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前更好:掌握每日生活的習慣》(Better Than Before: Mastering the Habits of Our Everyday Lives)中,Rubin融入了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份在現代生活中利用習慣這一擁有脫胎換骨力量的事物獲取成功的行動指南。
Rubin是這樣定義“習慣”的:
“習慣是構建日常生活的隱形建筑。我們每天幾乎會重復40%的行為,因此我們的習慣定義了我們的存在,以及我們的未來。如果我們能夠改變習慣,我們就能改變人生。”
Rubin認為,個人意志和自控力是構成習慣必不可少的要素,“有更好的自控力(或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意志力)的人更幸福也更健康。他們更樂于助人;有更強健的人際關系,享受更大的職業成功;他們能更好地排解壓力和沖突;他們更長壽;他們能規避壞習慣。”而習慣的真實來源是你能否做出決定。某個習慣減輕你就一項具體行動做出選擇的認知壓力,按照Rubin的說法,“習慣把我們從做選擇和自我控制中解放出來,做出改變”。當行為成為習慣后,這就能幫助我們節省精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更復雜、新奇或緊急的事務上。
當你養成好的習慣以后,你能夠持續不斷地成長進步:
“為了擁有一段幸福的人生,培養一種成長氛圍非常重要——我們學習新東西、變得更強、發展新關系、做事做得更好、幫助他人。習慣在培養成長氛圍中扮演了無以倫比的角色,因為它們幫助我們做出持續可靠的進步。”
至于我們與習慣之間的關系,Rubin提出了“四傾向”(the Four Tendencies)模型,根據人們在面對期待時的不同反應將人劃分為四種心理學原型。Rubin指出,我們在生活中同時面對外部期待(比如某個項目的deadline,上司的工作要求)和自我期待(比如在空余時間寫一本小說、完成新年計劃)。在面對這些期待時,人們被劃分為四種類型:
- 支持者(Upholders):積極反饋外部期待和自我期待。
- 質疑者(Questioners):質疑所有的期待;只有在他們認為某個期待合理時才會采取行動滿足期待;他們基本上將所有的期待轉化為自我期待。
- 遵守者(Obligers):滿足外部期待,但在面對自我期待時障礙重重。
- 反叛者(Rebels):抗拒所有的期待,無論是外部期待還是自我期待。
Rubin的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屬于“質疑者”或“遵守者”,在四種傾向中“遵守者”是最主要的傾向,而認為自己是“反叛者”的人最少。Rubin認為,了解自己屬于那種傾向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成敗的原因,采取更好的行動。她告訴Forbes自己在身邊發現的一個“遵守者”的例子:一位文學經紀人向她抱怨自己代理的一位前記者在工作中表現出色從不拖稿,但在專職寫書后總是遇到寫作障礙。Rubin指出這就是“遵守者”的顯著特點——他們只有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編輯的督促和截稿日)才會開啟全力工作模式,而當沒有外部的監督時,他們就會立刻松懈下來。她的建議是,圖書編輯每周都與他確認寫作進度,或者規定每月交稿數量。
而在面對“反叛者”時,這一套就不太管用了,因為這反而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反叛者”的最佳工作模式是用自己的步調決定工作內容,而不是面對許多截止日或監督。“質疑者”有些時候會因為總是在問問題而讓與他們共事的人疲憊不堪,“其他人可能會覺得他們蓄意阻撓、固執、不服管教或缺乏團隊合作能力,但質疑者只是想要獲得問題答案而已”。
Rubin表示,有兩類人在了解自己的傾向后能做出最大的人生改變。一類是那些改變與人相處方式的人。在某縣監獄當老師的過程中,Rubin遇到了一位非常想獲得GED學位(指達到中學同等教育水平的學歷)的女孩但對方總是無法完成作業。在意識到女孩是個“反叛者”后,Rubin改變了與她相處的策略,她不再給女孩布置作業,而是讓她自己選擇她每天想要的學習方式。之后,那位女孩順利地通過了5門測試,獲得了學位。
第二類是那些意識到自己是“遵守者”的人,對于他們來說,做出改變的關鍵是找到外部支持推動自己采取行動。Rubin自己就是一位“遵守者”,她花了很多年來說服自己脫離朝九晚五的生活自己創業,盡管在工作中她的表現積極主動,但唯獨在這件事上遲遲下不了決心。在意識到自己是“遵守者”后,她想到了一個策略:“我雇了一位教練,志愿做一些項目,好像我有‘客戶’期待我給他們結果一樣。自那時起,我第一次做出了真正的進步。”
讀到這里,你是不是躍躍欲試了?Rubin開發了一個在線測試來判斷每個人的傾向類型,做一做,更好地認識自己,然后采取行動吧。