍。
 
而這個思路的轉換就發生在“雙環學習”那里,當一種方法解決不了問題或者解決的不是那么好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對問題的根源進行反思,找到更合適、更有效的辦法。
 不能停止學習的地方
我害怕溫室,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全邊際,在達到自己的安全邊際之后,就很容易進入舒適區。而這個快速發展的時間,你被時代淘汰可能只需要一年的時間。而那些最能逼迫我們成長的,就是我們遇到的那些問題和挑戰。
 
 

 和舒服相比,開心更重要

這是一個很年輕、自由、開放的團隊。盡量少的規章制度和流程,你可以和公司的任何人坦誠溝通提出建議和問題,包括CEO。
 

我們是誰?做了什么?以及將來要做什么?

生意專家,為實體商戶提供一站式開店產品。通過一個賬號,管理繁瑣的收銀記賬、客戶關系、商品利潤,并集成了各種創新的電子商務工具,幫助商家降低經營成本,提升顧客購物體驗,增加銷售收入。
 
我們盡量將軟件設計的簡單、好用。同時集成最新的一些互聯網工具(比如微信掃碼支付、手機微店等),并可以滿足所有零售實體店和大部分服務類店鋪的日常管理,比如服裝店、精品店、化妝品店、鞋店、鮮花店、蛋糕店、文具店、寵物用品店、西餐廳、咖啡館、美容美體會所、健身俱樂部等等。
 
未來我們還會涉及到實體店鋪的供應鏈管理、打通B端和C端、以及第三方的開放平臺和更多的開發者代享收益。
 

 打造工程師文化

如今的互聯網公司甚至只要是和技術沾邊的公司開口必談極客精神、工程師文化。雖然現在資本市場已經降溫,但是技術環境里面浮躁的氛圍似乎還在。不信你看看到處舉辦的各種技術大會,講來講去都是那么幾個話題。再加上公眾號的一些推波助瀾,很多人看過幾篇關于淘寶、京東之類的大型網站演進方案,就覺得自己也應該是一名架構師,去處理那些高并發的問題。或者對那些新興的技術抱有莫名的狂熱,照著網官的例子寫了個小Demo就說自己熟悉了。
 
在我們內部一直奉行的標準是:
  1. 喜歡研究技術,但不盲目崇拜新技術,善于用最合適的技術來解決問題
  1. 精益求精,不分大小問題,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數據導入導出也可以用很優雅的方案解決
  1. 在研究那些另人目炫的高大上架構之前,先把代碼寫漂亮
  1. 除了技術,先做到熟悉業務
  1. 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善于總結和分享的習慣
我們是一家提供SaaS服務的公司,技術將會一直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我們將努力構建一個開放、透明、公平、自由同時能夠為技術社區做點事情的團隊。

 想為創業的同伙做點事情

我相信有很多在創業的伙伴們和我們一樣,面臨著資源緊缺,業務快速發展的問題。但同時系統的穩定性以及平臺的基礎建設又是刻不容緩。有沒有可能我們共同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動部署、統一日平臺,統一任務調試,監控中心等等?這些其實我們已經做過了一些嘗試,但還是需要時間來讓它們更加健壯,如果你們團隊也需要這些東西,不妨我們花時間交流一下(可以在公眾號后臺留下你的信息和聯系方式)。
 

構建技術團隊

我們的后端用ASP.NET實現 ,正在用Web API做前后端分離和SOA化。也有一些基礎服務用Node實現,移動端正在用ReactNative做重構, 在前端這塊,我們也在積極的嘗試React和Vue。
 
生意專家正在進行B輪融資,我們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來加入我們。牛B的.NET后端工程師、業務架構師、基礎平臺架構師、DevOps、前端架構師/Leader、iOS以及Android工程師,有興趣或者有推薦的朋友公眾號后臺聯系。薪資Open、團隊年輕、辦公地點在外灘SOHO。博客園這里有著很多的優秀的工程師,歡迎你們來我們公司參觀,說不定你會覺得在這里寫代碼是件開心的事情呢。
 

你也可以在我的公眾號上看到這篇文章。(我會在公眾號上直播這段創業的經歷,包括我們技術架構以及團隊的升級)

 

 

文章列表


不含病毒。www.avast.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師兄 的頭像
    大師兄

    IT工程師數位筆記本

    大師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